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56

第56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原典”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

“古句新解”

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种植粮食,是种一收一;种植树木,是种一收十;培育人才,则是种一收百。如果我们能注重培育人才,并且像神明那样使用人才,那么举事就能收到神效,这是王者们才能做到的事情。

管子认为,培育人才尽管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像种谷子那样一年就可以收获,种树木那样十年就可以收获,它需要百年的时间,经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见效,但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样的努力是完全值得的,而且将取得百倍的收获和回报。这种对于人才培育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方面的一句格言。

在我国历史上重视人才的培养并在培育人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孔子当首屈一指。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七八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门徒还不太多,但办学卓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这一时期,孔子学生中有比他小六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小九岁的子路。第二阶段:自三十七岁(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五十五岁(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共计十八年的时间。这十八年中,孔子虽然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一阶段孔子的教育事业如日中天。教授的学生除了有鲁国的学生之外,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其中一些较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孔子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和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孔子虽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过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孔子把精力集中于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这一时期较为人知的学生有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也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过去,学校都由官府开办,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这样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所以他的学生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贫民,既有鲁国的也有别国的。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的技能教给学生。

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教导他人也不知道疲倦。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本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勤于学习就会走上邪路,那就更危险。孔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说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人,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高尚闻名的颜渊、闵子骞,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等。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

有一次,子路来问孔子:“一个人如果听了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行呢?”孔子平静地回答:“总得先问问别人的意见吧,然后再去决定能不能实行。”子路走了以后,冉有也来问老师同一个问题,孔子说:“那当然了,应该马上去做!”在场的公西华非常纳闷,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先生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平时办事有胆量,可很莽撞,不懂得谨慎,我就劝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冉有办事稳重,可勇气不足,迟疑不决,我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另外,像“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说法,也是很让人信服的。

孔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老有幼,有贫有富,有贵有贱,并且是贵者少,贱者多,富者少,贫者多。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列的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人中,唯一的贵族是司马牛。此外,从其他典籍中可知,孔子弟子中,贵族只有孟武伯、南宫敬叔和孟懿子等寥寥数人。所以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孔子弟子,多起微贱。颜子居陋巷,死有棺无槨。曾子耘瓜,其母亲织。闵子骞着芦衣,为父推车。仲弓父贱人。子贡货殖。子路食藜藿,负米,冠雄鸡,佩狼豚。有子为卒。原思居穷闾,敝衣冠。樊迟请学稼圃。公冶长在缧绁。子张鲁之鄙家。虽不尽信,要之可见。”但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却在政治或社会活动方面甚为活跃,各有成就,地位显赫,影响巨大。同书又说:“其见于列传者,冉求为季氏宰。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又为蒲大夫,为孔悝之邑宰。宰我为临淄大夫。端木赐(子贡)尝相鲁卫。子游为武城宰。子贱为单父宰。高柴为费城宰。其见于论语者,原思为孔父宰。子夏为莒父宰。”如果没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实践,这些人是很难有政治上发展的机会的,更难形成一种独立于家族和君主之外的强大社会势力。这是孔子人才培养的硕果,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的最好说明。

我们知道,现代管理正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于事业成败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人才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安危、战争的胜负以及企业的兴衰。这已经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们的一个共识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你可以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四年以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松下电器公司必须调整方向,把重点转移到培养人才的方面来。出产品是重要,但是为了出产品需要做些什么呢?这就需要人,并且是有正确思想方法的人。这样,为了出重要产品,首先就要在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动脑筋;我相信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理想必定实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管子》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