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现象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吃多了碳水化合物即主食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严格限制米面等主食的摄入。一些人“矫枉过正”,认为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误区分析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米、面、杂粮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这类食物经胃肠消化后,以葡萄糖形式经小肠被人体吸收。葡萄糖是人体理想的能量来源,若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会导致体内能量不足,促使体内脂肪分解,酮体产生增多,严重者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由于能量不足,而使蛋白质长期分解代谢,可引起营养不良,患者日益消瘦、乏力、抗病能力低下,容易继发各种感染。
贴心提醒
主食既不可过量,也并非越少越好。要因人而异,适度摄入。除体力劳动者外,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女性一般为200~250g,男性为300~350g。
2.只吃素不吃荤
现象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饮食疗法就是只能吃素,不能吃荤。
误区分析
这样的做法是片面的,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是优质蛋白,含有的氨基酸比例适合人体需要。而植物性蛋白质(豆类除外)是不完全蛋白质,缺少赖氨酸,营养是不全面的。动物性食品中的营养素易被人体吸收,又是一些维生素的丰富来源,因此应适当进食动物性食品。但是,多吃荤少吃素同样不科学。吃荤多势必造成脂肪过高,随之带来的动物脂肪增多,不但使肾脏负担加重,也容易使总能量超标。
贴心提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平衡膳食,也就是在总能量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及水果种类齐全,以便获得均衡营养。
3.少吃粮,多吃肉
现象
许多人认为有糖尿病了,应当少吃米面之类的食物,可以多吃些肉、蛋、豆腐等高蛋白质食物,既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还可补补身体。
误区分析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肉、蛋、鱼及豆腐等虽然含糖量不高,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仍可转变成葡萄糖,因此多食也会升高血糖,只是比主食迟缓一些。
此外,糖尿病患者若长期摄入高蛋白质饮食,会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增高,致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加重肾小球工作负担,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和肾小球硬化,使血浆白蛋白随尿滤出,即为蛋白尿。这样,糖尿病肾病就提前到来。
贴心提醒
平衡膳食最为重要。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10%~15%,即相当于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0.8~1.2g,糖尿病肾病患者则应限制在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0.8g,晚期肾病患者则应更加严格。这样能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脏。
4.鱼及豆制品多多益善
现象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鱼及豆制品是有益人体的健康食品。既营养丰富,又不升高血糖,故有些糖尿病患者便餐餐都吃豆腐,天天不离鱼,并认为鱼和豆腐多多益善。
误区分析
这种做法过于片面。的确,鱼及大豆食品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适量进食对健康很有益处。鱼肉是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鱼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豆制品含有丰富的大豆蛋白,并有防治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病、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保健作用。
研究表明,在30岁以后,人的肾功能就开始逐年下降了。如果肾功能本来就已不好,再过多补充高蛋白,只会加重肾脏负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若大量食用蛋白质,会造成体内含氮废物过多,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肾脏长期高负荷运作,就可能“累”病。此外,鱼及大豆中均含嘌呤较多,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也不宜多食。
贴心提醒
即使是健康食品,也要注意适量。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不能盲目多吃,以免加重病情。
5.不限制植物油摄入
现象
有些患者虽注意主食与副食量的控制,但血糖仍控制不好,仔细分析发现,原来每日食用油超标,致使每日摄入总能量过多。
误区分析
许多人认为,多吃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有害健康,植物油是健康食品,多吃无妨。其实,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脂肪。脂肪是高能量食物,如果不控制脂肪摄入量,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能量,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另外,长期过多摄入脂肪,也会使体重增加,导致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贴心提醒
要从饮食的一点一滴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即使是植物油也应计算入量。
6.口渴不敢饮水
现象
有些患者因有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饮水,即使再渴,也不敢喝水。
误区分析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每天从尿中排出的糖量取决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而与饮水多少和尿量无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过高,必须增加尿量,使糖分随尿液排出体外。由于尿量增多,身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从而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口渴,促使患者大量饮水。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喝水多,是由于血糖过高引起的症状,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糖尿病患者如果少喝水,就会造成血液浓缩,过多血糖和血液中其他含氮废物无法排出,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在医学上称为“高渗”。因此,糖尿病患者常常有口干的症状。这好比果脯,糖把水果中的水分吸出来之后就成果脯了。人体细胞脱水严重就会产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这种病的死亡率很高。
贴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要多喝水,每天至少饮水1500ml以上。出汗越多,尿量越多,喝得应越多。宜饮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在运动前后更要注意补水。
7.控制饮食就是饥饿疗法
现象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往往把饮食治疗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饮食,甚至当成饥饿疗法,认为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
误区分析
其实不然。饮食疗法是要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而绝对不是要饥饿或禁食。否则不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另一方面,因能量摄取不足,导致血糖偏低时,反而会刺激升糖激素的分泌,而这种分泌量往往超过当时的实际需要量,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使病情更难以控制。
贴心提醒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等于少吃少喝,而是要在总能量控制下,达到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8.用零食充饥
现象
有些患者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等休闲食品的习惯。
误区分析
这样做会破坏饮食治疗。大多数零食均为含油脂量或能量较高的食品,任意食用会很快超出总能量范围。花生、瓜子营养丰富,香气诱人,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但这些坚果类食物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大量油脂,大量食入花生、瓜子、杏仁,使能量大为增加。该类食物大都比同等重量的米饭、猪肉、羊肉、鸡肉、鸭肉所含能量多。不加限制地食用花生和瓜子,会增加能量和脂肪摄入,不利于血糖控制。
贴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吃瓜子要计算量,每天不要超过150g。而且要换算成能量,从一天饮食总能量里扣除,如吃了70g的带壳葵花子,就要少吃100g馒头。同时注意检测血糖。
9.早餐吃得少,中餐来个饱
现象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吃早餐,或早餐仅吃牛奶、鸡蛋,不吃主食,以为这是限制能量的好办法。
误区分析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不仅要求限制每天的总能量,而且更要限制每餐的能量。糖尿病患者的三餐能量必须均衡,以减少每餐的能量摄入。有条件者还可在三餐之外加两餐,如上午9点、下午3点,以使每餐主食不超过100g。如果不吃早餐,另两餐的能量必然增加。这好比一匹病马拉不动满车,可拉半车,多拉两次,万不可少跑一次而增加每次的重量。
贴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总能量控制,还要注意各餐的能量均衡,不宜过高。
10.血糖控制满意就不控制饮食
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住后,就放松了饮食治疗。
误区分析
对1型糖尿病和营养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可酌情增加饮食以改善患者的发育和代谢。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则不能因为在注射胰岛素或服用药物改善血糖指标后,就放松饮食治疗。饮食治疗应贯穿糖尿病治疗全过程。
还有一些患者,以为食物吃多了,加大用药量,使食物和药物两相抵消,血糖自然就不会升高了。事实上,随意加大用药量,会加重胰岛负担,或者加大药物不良反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长期加大胰岛素用量,也会引起体重增加,对身体无益。这种做法不可取。
贴心提醒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饮食治疗。
11.不甜的食物可多吃
现象
很多患者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认为咸面包、咸饼干以及糖尿病专用甜味剂等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
误区分析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摄入后确实会引起血糖升高。但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单糖或蔗糖,但仍和其他食品一样含碳水化合物,必须在一日总能量份额中合理安排,不能随便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
贴心提醒
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患者要学习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掌握食品交换份法和血糖生成指数,这样就可以做到既营养均衡,又可享受美味。
12.吃饭不定时、定量
现象
有些糖尿病患者虽严格控制饮食,但却不注意进餐的规律性,致使血糖波动大。
误区分析
常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反映,自己很注意控制饮食量,但血糖仍然波动很大,有时甚至出现低血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每天的就餐时间不一致。进餐时间的波动也会导致血糖的波动。
贴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每日总能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定时、定量、定餐,饮食及生活的规律。这些都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
13.酒对糖尿病无害
现象
多数患者都知道吸烟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故能主动戒烟。但有不少患者认为饮酒对病情无影响,少量饮酒还会有益健康。
误区分析
事实并非如此,饮酒会对糖尿病控制带来不利影响。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用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饮酒会引起心慌、气短、面颊发红等症状。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导致高脂血症及营养缺乏,并导致肝功能损害。
据临床资料显示,饮酒的糖尿病患者每日总能量常摄入过多,血糖水平不易控制。其原因除了酒精本身含能量外,主要是饮酒往往使饮食疗法执行不佳。糖尿病患者因过量饮酒引起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也并非罕见。
贴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如欲饮,建议少量饮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并避免空腹饮酒。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或合并肝胆疾病者,严禁饮酒。
小专题3 糖尿病四季保健饮食及饮食须知
1.春季
春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一些宿疾、旧病常常在春季复发。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春季好比是个“关口”,调养不当或未加注意,很容易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春季较常见的诱发因素一为感冒,二为情绪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春季保健应着眼于这两个方面。
■谨访感冒
春天,天气渐暖,阳气升发,百草回生,也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和易于传播的季节。糖尿病的发病与感染息息相关,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新陈代谢加快,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剧增,患者的胰岛素更加匮乏,从而引起糖代谢严重紊乱,使病情恶化或复发。
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后血糖变化很大,原来已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会突然上升,不适症状随之而来。再则糖尿病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很差,感冒比正常人更难治愈。特别是感冒引起血糖上升后不易恢复,一些并发症接踵而来,如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等,造成难以逆转的后果。为此,糖尿病患者对于感冒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严加预防。
■调节情绪
当情绪波动时,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刺激肝糖原释放,同时又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上升。正常人在情绪波动时,由于胰岛能够释放足够的胰岛素来缓和升高的血糖,一般不会出现长时间血糖过高的情况。糖尿病患者则不一样,由于胰岛功能减弱,高血糖一时不能复原,迫使胰岛加紧释放胰岛素,造成腺体负荷加重而使日后释放胰岛素更为困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加不足,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春季保健,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抑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保持气血调畅,阳气升发,从而使肝脏健康,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到郊外散步,踏青问柳,赏花吟咏,临溪戏水或登高望远,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绪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以疏泄肝气。实践证明,郊游或短程旅游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能使精神情绪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也能使血糖下降,病情得以好转。
(2)保持家庭和睦。糖尿病患者由于久病积忧,情绪不稳定,常常易与家庭成员发生口角。因此,家庭成员在生活上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充分享受美好、温馨的家庭生活。但要注意照顾方法,不要使患者感到自己不行了,思想压力加重。照顾方法要以有利于病情的稳定为准。
(3)中药调治。疏肝解郁类中药对情绪波动有较好的疗效,也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常用的中成药有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可以遵医嘱服用。
2.夏季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的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冬天的血糖要比春、秋高,而夏天则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这主要是因为夏天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其他季节要多,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其他季节也要高,加之此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比较大,血糖利用率高。利用这一天降血糖时节,抓紧康复治疗,既能控制血糖,也可以推迟或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那么,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应如何保健呢?
■防暑降温,预防着凉感冒
夏日炎炎,出汗较多,也容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睡眠时不要让风扇对着头部直吹,更不要夜晚在户外露宿。有空调的房间,最好不要让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还应远离门窗之缝隙。可以在树阴下、水榭中、凉台上纳凉,但注意时间不要过长,以防“贼风”侵袭而着凉感冒。
夏日多汗,衣服沾湿后要及时沐浴更衣。湿衣着身会影响散热,回冷后又容易着凉,引发感冒,从而加重病情。酷热盛夏,每日洗一次温水澡,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预防措施。这不仅能洗掉汗水,使皮肤清爽,达到消暑降温的作用,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如果没有条件洗温水澡,可以用温毛巾擦身,效果也不错。
■防中药合理调补
若患者感到疲乏无力,易出汗,属气虚,可服用黄芪、人参等给予补气;若自觉口渴明显,舌红苔少,为阴虚,可用生地黄、麦冬、玉竹、玄参等养阴滋液;若乏力、口渴并见,为气阴两虚,则当补气、养阴并行。
■合理运动
夏天气候炎热,运动量过大,会出汗过多,耗伤气阴,患者可能出现头昏胸闷、心慌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夏季运动不要过分剧烈,而且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有条件者可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
■注意调养心神
夏季心火旺盛,患者容易上火发怒。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心神的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心神静则内脏功能协调,机体代谢正常,从而能够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保护充足的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酷热难当,往往睡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最好在午饭后适当安排一定睡眠时间,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维持体内代谢相对稳定。
3.秋季
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白露以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冷热多变,很不稳定。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保健,则可能使病情加重或复发。
暮秋,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自然界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在一些人心中可能会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甚至会使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的“多事之秋”也与此有一定关系。糖尿病患者在度过盛夏这个相对稳定期后,血糖也像气候那样变化无常。因此,如何做好秋季的保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关系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为顺利度过冬季打好良好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秋季保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整情绪
为了减缓秋季对人心理上带来的不良反应,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神安定。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可以和家人一道登高远眺,饱览胜景,使心旷神怡,情绪稳定。患者也可静思收获之喜悦,增加乐观的情绪,切莫因疾病缠身而忧郁生火,加重病情。平时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如养花弄草、书法绘画、弈棋垂钓等,有助于情绪的调节,也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预防秋燥
秋天风大雨水少,是燥气当令的季节。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预防秋燥。方法是常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少量多次,可以养阴润燥。秋燥最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性质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效;蔬菜含的大量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蔬菜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纤维素,可改善燥气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还可吃些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秋天的清肃之性。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煎炸的食物,如炸鸡腿、炸里脊等,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适时添衣,预防感冒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的衣着方式,是指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加衣,让机体抗冷功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的耐力,从而防治感冒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但实行起来也应有个“度”,如衣服的添加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准。
糖尿病患者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特别是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较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在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尤其是北方的九月,凄风苦雨,冷空气势力日渐增强,有时气温会骤然下降,甚至出现雨雪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不仅仅出门在外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即使在家也应避免不要着凉,这时若再偏执“冻”,不添衣服,那就有违“秋冻”的原意了。
4.冬季
有这样一个现象,糖尿病患者每到寒冷的冬季病情就会加重,相反每到天气暖和的春夏之时,糖尿病病情则会好转。为什么寒冷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呢?因为寒冷的刺激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加上冬季外出活动减少,血糖代谢减慢,从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天气变凉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注意饮食
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容易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人们食欲大增。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牢记,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饮食方案,控制主食,忌食甜点。有饥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制品,多吃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
■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素质,提高机体抗寒和抗病能力,适当运动还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
■注意护肢
糖尿病容易诱发足部病变。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特别注意保暖,不要冻伤;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注意修剪趾甲,避免甲沟损伤而引起坏疽;选择鞋子应软硬适度,避免过硬、过紧,经常换袜子,保持脚清洁、干燥,还应尽量穿防滑性较好的鞋子,以防摔跤。积极治疗足癣,以防细菌感染。
冬天是糖尿病病情最易加重和并发症多发时节,在冬天,糖尿病患者更要做好自我保健,以求平安过冬。
■防止感染
呼吸道、皮肤、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洗澡;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饭后刷牙漱口;积极治疗呼吸道炎症,皮肤破损及牙病等,以防诱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注意保暖
寒冷的天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如果气温缓慢下降,人体能逐渐适应这种变化。但是如果天气骤然变冷,如“寒流”,人们便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天气变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便会发生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如血糖、血压升高,从而使一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防寒,随时注意天气变化,以及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TIPS
控制饮食的过程中,如何对抗饥饿感
1.看看你的控制饮食计划是否适宜。有些人贪心,恨不得第一天开始控制饮食,第二天就达到减肥和降低血糖的目的。饮食限制得太过分,反而不容易坚持下来,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刚开始饮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逐步限制饮食,这样患者比较容易适应和接受。
2.少食多餐。增加餐次,减少每餐进食的数量和两餐的间隔,有利于消除饥饿感。多吃几顿,没到饥饿时就已经加餐。加餐可以选择牛奶、鸡蛋、蔬菜(如黄瓜、番茄等)或豆制品等,这些食品比较耐饿。
3.如果饮食控制计划确实适宜,忍耐饥饿感是必须的。只有坚持到底,身体逐渐适应了,就不会感到饥饿难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