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
“规则”是一个共同协议的须协议成员共同遵守的守则。本章旨在让读者了解规则在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具有的重要的动态的影响力,但同时指出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在遵守家庭规则中常常是不自觉的、也不依“法规”办事的。
规则由谁制定?他们制定规则的依据是什么?当规则遭到破坏时又会发生什么后果?这也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当我们初次和一些家庭谈到规则时,通常优先被提到的问题是钱,另外还有家中发生过的琐事,个人需要做的计划、做错事情时的处理,以及家庭成员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这一事实是否会促进成长,等等,等等。
和全体家人先坐下来谈谈你们家的规则是什么。有关这一点,下列问题是不为重要的:
你们家目前的规则是什么?例如,家中的一个10岁男孩会认为家庭规则就是当12岁的姐姐忙着其它事情时,他必须作为后援者来帮着洗碗。姐姐则认为,家规是当爸爸叫弟弟洗碗时,他才去洗。这其实是对家庭规则的一个非常肤浅的认识,但局势这类肤浅的认识可能发生在其他家庭中。家庭中的父母也许会表示:“孩子应该知道家里的规定。”这常常是错误的开始,因为“规定”究竟是什么,家人对之理解和界定各有不同,他们常常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实用的、偏颇的解释,注入了大量主观因素。
和全体家人先坐下来谈谈你们家的规则是什么。通过交谈家庭生活中有形无形的规则,往往会找出家人之间对规则误解的根由;有的家庭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原来一整套家庭规则已不再适用,更新规则正迫在眉睫。
澄清对家庭规则的误解,然后试制定合乎时宜的规则。一个良好家庭的特徵之一,是有能力使家庭规则维持在合于时空的情况下。
现在问一问家庭规则是否有助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成长。为了制定合于时宜的家庭规则,你们需要进一步认清,家庭规则将怎么形成?谁制定规则?制定人是家庭中的某个人,还是一个集合体?制定人如果是某个人,那么,这个人是否是家庭年纪最长的,或表现最好的,或最有权威(权利)的?制定家庭规则的各项条款来自书上,还是从邻居那儿学来的,或者是从父母大家族承传而来的?而如果是后者,你们的父母又都来自何种家庭?他们曾做过什么?最后,我们的司法体系是可以上诉的,你们家庭也能或者应该如此吗?等等,等等。
至少在制定家庭规则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享有充份诠释各种条款的意见和看法的权利。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感觉、思考,都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身体触碰,或用嘴巴品尝的本能,但关键的问题是,在攸关每一成员利益的家庭规则中,他/她(们)能够说些什么?他/她(们)在表达自己看法时是否仅限于表示“它可能应该而不是”它是家规在解释有关家庭规则上,至少有4个主要层面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对于你看到和听到的事,家庭成员能说什么?是否能畅所欲言地表达内心的害怕、无助、愤怒、寂寞、敏感或不适?
·家庭成员能够对谁说?如果家庭成员是一个孩子,听到爸爸正在骂人,而在家庭规则条款中载明是任何人不扛5c骂人,那么,他/她是否能直接告诉父亲他/她对爸爸骂人行为的感受?家庭规则又如何来有效地约束家庭成员中的“威权人士”?
·如果家庭成员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表示不赞成或相反的意见和看法,那么,他/她能这样做的机制是什么?如果这个家庭成员是一个仅14岁的儿子,他的抽烟行为显然不符合家庭规则,那么,作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会对他说什么?又怎样说?
·当家庭成员对某件(些)事不清楚,他/她(们)将如何提出异议?他/她(们)是否会宥于某些有形无形的压力而仍然提出异议?如果家人不能使他/她(们)觉得被理解时,他/她(们)能否仍然很自在地提出异议,并加以澄清,还抑或是,家庭规则就是“理解的也要理解,不理解的也要理解”呢?
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看、听的本能,他/她(们)在家庭中总会所见所闻一些事,这些事情有的会给他/她(们)带来喜悦,有的则带来痛苦或羞愧。不管引起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他/她(们)不能被互相理解,这些感觉会被深隐于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家庭幸福。
再让我们试想一下,家庭中是否有某件(些)事一直是家庭成员中禁忌的话题?例如,小孩是被遗弃的私生子,他/她是不育父母从孤儿院里领养来的。这么些年,有关孩子领养的事一直是对外界、甚至对家人三缄其口的事情。又比如,家庭成员中的爸爸在狱中服刑,妈妈有颜面肌肉痉孪的毛病,或者妈妈是再婚人,等等。又比如,家庭成员中有人矮身高成为家中没有人敢提的禁忌。
有一些家庭规则只能谈好的、中听的、适当的和切题的事情,但生活中呈现出的大量事情却是不好的、不正确的、不适当的和不切题的。为此,生活其中的家庭成员、特别是成员中年轻一代经常对发生的事情不理解、不满意,甚至产生怨愤和仇视情绪,其结果是,有的孩子缺乏自信、没有温暖感、自暴自弃,他们对父母说谎、憎恨父母、疏远父母,甚至发生残杀生身父母的悲剧。更糟糕的是,孩子从小就发展了孤独、无助、愚蠢、敌对的自我价值。
往往家庭规则只在被认为是合理时才允许将感觉表达出来,所以我们最容易听到的就是类似这样的表达:你不应该如此感觉或“你怎么可以那样感觉!我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感觉!”假如家庭规则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理解、容忍甚至接受一个成员的某种(些)感觉,则我们说这种家庭规则是通人性的,在这种家规生活下的成员就会成长较快;反之则较慢或成长道路受阻。
一个家庭成员从生到死,将不断经历一系列感觉:害怕、痛苦、无助、无奈、愤怒、喜悦、嫉妒和爱,等等。人们有这样那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对的,而在于它们是人之常情,是内心真情的表露。我们深信,当家庭成员发生人际交往和接触时,任何上述感觉都能够以人类的语言加以陈述,并得到对方的理解、同情或谅解,他/她(们)的交往和沟通中也将产生良性互动。
正视你的情绪
家庭规则将成为家庭成员选择行为的准则。规则允许成员提出问题,进而使他/她(们)了解事情的原委。反之,规则如不许可的话,成员虽然可以对事情的发生、发展作出猜测,但猜测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发很大的火,这里可呈现出许多枝节问题。发火是因为他/她不喜欢我?因为他/她生我的气?因为他/她受挫绝望,从而迁怒于他人?也因为他/她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对整件事的发展,他/她再也无法忍受,他/她嘴唇紧闭、呼吸急促、皮胃变色;他的肌肉、消化系统、心脏组织、动脉壁和静脉壁也在紧缩。他/她试着不让愤怒的情绪迸发出来。他/她曾见过有人在明显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忍气吞声,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全然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于是,他/她不再表现为愤怒,至少在表面是这样的,但内心却充满了痛苦。他假装自己没有生气,把愤怒的感觉掩藏在内心深处。
人类规则中总是把“愤怒”看成是“不好的”,很多人不了解“愤怒”是人类必需具有的紧急情绪,因为从表面上看,愤怒有时会爆发一些颇具破坏性的行为。殊不知,破坏性不过是行为而不识情绪的结果,很多情绪本身是真实的存在,凡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们的不少通则中,孩子经常接受“打架是不好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伤害别人是不好的,愤怒常引发打架,所以愤怒也是不好的。许多教育人士认为“一个乖孩子就不可以、也不应该有愤怒的情绪!”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如果我们相信愤怒是在紧急状况中一种人类自然而然的正当情绪,那么,“愤怒”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理应受到尊重、受到谅解,并得到宽容,成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情感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为此,人们应理直气壮地学会使用愤怒发泄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通情达理地直面对方愤怒的感觉,并善意加以回应,那么,愤怒的发泄将不具有破坏性,它甚至是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开始。
让我们深入家庭生活中其他极其重要的感情表达与有关的规则。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欺骗自己感情的例子,因为他/她(们)不知道如何使自身的感情“安全”。于是,出现了并发展了很多用来反对或压抑感情的规则。例如,爸爸在女儿5岁后便注意不去抱吻她,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性的刺激。同样,妈妈对儿子也有类似情形,只是没有这样明显。
我们必须再想想有关两性的定义(包括各种年龄层和关系),主要的问题在于多人混淆了“身体的感情”和“性”,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事实上我们应把对前者的感觉和后者的行为予以区分开来,否则将有很多人隐埋其真正的感觉。假如一个家庭轻视感情,订立一大堆所谓“性”的禁忌,那么,我们必须率真地指出,那是两回事,应把它们区分开来。由于受到感情规则的制约,人们经常将它与性的禁忌混为一谈,从而也就分享不到家庭中真实的感情。
感情的流露常常予人于多层意义,例如,拥抱别人、被别人拥抱、给别人一个回报,都因情境不同意意义也有不同。有时拥抱是一种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份;但有时拥抱是一种家人联络感情的手段,表示亲热和友好。有时拥抱只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礼节性举动,表示亲切或寻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但有时拥抱乾脆就是一种见面时的示好,就像我们平时见到老朋友、老同学握手一样。
许多痛苦是因为对“性”的否定和压抑所致,也有许多家庭制定的规则中避谈有关“性”字眼,认为那是浊秽、下流,为保持它的清纯,限制与异性来往、限制窥看异性,限制与异性触摸,只有在需要时才谨慎使用它。在我国社会里,由于长期对“性”的禁忌,有关婚姻家庭的性满足、同性恋、性关系复杂、性犯罪、婚外恋等问题和心理疾病比例急剧增加。“性”禁忌使人对性幻想、性行为转入地下,性裸露、手淫、性乱交而致怀孕、卖淫嫖娼而致爱滋病、看黄色书刊和影视泛滥成灾。
我们曾对上海几所市重点800名高中生讲授家庭生活教育,部份课程涵盖了性教育方面。我们准备了一个纸箱子,学生可以把不敢在公开场合提出的问题投入箱内。没想到那双箱子经常是满满的。我们把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公开讨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有3个很平常的理由使得他们无法开口问父母有关性的问题:
·父母会变得生气,而且责备他们品行不端。
·父母感到困窘、好意思,可能瞒骗他们。
·父母乾脆说不知道。
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会背着父母到别处寻找资料。每个学生对我们这一性课程的有关知识特别满意。曾有两名男学生分别提出的问题是:我的精液很多表示什么妈妈正值更年期,有时她很急燥,我该怎么对她说话才好?试想,为人父母者若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你的感受将是什么?你会对他/她(们)说些什么?那些学生后来和我们有很好的联系,学生同时要求我们为他们的父母也开设同样的课程。结果有四分之一的父母前来参加。我们同样准备了一个纸箱,竟收到了许多与学生非常类似的问题。
总之,我们虽然能容忍自己对“性”的复杂性不甚明了,但我们却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继续去忽视它,且把它掩盖起来,采取沉默、回避、羞赧的态度。我们中有些人不能明明白白地、公开地对待“性”,但在背地里却对性知识、性行为、甚至性犯罪趋之若骛。需要警觉的是,社会和个人为了这样的忽视和畸形地看待“性”,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破除禁忌和秘密
家庭中有关禁忌的规则司空见惯,可怕的是这些规则常用来对付家庭中处在“弱势地位”的成员,特别是小孩,这样做却被大人美其名曰“保护孩子”。以“保护孩子”为名的规则甚至是大人捏造出来的,但却给孩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规则通常以诸如你年纪太小,以至于不能够此类的话来对孩子言行严加限制。于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大人的世界想像得很复杂、很神秘、很广大,凡是小孩不能的事,却对大人并不构成限制,要进入大人世界,必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而只有到了18岁后,他/她(们)才被允知道那些儿时被禁忌的事情,做那些儿时不被允许做的事情。等他/她(们)真的进入了原以为讳莫如深的大人世界,他/她(们)才惊异地发现,原来他/她(们)早年被禁忌进入的场所、所做的事情等,都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更糟的是,你年纪太小,以至于不能够同时暗示孩子的世界是不好的。大人说:你只是个孩子,哪懂得什么?或“那真是幼稚!”
家庭除了禁忌外,还有不能说的“秘密”,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未婚先孕;母亲婚前与别的男人怀过孩子,如今被人收养;配偶之一入院或入狱,等等。所有这些秘密在家庭里通常是被遮羞布掩盖的。除了家庭中几“核心”人物知道外,一律不得外传,不能对家中其他人说,更不能对小孩说。
家庭中某种(些)秘密经常是与父母年轻时的行为有关,而处理家庭秘密的规则却是:没有一个父母犯过错,而“因为你是小孩,所以你就会犯错”。这类误导性信息在家庭谈论中经常出现,成为孩子接受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定势模式。这种定势模,式令年幼无知的孩子无从判断“父母是否也会犯错”以及对自己是小孩这个角色经常处在无自信的状态中,“因为自己是小孩,所以就会犯错”,这时爸爸妈妈说的。让他/她(们)不解的是:他们明明看到父母经常犯错,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哄他/她(们)上床后,他们自己看起黄色影带;在公共车上不买票;在大街上随地吐痰,等等,这怎么能算“不会有过错”呢?
大多数父母对子女隐藏自己的失误、过错,甚至犯罪行为,隐藏自身行为大都是打着“保护孩子”的幌子,例如,父亲有婚外情、母亲有情夫、夫妻酗酒、夫妻中一方或双方有犯罪前科,等等,这些事情若没有被抖露出来,就被一直深藏不露,好像家中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样。
让我们从3方面依序说明常见的规则形态:
·“否认”规则,“意指”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看起来很快乐!
·“隐藏”规则,“意指”可以谈论,但又视之若无。
·“破坏性”规则,其处理方式是:别对我说你钱不够用的事情,那是你的问题。
我们以为,任何阻碍家庭成员谈论家庭规则,是造成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受限制、无知和没有创意的最重要的原因。反之,不论痛苦、快乐,还是罪恶与否,若谈论能被允许,家庭才能得到滋长。值得强调的是,任何事情均可用人类的语言来加以表达,以达致知会、了解、解决、沟通等目的。
几乎每个人都藏有自己的秘密,难道你没有吗?在一个滋润型家庭中,秘密会受到友善关注,会被鼓励说出来,以和家人共同分享或共同分担。但是,在有的家庭,说出心中的秘密将会受到家庭规则的惩罚,与其说出,毋宁隐藏不露。即使后来事实证明,隐藏秘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秘密最终还是被说出来。
家庭规则是家庭结构和功能中非常重要的部份。家庭规则的漏隙、不完整、不健全、不民主如能得到及时修正或重建,无疑可以改变不正常的家庭运作。请清查一下你家庭生活的规则是否有需完善的地方,你是否能接受改变家庭运作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新的了解和新的期许,加上你挑战改变的新的勇气,你将有足够的能力来操作家庭新规则。
凭借你的能力和勇气,你将能够接受新观念,抛弃不适应时代的旧观念。没有什么规则是永远不变的,把旧规制丢掉,增加新的规制。不妨依下列问题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家庭规则:
·你们的家规是什么?
·现在需要做什么改变?
·有哪些家规是合适的?
·又有哪些家规必须抛弃?
·有哪些新的家规需要重新制定?
·你对家规有什么想法?它们是否合乎人性和合于情境的?
若否,那将意味着你有很多重要工作必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