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家庭情商:协调家庭关系的技巧
32701300000003

第3章 如何与人沟通

本章是想让读者通过自身的例子,对你周围的人发生好奇,尤其是你的家人发生好奇。此外我们也想让你人及其活生生的存在感到兴奋。我想让你多知道一些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运作以及你本人是个多么珍贵的宝库,来使你产生兴趣。

感知器官犹如一个万花筒

试想你正在一个有着八面镜的万花筒里看,每一镜面反映的是你身体和周遭的一些侧面:

·身体——生理部份

·思想——智力部份

·情感——情绪部份

·感官——感官部份:眼、耳、皮肤、舌、鼻

·关系——与人互动部份

·环境——时间、空间、空气、色彩、声音、温度·营养——摄入的固体和流质食物·灵魂——精神部份经过第一面镜面,你看到的是身体的所有器官和由此构成的系统。如果你从未看过人体内部构造,你可以找一本解剖学书籍,里面有专门有关骨骼、肌肉、器官以及各种系统(呼吸、循环等)的描述,书中还配有图片。你会惊异自己的身体是多么奇妙而又精巧复查,储藏了多少珍贵的资源。作为身体的主人,你有没有满足它的需要?有没有倾听它内部发出的信息?当身体的某个部位需要关注时,它会提醒你。

第二镜面显示的是你的智力,主要是头脑的认知部份。从这个认识和理性部位,你常常归纳如下问题:

“我认知到的是什么?”

“我如何学习新事物?”

“我如何分析情况并解决问题?”

第三镜面是你的情绪和情感。你能充份觉察并接受它们吗?你对自己的情感有没有任何调控能力?你如何表达它们?你对自己各种情感都坦然接纳吗?你知道对待情感方式的不通会有不同的结果吗?所有的情感都充满了人性。而你对这些情感的感觉会显示出你的自我价值。

第四镜面是你的感知部位。你的感觉器官如何?你给自己多大的自由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品尝,去嗅?你人体中的这些奇妙功能发挥了多少?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被教导只能看、触或听某些东西,他们的感官运用大大受到人为的限制。

第五镜面显示出你如何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你的互动方式塑造了你与他人关系的性质。你如何评估你的各种关系?如何运用你的EQ力量?放弃了它是否意味着变成了牺牲者?是否运用它来发展与自己以及与别人的和谐关系,变成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是否运用自身的力量来滋养或威协自己或他人?是否和家人或其他人团结合作?是否制造情趣、谈笑、幽默,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记住,幽默和关爱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力量。

第六面镜面是与营养有关的。你每天的食物结构是什么?你明白身体需要营养这个道理吗?研究显示,一个人的饮食和感觉、行动有关。

第七面镜面与你的环境相关联,它指的是景观、声音、事物、温度、光线、色产生影响。比如说,光线的种类和强度对健康有密切关系。我们也发现,色彩、声音、音乐对人体内部也有影响。

最后是第八镜面,与你的精神有关,它代表了人生需求的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你如何看待你的生命?你重视精神方面的需求吗?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精神接触吗?

各部位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然而,没有一个部位可以脱离其它部位单独发生作用,每一部位都与其他部位互补互动,任何一个部位产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的联动。

当我们对自我了解的知识大大丰富以后,我们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需求就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妥善照顾好身体,注意运动。

·通过以下方式开发智力,即运用启发性思维方式,增加学习和受教育的途径,参加各类活动,制造与人交谈机会。

·接纳自己,以诚相待别人,让情感为我们服务。

·将感官当作与外界信息相联结的重要管道。

·发展出一整套和谐解决问题、培养人际关系和化解冲突的方式。

·了解并提供适合自身所需的营养。仅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某甲吃草莓会得麻疹,某乙则觉得美味可口。

·选择支持你良好情绪的居所和工作场所。

身为人类,我们有很好的运用资源的秉赋:能量、智力、意志和情感。身处21世纪科技和信息时代,更帮助我们运用身体资源作出选择。

有沟才需要通

“沟通”是近年来在我国颇为流行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有沟才需要通。以家庭为例,就有“代沟亲子沟夫妻沟兄弟姐妹沟”,等等。怎样让这些沟彼此衔接相通,正是问题的症结。

“沟通”是什么?回答可能是:就是讲话嘛!“或”彼此交换意见,互相了解。有人甚至纳闷,沟通每天都在进行,有什么好讨论的?但是,就因为很多认为沟通理所当然,才更容易忽略它。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弄不清别人在说什么,为什么有这种反应,你对别人的影响如何,你说话时是否带着强硬的口吻,你是否经常觉察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有这些都与沟通有关。

那么,与沟通有关的要素究竟是什么?

·人的身体,它的移动和型态。

·人的价值观,代表人们对生存与发展方式的看法。

·人的期待,对未来的事或人前途的希望和等待。

·人的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使人得以看、听、闻、碰触及被碰触。

·人的语言表达,即所使用的语句和声调。

·人的头脑,即大量信息和知识在人脑中的积累和储存。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沟通,我们不妨实地考察下列一些沟通活动,你定会有意外收获。它将帮助家庭的每一成员加深对沟通的理解和判断,避免误入沟通陷阱。感官的沟通,即双方脸部表现上的沟通,如眼睛、眼皮、眉毛、鼻孔、脸部、颈部肌肉等的动作。我们现分别用两种方式来说明沟通何以并不完全:

——爸爸看报,妈妈走过来,坐在他旁边讲话。爸爸仍然继续看报,妈妈坐了一会儿走了。现在,孩子过来和爸爸说话,爸爸照旧看报。

——爸爸在看报,看到妈妈过来,放下报和妈妈交谈。妈妈走后,爸爸才重新拿起报纸看。等到孩子进来时,爸爸照样放下报纸和孩子交谈。

结果,第一种情形下,妈妈和孩子都表示:爸爸一边看报,一边谈话,无法看到他的脸部反应。同样,爸爸也看不到对方的反应。显然,爸爸对他们的兴趣比对报纸还低。问题一,爸爸把薪水拿回家,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这是否就叫“沟通”吗?

接着要做的是你站着,对方正面对着你在地板上坐着或蹲着,你俩对视着在说话。这种位置一高一低的谈话会令你有何感受?如果将两人位置对调再做一次,你又有何感觉?由于坐着的人必须向上看,30秒内,脖子和肩膀变酸,腿部肌肉拉紧,头部因仰着看颇感不受用。而此刻站的人却须弯腰向下看,背部颈部肌肉也感严重不适。当压力和紧张增加时,你(们)都可能难以从交谈中得到“沟通”的快感。

每个人都有至少十来年的时间个子比父母矮小的生长期,而大部份亲子沟通均是在我们上面描述的位置和境况下进行的,因此可以想见,有许多人自童年起就有一种“人微言轻”及对自己和父母产生歪曲的感觉。比如,许多孩子把自己的父母描述成有宽阔胸膛、肥大腰身、大大下巴的人,就因为他/她(们)早在孩提时代已习惯了在父母面前“被矮化”的位置上。

沟通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它涵盖了人类的各种活动。人生下来就开始与外界互动。以後人生的变迁也决定于与外界的关系。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如何被抚摸?当他/她刚刚睁开眼睛的时候,经常面对的是愉快还是生气的面孔?他/她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他/她又是什么?他/她如何与外界互动?比如说,当他/她哭的时候,外界给他/她的反应是什么反是打、是骂,还是一个颇善解人意的微笑?这些累积的经验是否影响到他/她的沟通模式?调查表明,一个5岁年龄的孩子就已发生过六万种人际互动,这些经验将在他/她的脑海中固定下来,引导他/她的一生。

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在5岁时就已塑造出以后的人格特徵。

沟通有好多种方式

沟通也像一部有声的摄影机,摄下“此时此刻你我之间”的互动。这和照相的道理一样。我们的脑海里可能常显现出以下形像:他/她的头发太长;他/她有个向日葵的脸;他/她应该坐直一点;他/她的眼睛直视着远方;手不自然地放置在胸前;他/她衬衫的颜色是时下最流行的,但给人以不庄重之感;他/她皱紧的眉头,好像有难言的苦衷。每次当人们的眼神彼此对视,他们很快又避开了去,生怕对方透视到内心的心思,或者觉得这种对视的场面无聊而又尴尬,沟通起来甚觉为难。

你刚刚看过对方,现在,你闭上眼睛,在你的脑海里他/她是否使你想起另外一个人?是父母、以前的朋友、童年的玩伴,或一位影星?很可能你觉得他/她太像你识记中的某人,你把他/她和那个人混淆了,甚至把他/她当做某个人而作出相同的反应,令他/她感到如入五里雾中。

请你回想一分钟,然后睁开眼,将你的感觉与对方分享。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际沟通受到自己过去阴影的影响,却又懵然不知。我们常发现,有些人共同生活了数十年,却一直把对方当做另一个人来对待。曾有一个丈夫对他的太太大叫:

“你把我当成了你儿时的父亲,他关爱你、呵护你、顺从你,甚至放纵你。现在,你把我和你当年的父亲相比,在我们之间进行无法类比的取舍,你觉得我对你不关爱,不呵护。”

感觉上差异带来的是痛苦与失望。

你想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却欲言又止,不愿太多的事情让对方知道。这是否表明你们的关系出现了某种问题和裂痕。你的“篱笆”老是很快地竖起来,将人际关系拒之于门外,其结果带来的是自身的孤独和寂寞,你们之间情感的越益疏远。

·声调表情的沟通。让这部“相机”的有声部份也发生作用。当对方讲话、发出声响、呼吸、咳嗽时,你听到的是否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刺激你的感知器官?对方的声音是大还是轻?是高还是低?是清晰还是混杂?是快还是慢?

人们常常不能了解他/她在和对方说话时的意义,他们听不到自己真正的声音,想像不出自己的声音会是什么样子。有一次,我们正在和一位妈妈、儿子在会谈室。她用很大的声音说着话,却对儿子说:“你的声音正大!”这位妈妈否认她讲话时会大叫。然而,她那次讲话的声音恰巧被被录音了下来。当这位母亲在录音里听到大声讲话的讲话嗔怪地说:

“我的天!那个女人讲话好大声!”

她不知道那里面大声讲话的人正是她!

可见,声音不但可以帮助人们、也能阻碍人们了解对方说话的意义。

现在,请与对方谈谈你所听到的他/她的声音究竟像什么?不妨找个机会听听录音带上你自己的声音,你一定会奇怪自己的声音怎么和平时感知的有着千差万别。

可见,声调和表情在人际沟通上常常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样的讲话,因为声调和表达的迥异而给倾听者带来的感觉和反应也有不同。例如,当太太说话温柔,带着试图了解、关心、好奇口吻时,听话人丈夫的反应很可能是和颜悦色的;反之,当太太讲话时带着质问、咆哮、挑战、埋怨,接受妻子信息的丈夫就可能是自我防卫和反唇相讥,争战于是在夫妻间针尖对麦芒地展开。

接着你们坐在可以触碰到对方距离的位置,互相对视一分钟,然后握起对方的手,闭上眼睛想着对方的手型和构造,体验一下触摸对方或被触摸的感觉,了解一下当你的手指触摸对方脉搏时又会是什么感受。约两分钟后,松开你们的手(松开的意思是分开而不是拒绝),现在当你睁开眼,与对方分享你内在的感觉。

请再试一试另一种方式:一个人先闭上眼,另一个人用双手去探寻对方的脸部,体验你触摸的感觉;然后交换进行,再共同分享这一过程的经验。显然,很多人接受不了后一种方式,因为他们觉得不舒服、愚蠢和可笑,脸部触摸和被触摸的禁忌长久以来便伴随着我们,甚至不少夫妻的性生活就是在这种自觉“不舒服、愚蠢和可笑”的气氛中僵硬地进行的,当然多了许多呆板和少了许多满足的体验。

现在尝试用鼻子去闻对方。这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就是这种“离谱”的不自然感觉,使很多亲密的夫妻关系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为身上常常散发着影响对方情绪或情感的气味,当打破嗅觉上的禁忌,然后告诉对方有关你说体验到的这次嗅觉的感受。试问,事情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你用眼睛、耳朵、皮肤或者鼻子去和别人接触,并与别人共享你内在的感受,你对别人判断的准确性可能提高。那铭心刻骨的第一眼有可能使你重又回想起旧时所遭受的心灵的创伤,那创伤是如此强烈。请将你的感受说出来,与对方共同感受。

被用来思考的大脑常常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抱持着一成不变的看法。例如,一个20岁的男孩已经长成180公分身高了,但父母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需要百般呵护的小男孩,这是他们天天在一起相处使然,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的意味,对孩子从孩童到成人的成长里程也视而不见、充而不闻。不能见、不能闻时此地在面前的人的真面目,是因为人们宥于对过去的记忆犹新和对未来未定之天的担忧,也因为人们只是在需要亲密的时候才彼此触摸,在幻想或从眼角瞄或瞪着别人的时候才用到眼睛。

·身体位置的沟通。身体的位置同样影响沟通的正常进行。现在试着把椅子调转过来,你俩间隔45公分距离以背对背的形式坐下来互相闲聊。你很快会感到身体不舒服,对对方的感觉也无从谈起;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现在把椅子挪开4·5公尺,然后仍然背对背地坐着,你们之间的沟通将因为无法和对方搭上线而有更明显的变化。以这种方式沟通,在许多家庭中极为常见。例如,下午5点半多钟,妈妈赶着在烧菜,抽风机嗡嗡地转动;儿子放学回家来,急着想洗澡,在他的房间里大声叫着:“妈!我的裤子放在哪里?”虽然他的嗓门已够大,但由于隔着大厅和书房,妈妈还是听不清儿子在说什么,只是厌烦地应着:“叫什么呀!听不见!”接着是此起彼落、没完没了的一吼一叫。假如儿子能走到厨房来好好地问一声妈妈,妈妈会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裤子放着的哪个抽屉。

有些太太也会一边洗碗筷,一边和在洗澡或看电视的丈夫谈论影响家庭甚巨的生活开支问题,如:煤气费涨了,菜钱一个月4百元不够用,又该缴房屋代款了,等等。

造成没有效果的沟通,使夫妻彼此备受挫折和苦恼。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注重个人的隐私权,所以房子隔间也多了起来,在不同房间喊来喊去的沟通方式是很糟糕的。假使你的家人一向如此,则应找个时间坐下来好好谈谈。一家人最可能在一起的应该是吃晚饭的时间。但是若伴随着高唱流行歌曲的电视机在一旁叫喊,又会产生眼睛看、耳朵听那里的问题。所以,遇到有机会进行良好沟通的时候,首先要去除可能影响沟通的障碍,以增强互信和自信。做父母的,应端正老把孩子看成是小孩的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一个15岁男孩委曲地蹲在高高站着的爸爸面前哭了,觉得这就是他在家中的地位;孩子的哭使爸爸体会出了他给予孩子的压力。因此,父母如果要和孩子谈话,应该尽量以互相平视的位置来说话,换句话说,父母不妨可以坐下来或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我们再试想着上述一高一低的位置互相握手的情景:坐着的人须将手臂举高,时间长了会出现发麻现象。孩子举高手臂,常因不舒服而挣脱父母的手;父母被孩子的无理举动激怒。孩子想和父母有眼睛平视沟通的人之常情,应得到父母的重视。

现在请试想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但不互相对视所进行的沟通姿势,作为父母“大人”常把孩子不注视着他们的行为解释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或不理睬。另一方面,当孩子尝试与父母接触时,可能将父母视线的暂时移开看作是拒绝与孩子的沟通。

·模仿的沟通。现在向面对你的家人讲一句话,然后请他们或其中的一人模仿你的声音、语调变化、脸部表情、身体位置说出你刚才的讲话,这是一种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来聆听和观察别人的方法,也是一次你学习倾听对方讲话的机会。在倾听的过程中,你可以弄清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及时发现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影响双方的良性沟通。

接着由你向家人讲一句话,由他按照你的意思作出反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否真的理解你话中隐含的意思。他的回答须得到你三个“是”的回答才算通过。例如:

“我觉得这里很热!”

“你的意思是你觉得不舒服?”

“是的。”

“你的意思是我也应该觉得很热?”

“不是。”

“你的意思是要我替你倒杯冰水?”

“不是。”

“你的意思是要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

“是的。”

“你的意思是要我想点办法来帮助你解除不适?”

“是的。”

若你不能理解对方,须及时告知他/她(们)究竟什么才是他们的真意。

最后,在沟通基础之上的充份理解后,请向你的家人使用“现在我相信有关于你(或我)的事是真实的”之类的语句来肯定你们坦诚交流的成果。即便你对沟通过程的理解产生疑问甚至持否定态度,不妨直抒胸臆。如果你们彼此不能自由开放坦诚地说出心中的真意,那么,你们间的人际沟通就不能算是良好的。

以上提到许多在家庭沟通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盲点和须掌握的技巧,当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能掌握这些技巧,假以时日你们间的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崭新的局面,但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

运用沟通来了解孩子

有些职业妇女抱怨她们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还得做家务,如此忙碌何来时间去和孩子们沟通呢?但别忘了你们总有在一起的时间,像吃饭、帮孩子穿衣、替孩子洗澡。特别是和孩子一起洗澡。在孩子6岁以前在洗澡的时候和子女沟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你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地倾听他/她(们)讲的话,注意轻轻地擦他/她(们)的脸,学会用按摩洗孩子的头,都是彼此最亲近的好方法。身为父亲,一天若能花大约五到十分钟看电视或报纸等时间,把孩子抱在膝上,和他靠在一起坐坐,和他她(们)聊天,心对心、眼对眼,便会大大增加双向沟通的机会。此外,也可讲故事给孩子听;或者全家趁周末出去玩,既是玩乐,就不应是应付了事,带孩子去一些人挤人的地方,或去那些孩子不喜欢的地方(如大人商品市场),那会使孩子无趣、无聊,达不到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的目的。

尽可能用各种和孩子一起共度快乐时光的办法。爸爸或妈妈可以一边和孩子和声唱着歌,一边躺在床上用双脚上举,顶着孩子的腹部轻轻晃动,让他感觉就像乘坐着飞机在天空中飞翔一般。

利用一切可以沟通的渠道来了解、来接触孩子,甚至包括在孩子的心目你究竟是什么的沟通。比如,母亲节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心目中的妈妈,并说明他/她(们)为何这样画。有时你会意外地发现他/她(们)画了一个扭曲的嘴巴,孩子的解释是妈妈生气骂人时就是这个模样;他/她(们)还将妈妈的头发画成乌黑浓密。妈妈说:

“这头发好漂亮。”

孩子接口道:

“妈妈的头发就是这么漂亮。”

我们一再谈到如何增进家庭沟通,就在于希望大家能避免踏入沟通的陷阱。有些人把沟通建立在自己的假设上,认为别人都应该知道他/她(们)心里在想什么;有的人则推测别人理应了解他/她(们)。有一回,丈夫因未事先告知妻子就外出了,直到很晚才回到家。妻子责备他;他却坚持说她应该知道他出去:

“那天你看到我在擦皮鞋嘛!你知道,一般我擦皮鞋,就是出去的。而且过了晚上7点钟,我不回家来,这就表明我不会回来了。”

这种沟通上的陷井最容易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使双方顺利且愉快地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去。

家庭沟通形态

试想,假如家庭是一个舞台,那会是什么模样?帷幕拉开,闹钟指着早晨6点,铃声响了起来,妈妈拖着蹒珊的脚步开始漱洗,然后走入仍是灰暗中的厨房,忙着做起早点来了;锅上的粥翻滚着,桌上已摆上煎蛋、油条、豆腐、肉松和小菜。接着,她打开卧室的门,喊着将家人弄醒。爸爸睡眼惺忪地走入浴室;儿子小凯翻了个身又躲进被窝里;女儿小蕙则对妈妈抱怨天太冷,要妈妈把她的衣服先塞到被窝里暖和一下好让她穿。办完小蕙“吩咐”的事,妈妈又回过头来把睡懒觉的小凯拉起来,一边口中说着:“还不起床,上学都快迟到了。”妈妈说话时显出不耐烦的口吻。小凯只才慢吞吞地老大不愿地起床穿衣。就在这时,小蕙又在一边叫来了:我的牙刷跑到那里去了!

挂钟静悄悄地指着7点。爸爸坐在餐桌上,一边翻报纸,一边漫不经心地嘴嚼着东西,有好几次他眼睛看着报纸,筷子却在菜碗里无意识地寻找着什么。吃完早饭,爸爸拿起公文包,小凯和小蕙抓起书包,妈妈也整了整头发,一家4口连袂走出了大门。

门被“卡嚓”的一声锁住了,家庭中每个成员在家中扮演的角色,现在将开始被他们各自在工作、学校和社会角色取代。他们每个人就是这样天天、月月、年年在人生舞台上穿梭忙碌,和家庭内、家庭和家庭之间、家庭和社会之间不断地演出了一出出人际沟通的戏剧,戏剧没有剧本、没有导演,但它们却天天发生在这些家庭成员的周围。

从小到大到老,我们都在上演一出出生活剧,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让自己扮演了一个固定的角色。我们没有想到要调整角色,变换一种与人交往沟通的方式,从而使生活变得刻板而毫无弹性。我们有时甚至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直到有一天,你我中某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得如此寂寂寞寞,接触不到别人,也没有其他人参与,他/她蓦然发出“生活并不一定要这样”的感叹,希望能对生活进行创新,希望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曾有一个生活在一起已20多年的核心家庭(包括爸爸、妈妈、女儿和儿子共4人),约定俗成的沟通模式早已使这个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习以为常。有一次,我有机会和他们一家聚会,然而仅短短的10分钟时间里,我便感到浑身不自在,这是因为这个家庭出了沟通上的问题:

爸爸50多岁,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不料,女儿未婚怀孕,儿子高考名落孙山。失望之余,他以大声苛责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又是忙不叠的歉疚和爱惜。妈妈和爸爸一样,也对孩子没出息感到失望和无奈,但却以不理不睬孩子的形式表现出来。两个孩子常常夹在父母中间互相指责。

“我在家里常常感到没有温暖。”女儿常经不住父母的冷漠和指责,哭泣地说。

多年来,他们就一直处在这样的状况下生活。终于,有一天,他们想到坐下来互相交谈和倾听彼此的感受:

爸爸说:

“我真的不想成天骂人,我这样做是心里不舒服啊!”

妈妈说:

“我希望家人都好,却无能为力,夹在中间感到毫无作用似的。”

女儿说:

“我实在是希望有家人的帮助,我无法自拔。”

儿子说:

“我最近高考失败,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为了不被父亲骂,便与他站在一边和姐姐吵。”

自从那次交谈后,他们开始尝试改变,父母倾听女儿的需要,学习如何讲话的方式和态度,大家一起读一些有关家庭沟通的书籍。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中沟通有多么重要;只要努力尝试学习不同的沟通方法,家庭是可以改变的。

沟通有几个不同固定型态,尤其对来自威胁或压力作出反应时常要为保护自尊而采取4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讨好型、责备型、电脑型和打岔型。此外,有一种最直接而真诚的沟通方式就是一致型,则是可供我们学习。在此,我们将对这5种沟通型态的运作情形进行描述。

讨好型。试想一下一个牺牲者模样的人,正弯下一边膝盖下跪着,身子有点摇晃,脖子仰起,眼睛向上仰望,一双手伸出来呈乞求状,嘴里在不断地发出“是的”的讨好声。

这类人对别人说的话都表示“同意”:

“不管你要什么,都没有问题,我答应使你快乐!”

他随即作出一副讨好人的样子,但内心深处却在自言自语着:

“没有人喜欢我”

“我觉得什么都不是,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讨好者总是用一种逢迎阿谀的方式试着取悦别人或向人道歉,在他/她那里是没有什么“不同意”的机制的。对讨好者来说,别人的施于和允许就是幸福,仿佛他/她欠别人许多许多,必须为“欠别人”承担责任。他/她随时随地都愿意接受别人的任何批评,感谢别人看得起他/她和他/她说话,也不会为自己要求些什么。

·责备型。对别人任何意见或讲话,他/她(们)总是持否定态度,对人处处求全责备:

“你还在这里磨□些什么呀!你到底怎么了?”

“我正不明白你脑子里整天在想什么,连这么一件小事都不会做。”

“我要讲多少边,你才能懂得我的意思?”

这类人讲话的时候,摆出一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样子,很显然要告诉别人,惟有能让别人服从才是有价值的,他/她就是这里的老板、总管或老大,天地万事万物,唯“他/她”为大,但在骨子里却充满了空虚和不实在感。

责备者好吹毛求疵,自我优越感明显,似乎在对人说:

“如果不是你,事情就好办了。”

这类人说话时神情冲动,脸胀得通红,青筋暴起,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声音大而尖锐,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是把人压倒。当他/她(们)用责备的口吻对人说:你从来没有做这个你总是做那个为什么你总是或“为什么你从不的时候,他/她(们)对想要得到的答案并不注重,即便有答案,也不必为可能得到的答案烦恼;责备者最感兴趣的是把责任或过错归咎于别人而不是自己。刻板型。这类人说话冗长、枯燥,貌似道理,对一件事物的解释和分析总是持之有、据引经据典,以此证明自己是对的正确的非常有道理的”;凡事背离了他/她(们)引证的“经典”,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没有道理的”。

·打岔型。这类人说话不停地兜圈子,说些风马牛不相及、不切题意、没有焦点、也没有意义的事,就像一个快速旋转不知转向何处的陀螺。

以上4种是破坏人际真实坦诚相处的沟通形态。

·一致型。一致型沟通者说话和行动都相一致,当这类人说:我喜欢你时,他/她(们)的身体、意识、想法和感觉都作出同一信息上的反应,令双方感觉舒服、自由且诚挚,极少威胁彼此自尊,从而使人际中的裂痕得以修补复合,人际关系得以在真诚基础之上建立。

让我们用同一情况下4种不同沟通形态来进一步说明。假设两个人在拥挤的街上迎面走来,不小心相互碰撞了一下,我们立刻会听到有关4种人对碰撞的反应方式:

讨好型:对不起,我是个很笨拙的粗人其实他/她(们)并不愚笨,摇尾乞怜的样子溢于言表)

责备型:天啊!你怎么连个走相也没有,是不是要我教教你一幅不可一世神气凛人的样子)

刻板型:我不是故意碰撞你的,如果有任何伤害,请和我的律师联络。

打岔型:啊!如果我不长眼,现在一定被撞到了间接的表达隐含了污辱对方不长眼的暗示。)

一致型(直接看着对方我撞到你,真对不起你,有没有伤到你?

根据长期临床案头工作经验,我们可将人际沟通形态按如下比例分配:

讨好型,约占5不管他/她(们)的感觉如何,他/她(们)会说“是”。

责备型,约占3不管他她(们)的感觉如何,他/她(们)会说“不是”。

刻板型,约占15%,对别人不置可否。

打岔型,约占0.5%,其行为表现为“是否”或“感觉”都不存在的模式。

一致型,约占4.5%,其言行举止都给人以真实、可信。

沟通游戏

现在,让我们做一些实验练习,这是每个人在家中随时可做的游戏,其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上述沟通形态,帮助每个人在成长道路过程中学会有效沟通技巧。相信尝试过这些练习后,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奇。

先是3人一组,其他人则在一旁观察。所以选择3人一组,是因为这是当今我国家庭人口的基本型态,他们包括父亲、母亲和一个小孩。我们在家庭内部的沟通都可以是从这里习得。你可以和家中任何两人一起玩这一游戏。注意孩子至少要满3岁才能玩这游戏。为了确实了解家中的沟通形态,最好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能试行一下。假如家族成员共5人,则有以下10种可能配对方式:

爸爸妈妈老大

爸爸妈妈老二

爸爸妈妈老三

爸爸老大老二

爸爸老二老三

爸爸老二老三

妈妈老大老二

妈妈老大老三

妈妈老二老三

老大老二老三

要把这10组配对游戏做完,大概需花4小时。假如你有录音机,可以把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以便日后供自己参考。

首先坐在椅上,尽量靠近,然后取一个新的名字,并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不同的名字可以增加新的经验。现在让我们来回想刚刚提过的不同沟通方式。练习前,每个人决定选择一种沟通形式,例如其中的一位扮演责备型,第二位扮演讨好型,第二位也可以是责备型。下一回,可能扮演责备型的改为讨好型,责备型的改为打岔型。以下是我们常见到的几种组合。

责备讨好责备

讨好责备讨好

打岔讨好打岔

刻板责备刻板

刻板责备打岔

打岔刻板讨好

刻板打岔责备

责备责备责备

讨好讨好讨好

刻板刻板刻板

打岔打岔打岔

做此练习时,你会发现自己平时最惯用的一种沟通形态。现在,说出你打算采用的是何种沟通方式,接着,身体的姿势也配合你所选择的沟通模式,并保持身体姿势一分钟。当做这些动作时,体会一下这一姿势对你自己及对别人有什么感受,然后加上语言交谈并继续进行你所选择的沟通方式。

以下是一个可能发生的例子:第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和儿子都是责备型:

爸爸:你为什么没有好好计划我们的假期?

妈妈:你叫什么!你的时间和我一样多!为什么要我做,你不自己去做?

儿子:不要叫!你们两个总是大吼大叫,我反正不去度假。

第二种情况是爸爸和儿子为讨好型、妈妈为刻板型的。

爸爸:太太,我想在什么时候带全家出外度假,你看到什么地方去?

妈妈:根据上期《妇女》杂志上的观点,改变一下生活步调是一个好主意。

爸爸:我的好太太,只要你喜欢我什么都能满足你。

儿子:妈,你每次都计划得很好。

妈妈:那我明天早晨做一个明细表。

你也可以计划讨论另外一些主题,例如,上馆子、旅游、到休闲中心去、清扫家里等等。然后,靠后坐好,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练习时讲话和动作配备的感受,你恐怕会恍然大悟过去一直沿用的沟通方式对你本人、你的家人和孩子所造成的影响。

现在,你若换一种沟通方式试试,所得结果可能迥然不同。有时某种练习会让你碰到某些沟通型态的组合,这些组合又与你的实际经历极为相似,甚至令你联想到幼年时与父母沟通的种种生活经历。请不要把这种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或生活经历看作是差劲的或愚蠢的而不堪回首,它们是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是尝试新沟通方式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现在,让我们再转而做一种全家人一起做的练习。请选一个沟通方式,不要先说出来;然后,共同计划一个谈话主题开始进行讨论,时间大约为30分钟。假如有录音机,请将谈话纪录下来。谈话间,尽可能将你真实感受告诉同伴,并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当你感到不舒服时,请及时改变沟通形态,直到你对各成员谈话的反应更接近“一致型”的沟通模式。

在做完全程练习后,你会发现自己角色变换得更有技巧,更具有选择性,你的沟通模式将与“一致型”更为贴近,虽然要实际做到“一致型”沟通并不容易。一旦成功,你将开创一个与家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新“纪元”:你更注意礼貌平等待人,与家人各成员更友善,说话时更富有人情味,更懂得关爱、体贴家人,对家人更加心怀坦白、诚挚有加。你懂得在自身犯错误的时候向家人真诚地致歉,却毋须像讨好型那类人一样只是一味逢迎;你在坚持原则立场上从不含糊,但却毋须像责备型那类人一般对家人恶声相向;你说话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却不是刻板型那类人的矫柔造作,唯书、唯本本、唯教条地用来唬人;你直抒胸臆,即便改变话题,也单刀直入,而不像打岔型那类人转弯抹角、不得要领。

大凡在生活上遭遇一连串无法处理问题的人,大都与前述4种不良沟通方式有关。事实表明,不良沟通方式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反应,如责备者驱使讨好者更为妥协,讨好者驱使责备者更加责备,从而形成沟通上的恶性循环系统。当年复一年使用这些不良沟通方式,会给人在生活、精神和成长道路上都带来极为负面的连锁影响:

讨好型行为会引发对错误甚至罪恶人的姑息、怜悯和同情;

责备型行为引发对方的害怕、服从心理;

刻板型行为引发无原则的盲从心理;

打岔型行为会将问题的解决引向歧路。

最后,下面一个有关家庭沟通的实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家庭中做好有效的沟通:

这是一个入冬的夜晚,家中留下3个叫小文、小雅和小佳的孩子。爸爸当天出差去了Y城,妈妈则要主持一个重要的会议。离家时妈妈对孩子说她10点会回到家里。但结果是,由于听众发问踊跃,她最后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回家时,小雅和小佳都早已入睡。妈妈一进门,小文就愤怒地哭着抱怨:

“小佳一直蹬被子,小雅又爱看电视,做功课拖拖拉拉,一直到很晚才洗的澡。可妈妈,你不是说好10点钟回家的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妈妈说话一点都不算数。”

面对13岁大儿女连珠炮似的批评,作为父母亲的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有的父母可能会怒斥孩子,教训小孩子不该用这样的口气来和父母“大人”说话,接着便是一声“去睡觉!”的大吼。如果孩子不依,她可能饱受一顿皮肉之苦。然而,我们文中的这位妈妈被孩子责备后,深感到儿女期待妈妈归来的失望,也认为孩子有表达妈妈不在家和迟到家感觉的权利。于是,她一把将女儿搂进怀里,又是亲吻,又是抱歉:“是妈不好,妈应该早点回来。我们的小文真是个乖女儿,知道在爸妈不在的时候照顾弟弟妹妹。”

小文听了哭得更历害,这一次,她是一种被夸奖、被认可、被道歉的哭泣,这是一种任何人都需要的真实的人际互动:子女需要父母的理解,父母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家庭的沟通一旦必须争辩出一个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就很容易掉入前述的“沟通陷阱”。

此刻,舞台的幕徐徐落下,一场多幕家庭剧结束。然而,幕又将重新开启,家庭沟通新剧即将上演。布景可能依旧,演员也可能没有变换,不过当他们使用了刚学习的崭新的沟通方式后,相信这出新剧将更健康、更充实、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