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宦官
32712800000036

第36章 国力衰微七下西洋成余响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郑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开始于宣德六年(1431)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七月归来,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经十年。这十年间,朝中政局为之一变。朱棣死后,郑和失去了靠山,虽未受到迫害,却只能在南京守备任内度过寂寞的岁月。但是,在仁宗朱高炽掌权一年即去世后,继任的皇帝宣宗朱瞻基,登位几年后,海外诸国还未来朝贡,他认为这未免有损国威,便想起了先朝老太监郑和,命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这次航行,郑和带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生、铁锚、木、搭材等匠,以及水手、民稍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这次航行,从南京下关龙湾开船,经过两个多月,抵达福建长乐港,在这里停了很久,才开船驶向远洋。先后到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忽鲁谟斯等十七国。他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里国时,适逢该国派人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派了七名翻译同往,来回一年。郑和回国时,偕苏门答腊等十国使节至京,进行友好访问。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所到之处,不下三十七国,南至爪哇,北抵麦加,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岸。他是头一个非洲赤道以东海岸的发现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地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在惊涛骇浪中冒险航行,都比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八十年至九十年以上。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驱者。郑和的舰队,给南洋各国和印度洋诸国带去大量金银、钱币、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同时也给中国带回各国的特产,包括奇珍异宝、香料、染料等。一些花木,如海棠花,以及西域画,也带回国内。凡此种种,都使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当然,郑和所进行的贸易是朝贡贸易,并非近代意义上纯商业性的贸易,主要意在扬国威,搜求价格昂贵的消费品。因此,七下“西洋”的耗费,也是惊人的,有条史料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万余归。”那么,郑和花去的航海费用,近六百万两银子。但是,据已故明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研究,从洪武二十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明朝生产的白银总量,共约三千万两,下西洋竟用去六百万两!这对明王朝来说,是何等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这种政治泡沫,注定不可能持久。也惟其如此,后来至成化间,“朝廷好宝玩”,宦官中有人讨好皇帝,说宣德时三保太监下西洋,“所获无算”,皇帝心动,遂派了一个宦官到兵部去查当年郑和的航海档案,车驾郎中刘大夏找到这批档案后,却偷偷藏起来,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反对,宪宗朱见深终郑和墓于打消了重下“西洋”的念头。到了万历时,有人竟将沿海的“寇盗复起”,也归罪到郑和下“西洋”引出来的结果,那是荒谬不值一驳的。

郑和死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争议。从明天顺元年的《非司庵香火圣像记》一文看来,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即宣德八年(1433),死在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第十二章 让皇帝被俘的国贼——王振

王振年少时自阉入宫,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有朝一日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历史终于给了他机会,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同事也为明朝的宦官专权开了恶劣的先例。他与步其后尘的刘瑾、魏忠贤,是明朝影响最为深广的三大宦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