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宦官
32712800000061

第61章 太监之死,影响深远

安德海之死,居然牵动了整个军机以及两宫太后、同治皇帝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并最终导致其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死,绝不仅仅看成是剪除一个小小的太监,应当把整件事放到当时政局环境中考虑。他的死对于当时政局的变化以及随后几十年里的政治格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大背景。辛酉政变后,以肃顺为首的“赞襄一切政务”八位“顾命大臣”,或斩首,或赐死,或流放,取而代之的是此次政变的胜利者之一恭亲王奕忻为首组成的军机处,与另一帮胜利者东宫慈安太后、西宫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相呼应,形成所谓的“同治”之局。而清朝家法中规定“顾命大臣”辅弼幼主的制度,视太后垂帘为大忌,垂帘听政这种“有违祖制”的做法,在当时就遭到内阁成员、言官以及清流阶层的不满,甚至不时有御史上书讽谏或直接弹劾。

事实上,政变的胜利者慈禧同恭王之间也不是“亲密无间”。不久,实际上操纵垂帘之制的西太后同恭王大生龃龉,而后逐渐演变为同治四年的一旨朱谕(实则是“慈谕”),历数恭亲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四大“罪状”,“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虽然之后马上又起复了,但这对“叔嫂”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终于导致双方政治思想和前途南辕北辙。这当然是双方权力争夺战的必然结果,但其间小安子的煽风点火甚至有意挑拨离间,对加速以及恶化慈禧同恭王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实在是“居功至伟”,他既是催化剂,又是导火索。

安德海之死,从主观上看,纯粹是咎由自取,活得不耐烦了。因为有慈禧太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庇护,小安子敢于以身试法,置清宫律例于不顾(清代法律规定,不准宦官与外臣交结,亦不准太监出京),以“采办御用之衣”为名,带了家眷亲戚朋友伶乐以及执事太监等30几人,大摇大摆的乘豪华画舫沿大运河南下去往苏州府。私自出京也就罢了,他偏要招摇撞骗,高扯“三足乌”旗,搬出太后的名头。《史记》有载,“三足乌,青鸟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可见“三足乌”旗是直指慈禧太后了,那么他这趟差使可说是钦办,自己就贵为钦差了。可惜他不知道,慈禧太后必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旨派他出京公干,再不济还可以来个“丢卒保车”。再者,同治皇帝虽小,已颇有主见,对小安子更是恨不得食肉寝皮,唯恐抓不到其短处;而山东巡抚丁宝桢更是放言,“只要安姓太监敢到山东境内,必不饶他”,终于在小皇帝的密诏下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了。

杀安德海与其说是丁宝桢以及同治帝的处心积虑的安排,倒不如说是以奕忻为首的一帮军机假手于前者除掉心腹大患的导演。从整件事上来看,军机大臣似乎没有过多的参与进谏缉拿和问斩安德海,只是简单的拟定并发送皇帝的上谕或廷寄(这是为避西太后即慈禧之嫌),但他们对整件事的积极态度不言而喻,对少不更事而嫉恶如仇的同治帝更是有怂恿和间接指导之嫌。

这件事让慈禧太后吃了个哑巴亏,既不能发作,因为“三足乌”事件,表面上还得感谢小皇帝以及诸大臣的保全之德。小安子的死,让慈禧太后震怒(接到消息后当场无故杀了一名宫女),这是不足为怪的。慈禧太后的度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同一个历史时段,似乎呈现双重极端倾向。在对待私人问题上,即使一个小小的不快,都能让她怒火攻心而睚眦必报;但在对待关乎大局的方面,她却常常能有过人之量,表现出丝毫不以公报私仇的容量(如事后丝毫未加罪于丁宝桢,并在多年以后仍重用后者)。

安德海之死,于公于私对她都有莫大的损失。以公而论,小安子是她安插在钟粹宫(慈安太后寝宫)、弘德殿(皇帝书房)、养心殿(皇帝寝宫)、内务府甚至皇城根街头巷尾各据点密探的“密探总管”,安德海成为这些密探随时向慈禧太后传递情报以及相互联络的枢纽,如今拔去了这样一个枢纽,要重新铺陈一张可靠的“间谍网”,难免大费周折,而且还要担心这些密探随时闻风倒戈投靠恭王一边,这不能不说是太后的一块心病。

以私而论,小安子虽难免恃纵而骄恣意跋扈,但他对西边一直是忠心耿耿且忠顺不二的,而且很能揣摩圣衷,常常是代自己道出心事或者向内务府提出生活上的要求,省了自己很多麻烦。除了每次马匹拍得圣母皇太后飘飘不知所以然之外,也确实实心为她办了几件事,比如辛酉政变前夕他用苦肉计往返热河与京城之间,悄悄的为当时还是兰贵妃的慈禧和恭亲王传递和沟通信息;平时对钟粹宫和上书房情况的了如指掌,靠的都是小安子以及他布置的眼线。

从另一方面讲,慈禧太后绝不是“脾气的奴隶”,虽然当时大动肝火,但很快她就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并不再过问此事。从随后的表现来看,皇帝和恭王的“过早行动”,极大的提醒了慈禧,让她对同治帝的“二心”以及众军机的不满有了极高的警惕和心里预备,同时为下一阶段更加强硬的政治态度腕以及更为直接的政治手腕做好了铺陈:这无疑让慈禧的心理完成了又一次蜕变。而且恭王一生的命运,从炙手可热到默默无闻,这里是一个分水岭。之后的几十年里,恭亲王几次宦海浮沉,令他的政治甚至处世态度越来越软弱,包括恭王在内的整个军机处,完全被慈禧玩弄操纵于股掌之间,无疑和安德海之死有莫大的关联。

因此,可以这样讲,安德海之死所引发的直接后果是,同治帝和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路越来越不好走,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对慈禧心理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权力欲的急剧膨胀,对对手的防范变本加厉,甚至对后来处心积虑的立醇亲王奕儇之子载恬为傀儡小皇帝,以及重用清流以与军机相制衡的方针,都不无关系。这是后话了。

§§第十八章 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

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是晚清一个著名的太监。

李莲英出身河北省一个穷困家庭,后来入宫担任太监。当其时宫内首席太监乃安德海,安德海死后他获得慈禧重用,不久就调李莲英到内宫伺候。

李莲英为慈禧红人时,以谨小慎微见称,外廷大臣对李亦争相财物巴结拢络;对于一般宫内妃嫔触怒慈禧,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宫内左右都对他有正面评价。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隆裕太后准李莲英出宫回家居住,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去世,死因最早认为是痢疾病故,但1966年发掘李莲英墓发现,墓中只有头骨,尸身无存,使得其真实死因陷入争论之中。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出生。

咸丰五年,8岁的李莲英净了身,

咸丰六年,李莲英进宫,当时他9岁。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随驾去热河。

咸丰十一年,咸丰死,随两宫太后返京。

同治六年,李莲英被封为二总管。

同治八年,安德海被杀,李莲英晋封为大总管。

光绪十四年,随醇亲王视察海军。

光绪二十四年,李莲英一度宠衰。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随驾逃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随驾还朝。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向隆裕太后请求退休。

宣统元年,慈禧太后死百日后离宫。

宣统三年,因病而死,葬于太监墓地北京阜成门外思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