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32797000000024

第24章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

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犯错误的同时,苛求完美,就会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就是不长记性,你跟他说话,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从来都不用心。”这是说孩子对家长的话不以为意,听过就忘,其实从心理学方面来看,这是忽视心理的一种表现,是孩子对信息的选择性遗忘。因为话语的频繁刺激会使孩子的耳朵生茧,进而对所说的话置若罔闻。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过度唠叨之过。

一位妈妈在洗衣服时发现儿子的衣服特别脏,很难洗干净,就开始唠叨儿子不讲卫生,长篇大论,啰啰嗦嗦,一个意思反复地讲。儿子一开始还应着,说自己以后会注意点。但随着妈妈唠叨的升级,儿子开始不以为意,甚至把妈妈的声音当成背景音乐,称为“唠叨歌”。表面上,儿子在听,但是却根本没有听进去。最后,妈妈高声地问:“听见没有?以后注意点!”儿子假装认真地点点头,说:“知道了!”其实,如果你问他,妈妈究竟说了些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

孩子对一些声音信息不感兴趣,或者专注于其他事情,就会减弱对这些信息的感知,忽略其具体的意义,对其不经过任何处理,就轻易地放过去,大脑中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时候,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此时的注意力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它也在捕捉信息,但却是很随意的,只会对有特色的、对意识有所刺激的话语产生一些印象,而对其他内容则不会。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如果孩子觉得没有意思,不值得一听,或者已经听过好多遍,孩子的内心都会倍感厌烦。这时,即使家长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孩子也能够对其产生免疫,只知道有声音在自己的耳边嗡嗡作响,但却不知道声音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就好像声音从左耳朵进来,直接就从右耳朵出去了,没有在大脑中做任何逗留,也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

听了但是没有听进去,这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它反映的是孩子对信息的一种选择性记忆,它与孩子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左耳进,右耳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孩子敷衍的、不认真的态度。

父母们知道了孩子拥有选择性记忆,就不要对孩子重复那些说了很多遍的、被孩子称为老掉牙的唠叨了。否则结果只能是:家长白费唇舌,还很生气,孩子却根本什么也没听进去。要知道,父母的唠叨对孩子改正错误根本没有任何益处。

调查资料显示,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跟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从而会忽视父母谈话的中心内容。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让孩子能很快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了确保孩子听明白,家长应尽量简化事情的步骤,让孩子一目了然。孩子说他明白了,家长最好让孩子重复一下自己刚才说的话,同时督促孩子照着去做。

写给父母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