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32797000000003

第3章 别强行打断专注做事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在生活当中,当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他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事情时;当孩子正在很专注地做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时,作为父母,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孩子。

“彬彬,快收拾好玩具,我们要出去了。”这已经是妈妈第三次叫彬彬了,可是7岁的彬彬就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在专注地玩拼图。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你怎么还在玩啊,快收起来,我们要走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把彬彬已经拼好的拼图弄乱,还强行拿走彬彬手中的图片,不管彬彬是否愿意快速地装进盒子里。然后,拉起坐在地毯上的彬彬就往门外走。

还有很多的父母有类似的做法。比如,孩子正在客厅聚精会神地画画,这时,家里来了客人。一些父母会立即把散乱在桌子上的彩笔收拾起来,让孩子回自己屋里去。他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强行打断孩子的做法,让孩子们很生气:“为什么当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扰乱或打断我们呢?”

其实,孩子沉浸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中时,也正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时机,因为此时孩子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渴望知道的事情上,这种专注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干涉孩子,就会把孩子专注的情绪打断,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很不利的。孩子的积极性和做事的专注性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作为父母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更要培养孩子发展这种专注的精神。

父母若经常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并且不跟孩子商量就操纵他们的行为,孩子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是渺小的,是软弱无能的,连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主。这种种感觉会变成沮丧和缺乏信心的根源,会压抑孩子行动的欲望,更会导致亲子之间的隔阂。

当我们成年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当我们正在专注一件事情时,不也是不希望外界的人来干扰我们吗?例如,当你正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有人突然关掉电视,你不也会觉得很讨厌吗?因为你会觉得自己的自主权受到了侵犯。

同样,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心灵空间,当他们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打断、阻止,或者强行命令他们去做另外一件事,孩子也会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以后也不尊重父母,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儿。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的智慧远远大于孩子的智慧,所以父母要想办法去应对孩子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父母应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不漏痕迹地指引孩子顺利前行。

作为父母,首先要认同孩子做的事情,要肯定孩子做的事情不是小事情。其次给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空间。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提前告知孩子你的安排

父母应该事先给孩子计划、安排好一些事情,这样就不会发生和孩子冲突的事件了。

例如,家长打算吃过饭带孩子出去散步,那最好在吃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吃完饭会有什么安排。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等妈妈洗完碗后,咱们就一起出门。别画画了,因为你画画的时间要比妈妈洗碗的时间长得多,到时候天都黑了,我们就不能去公园玩了。”妈妈还可以在自己洗碗的时候,让爸爸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就不会出现,要出门了孩子却在画画,父母强行拿走孩子的画笔,拉着孩子出门的情形了。

2.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概念。

例如,孩子正玩在兴头上,饭做好了。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吃饭呢,还是接着玩呢?”孩子大都会选择接着玩耍,而不去吃饭。这时父母可以选择快速吃饭、快速洗碗,而不必强行把孩子押到饭桌前。当孩子玩累了,想起吃饭时,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吃饭的时间过去了,饭早就吃完了。”父母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做选择的后果,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就必须吃饭,而不能做其他的事情。父母既然这样做了,就不要怕孩子饿肚子而给孩子留饭,否则是起不到作用的。

3.把孩子的事情当作大事情

父母应该把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放在首位,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事情。

例如,当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妈妈最好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语,对孩子说:“做作业去,哪儿那么多的废话。”而应该耐心地听孩子说,不时地和孩子讨论一下。孩子说完自然会去做作业的,但是如果不让他把话说完,他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且无法集中心思去学习。

又例如,孩子正在做手工制作,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时妈妈最好不要打扰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与朋友大声聊天,而应该把孩子房间的门轻轻关上,到离孩子远一点的房间与朋友聊天。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家里来了客人,就要孩子出来和客人打招呼,以表示礼貌。其实,父母去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才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写给父母

孩子能沉醉在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中,他才能体味到快乐的滋味。父母要让孩子有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空间和机会。同时,父母还要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也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领域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