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养的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容易造成教养口径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爸爸提倡衣着俭朴,而妈妈可能让子女讲究穿戴;爸爸可能不许孩子吃零食,妈妈却经常给孩子买;爸爸管教孩子时,妈妈可能常常护短……所有这一切,都会造成家庭教养要求的不一致。
面对不一致,就出现了父母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的现象。在“角色扮演”和“角色分工”上多倾向于妈妈当白脸,爸爸当红脸。很多家长集体认同这种教育模式,似乎还能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到显著的成效。
郭越的父母都是研究人员,对郭越的期望都很高。为了教育好孩子,生活中两个人常常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妈妈偏重于高强度训练,打几下教训教训是经常的事情。每当妈妈发威训斥的时候,爸爸总是会在一边劝解,袒护郭越。
一天周末,爸爸正在阳台上读报,郭越急急跑到爸爸身边,叫喊道:“爸爸,妈妈要打我,快帮忙。”
“又咋了?”
“说我的作业潦草。”郭跃赶快躲到爸爸后面。
这时,爸爸伸手拦住了怒气冲冲的妈妈,不紧不慢地说:“作业潦草点有啥关系?只要题做对了就可以了。”然后转身对郭跃说:“不用怕,有老爸在,保准不让妈妈打到你!”
郭跃听了爸爸的话,幸灾乐祸地对着生气的妈妈做鬼脸。
郭跃此时虽然得意,但生活中由于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很多时候他都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到底该怎样做才好。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教育口径不一致,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年纪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面对不同的教育要求,孩子不知道该接受哪个,往往会无所适从。同时,教育要求不一致,也会给孩子的不合理欲望、要求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使之有机可乘,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里,对于孩子的教养内容、范围、要求和方式方法,家长应当勤于商量,统一口径。
父母“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家庭常常存在沟通问题,孩子会很自然地和支持自己的一方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不支持自己的一方。而不支持方则会因为越来越深的怨气而更加苛责孩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在一件事情上的相反口径会间接地把孩子与其中一方对立起来。
有的家庭,面对父亲的严厉管教,母亲时常会流露出对孩子的歉意。父亲刚刚教训完,孩子哭泣的泪还没干,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将孩子叫到另一间屋中,又是发糖果,又是拥抱,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无端的责难和惩罚。
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认为妈妈才是自己的救星,爸爸总是对自己那么凶,妈妈才是“自己人”。以后每当做了不应该的事都要向妈妈求救,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妈妈就会为他解围,爸爸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此一来,爸爸反倒没了地位,没有了说话的余地。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因此而引起争端,使孩子能利用父母间的矛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就不正常了。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异,并非就一定会有坏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双方应怎样处理这种分歧。
父亲如果不同意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与其单独进行讨论,但决不该插入其中进行干涉,尤其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伤了夫妻感情不说,还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推理、思考能力后,会有意利用这种局面,为自己的错误推脱、打掩护。
虽说现代家庭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父母可以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但试想,一边是红脸的袒护,一边是白脸的权威丧失,能教育好孩子吗?因此,专家表示,家长教育孩子规则要和谐一致,不需要双方各扮角色,比如说一个吓唬孩子,一个呵护孩子;一个威胁孩子,一个利诱孩子。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因为它不符合孩子成长的心理规律,即便有时非常有效,也不能过度尝试。因为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很严重的后续后果,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失衡。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必须统一口径,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解决口径不一致家庭所暴露出的沟通问题,关键看父母能否进行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只有父母率先改变,孩子才会随之改变。
写给父母
教育孩子时,夫妻间常会出现意见分歧。管、护、严、宽、文、武,无论谁对谁错,切莫将分歧意见在孩子面前公开化。好比一辆车,一个向前推,另一个向后拉,力量不就抵消了吗?统一口径,统一要求,对教育孩子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