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32798200000022

第22章 结构性失业——高等教育扩招的必然结果

尽管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但自2003年开始,失业率却陡然高涨,且在9年的时间里,这一难题从未得到解决并逐渐恶化,发展到今天已变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噩梦。

但要注意的是,就业难的问题只存在于大学生中,对于广大的体力工作者(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就业却很好解决,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广泛的用工缺口。这就是个值得让人深思的话题,为什么就业难只存在于大学生中?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结构性失业?

在评价这一社会现象的时候,很多批评家认为这是大学生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造成的,他们不愿意从基础做起,总想着一下子拿着白领的薪水。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踏踏实实地想从基础做起,却苦于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如果评论家批评的是他们为何不能像体力工作者一样,从事简单机械的工作,那么大学生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拒绝的。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而大学生为了自己的教育做了大量投资并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他们有理由从事一份与自己的知识相称的工作从而回报自己的教育投资,这是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学生在大学时代荒废光阴不学无术造成的,这种论调实在更为荒谬,学生在学校里荒废光阴实在是一个教育制度的问题,而不是大学生自身可以改变的。真正造成这一社会难题的,并不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不是他们大学期间的游手好闲,而是现有的就业岗位完全满足不了过多的竞争。

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大学生的人数多于就业岗位数量而造成的失业现象,因为这比大学生不足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的伤害性要小许多,而两者相当的情况又很难发生。但中国的大学生失业率却是极为可怕的。在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上百个人竞争一个就业岗位!供求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紧张!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便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了逃避就业压力,甚至采用了继续读研、读博的方式来解决,但这仍无法解决就业岗位满足不了需求的难题。

问题在于,中国的第三产业所占的GDP比重每年都在增长,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都在增多,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的难题?这源于我国1999年的高校扩招计划。

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6万人,扩招幅度为45%!而扩招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为了向大众普及高等教育。1999年第37期的《领导决策信息》公开承认高校扩招是为了在当时通货紧缩、内需乏力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并于当年取得了经济增量70亿元的好成绩。就像中国大多数的政策一样,这是一个只解决眼前困境,却不顾长远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到今天,高校扩招造成的社会难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待业人数与就业机会严重失衡,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上涨到17.5%!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生的失业率每年的增幅都在增加。那么,旧有的待业大学生尚未找到新工作,新的待业大学生又像潮水般袭来,这造成了待业大学生人数滚雪球式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水平,且因为上述人才、环境与市场的约束,使这一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未来还会更加严重。由于劳动力的过剩,使得大学生的工资甚至低于体力劳动者。

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就业环境的恶化更加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中国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落后,它们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小,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机会不多,所以大学生只能集中到一线城市中。而集中了全国资源优势的一线城市也集中了全国的富人,这些资本大鳄造成了这些城市的投机盛行,房价被炒作得严重脱离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北京甚至出现了胶囊公寓等只能容纳一张床的狭窄公寓。这造成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加重,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我国教育的厚此薄彼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受国家教育政策倾斜的影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非常滞后。又因为主流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长期淡化,使得民间有了一种畸形论调:学生只有到大学深造才能有好的出路,而职业学校永远是最后的选择。与大学生的就业难不同的是,我国技术人才却出现了短缺的现象。而事实上,技术人员的收入并不比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职员收入低。一个高级厨师的年薪至少都在10万元以上,这绝对可以媲美任何一个白领,而一个熟练修车工的月薪也可达到5000元以上,这与教师的工资几乎持平。

在我国经济环境的约束下,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条出路也显得难度重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在硅谷,大学生往往只凭借几个新鲜的创意就可以组成一家公司,并能轻松获得银行的贷款。而我国,在没有法律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情况下,愿意贷款给大学生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能够借贷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想要成立一家公司也困难重重,受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的市场也没有对新型产业表现出足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一个反复堆积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面临着高端人才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陷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的困境。

高等教育扩招的另一恶果是造成了体力劳动者的后继无人。自2010年以来,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就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各阶层的涨幅。1990年的民资繁荣带动了全国的体力劳动者就业狂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生产线的工人已经年老体衰,已经面临或即将面临退休,而年轻的劳动力却没有补充进来。

受贫穷的压迫和对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抗拒,原先的生产工人在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拼命把孩子送入大学中,希望他们将来可以从事轻松、高薪的工作。当然,教育的扩张也只是扩招了很小一部分人数,48万人对应13亿人口来说实在是个很小的比例,除了教育扩招吸收了大量原本可以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之外,计划生育使得年轻的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在两者的合力下,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便陷入了用工荒的困境。而第二产业是我国GDP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产业的整体用工荒势必限制其向前发展的步伐,造成我国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