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政治文化研究领域中出现的。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着名的《公民文化》一书,介绍了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性原理、方法、走向等,正式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从此引发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浪潮。1980年,阿尔蒙德主编的《再访公民文化》一书出版,在书中阿尔蒙德回顾了6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初衷,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自《公民文化》一书出版以后学术界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后来,许多中外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公民文化的研究不断得到丰富,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一、公民文化的含义
公民文化是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西方,“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中。当时的人们被分为两类:“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当时,希腊民主政治统治者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并且“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可见对政治的参与是当时公民文化的核心。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公民文化成了民主、平等、自由等反封建精神的概括。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在政治发展的视角下提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它首先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输入,而且还积极地取向于输入结构和输入过程。它强调理性地参与政治的输入结构,因而内在地包含了这种“理性—积极性”模型,要求公民在得到足够的信息,并在对各种利害得失和他所愿意进一步了解的诸原则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它尤其强调输入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另外,在公民文化中参与者政治取向与臣民和村民政治取向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前者取代后者。个人在政治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并不放弃他们作为臣民或村民的取向,而且,臣民取向、村民取向与参与者取向相协调,非参与者的、较传统的政治取向往往限制个人对政治的责任并使这种责任较为温和,最终导致一种平衡的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既存在着政治的积极性、政治卷入和理性,但又为消极性、传统性和对村民价值的责任心所平衡。
我国古代也出现了公民这个概念。《韩非子·五蠹》中所说:“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陈奇猷注:“为公之民少,为私之民众。”显然,韩非所说的公民是“为公之民”。康有为在《大同书》乙部第三章中说:“凡未辟之岛为公地,民者即为公民。”这里的“公民”是指居住在王公土地上的公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许启贤:《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在我国,对公民文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综观中外学者的研究,可见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者文化”为主导的复合型文化,它是公民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公共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观点、情感、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综合和反映。
二、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由于它包括了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社会责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我们可以将公民文化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阶级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公民文化作为公民参与国家生活、社会公共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情感、价值取向等,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公民文化,一个社会中新兴阶级、阶层的崛起,往往会有一种崭新的公民文化相伴生成。
(二)民族性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使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在经济、社会的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民族心理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不同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不同的民族在参与国家公共生活和社会生活,处理公共事务时有着不同的立场、情感和价值取向、方式和方法,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时代性
公民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文化。人类自产生以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中的不同阶级,每个阶级中的不同阶层,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表达自己利益、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公共生活的方式和立场都是不一样的。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文化的孕育开始,一直到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一直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四)异质性
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分为
“地域型”文化、“臣属型”文化、“参与型”文化三种类型。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因为公民本身素质的差异性、各个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原因,这三种文化在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混合存在着,公民文化是这三种文化的综合。
(五)政治性
从公民文化反映的主体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公民个人,还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他们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政治知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还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技能;从公民文化的功能来看,政治功能是公民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从对公民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尽管对公民文化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都与民主文化、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民文化的政治性不言而喻。
(六)相对稳定性
公民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公民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发展,而在历史发展中的某一个历史阶段,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政治发展程度、公民素质会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公民文化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公民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留存在人们的观念领域,沉淀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