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国外公民学
32823600000045

第45章 公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文化

人类在原始社会没有公民文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公民是与国家相对的政治概念,公民文化反映的是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在原始社会,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组织内部没有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还没有产生国家,也就没有公民文化;另一方面,原始时代人的理性思维还不发达,人类对自我的意识还比较蒙眬,他们还需要借助于神话形式来理解和解释人与神(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有最朴素的民主观念,也就谈不上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

在西方,最早的政治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希腊。城邦与原始的氏族组织不同,是政治社会,在古希腊的城邦中产生了最早的“公民”。我们对公民文化的研究就从古希腊的城邦开始。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76年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处于奴隶社会,这一时期处于公民文化的孕育时期,公民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文化带有强烈的奴隶制度的印记

如前所述,早在古希腊就有“公民”一词,但那时候的“公民”只限于统治阶级中拥有“公民权”的人。“甚至在城内出生的希腊人,而他的父亲来自离城八或十英里畦头未耕之地以外的,也不在内。”在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是由三种社会阶级地位截然不同的人构成的:一是奴隶,奴隶完全被排斥在城邦公共权力之外,没有财产,人身依附于主人,仅仅是为主人劳动的“会说话的工具”;二是自由人,包括那些不享有公民权的本城邦妇女,以及那些不具本城邦血统,但身份自由的外邦人;三是自由公民,指那些出生于本邦的成年男性自由人,他们因具有本城邦血统而自然、合法地享有公民权利,城邦公民实际上指的是这部分人。而且,在自由民中要获得公民资格,还有财产上的严格限制;即使在拥有公民权的公民中也只有少数人能实际行使公民权。在古代罗马,“公民”包括贵族和平民两大部分,奴隶没有公民权。而实际能参与公民大会选举,行使公共权力的只限于居住在罗马城里及其附近的几万居民。

(二)培养合格的城邦公民或帝国公民是公民文化的

重要内容着名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城邦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城邦。城邦的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治国者并不需要事必躬亲,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培养”是他们必须做的,并且这种教育应该从小开始。他还认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一个人的灵魂中应当具备的美德,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担负起培养城邦公民美德的重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一定要参与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所有公民并不个个为善的城邦,也许可能集体地显示为一善邦。可是,如果各个公民都是善人这就必然更为优胜。”他还认为,城邦的立法者应该把最优良的事物植入公民们的灵魂中去,培养优良的城邦公民。

(三)神话和宗教是公民文化不可忽略的载体

“神话,是原始民族用直觉的‘精神师斧’凿开混沌的一种探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奇特火花或梦幻曲”。神话与宗教作为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对希腊城邦的公民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神话和宗教渗透到公民文化中,城邦公民文化的法律意识、价值认同以及自由、平等、正义等理念来源于神话、宗教仪式,公民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戏剧、美术、艺术等与神话和宗教活动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宗教活动本身作为公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经过千百年来的制度变迁,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失,直到今天,在西方仍然是很多国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中世纪的公民文化

“中世纪”的概念最初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起止时间为5~15世纪。这段时期西方处于封建社会,公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公民文化有着

强烈的封建色彩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它强有力地维护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上层建筑,这两者合在一起又反过来维护着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使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员处于对王权和封建特权的依附和从属地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分化,到14、15世纪,欧洲中世纪的某些“自治城市”出现了“城市公民”,但也只是指那些拥有城市公民权,即有参政权的城市贵族阶级,城市中的普通居民没有公民权。然而,“城市公民”并没有独立和自由的主体地位,他们所处的“自治城市”仍对封建国王或贵族有种种封建义务,他们仍承认教会、国王或皇帝对它们的主权,实行的政治制度仍然是贵族共和制度,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封建依附关系,仍然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政治,公民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发展自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二)公民文化在曲折中发展,产生了一些具有近代性质的

公民意识民权意识、民族国家意识、公共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宪政意识等的产生丰富了公民文化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几乎所有居民都是基督徒,基督教会广泛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禁锢。他们普遍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秩序和美。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神学信仰成为解释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神学,包容一切,解释一切,并渗入到各门学科当中,哲学和其他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公民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非常缓慢,并带有强烈的宗教神学色彩。

三、16~18世纪的公民文化

15、16世纪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公民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公民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北美爆发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们从政治上摧毁了阻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使封建地主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把人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劳动者。同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把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广大人民获得了更大的权利和自由。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欧洲的“臣民”向独立自主的“公民”转化,客观上推动了公民文化的发展。

(二)突出人的价值是这一时期公民文化的显着特点

从14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并于16世纪在意大利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封建神学、教会的统治地位、特权和等级制度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他们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压迫;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他们认为人才是整个世界的中心,高度赞扬人的崇高和伟大,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竭力维护人的尊严。他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极力刻画个人的内心感受、个人的坚强品格,以及通过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人文主义思潮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公民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受到了这种潮流的影响。

(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是公民文化的突出特点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上力量最强大的阶级,打破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任务。“与此相适应,创建新的政治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行为进行合法性辩护,按照资本主义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法治的原则设计新的政治制度,并论证其合理性,就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题。”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正义的理论和原则的论证,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性思考,以及新的国家概念和作为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的国家观念的形成,权力政治观的确立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四)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

公民文化的亮点16~17世纪,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产生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为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将社会制度的变革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和私有制度本身,要求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作为早期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求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的强烈要求,尽管对美好社会还仅仅停留在虚幻的描绘上,但它揭开了人类思想的新篇章,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公民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四、19世纪至“二战”前的公民文化

这一时期是资产阶级确立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民文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这一时期的公民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公民文化

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超越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题,自由主义确立了其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更趋于实际,更注意从理论上阐释现实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外侵略扩张和进行资本输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其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方式带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对世界各个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产阶级的公民文化成了这一时期西方乃至世界公民文化的主流。

(二)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为公民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产阶级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突出,各种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流行。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达到自身的顶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现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有力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极大地丰富了公民文化的内容。

(三)公民文化在发展中遭到重大挫折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极大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929~1933年,西方国家空前的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各国的经济,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各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武力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形成。以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二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也极大地毁坏了世界民主的进程,公民文化的发展非常缓慢。

五、“二战”后的公民文化

“二战”后,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公民文化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各国公民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进一步加强

“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制止战争的因素逐步增长,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对话和合作取代了对抗,世界各个国家都积极发展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加强本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科技教育等在全球范围内交融,各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相互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对生存权、发展权、公民权等人权观念以及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同,全球文化初见端倪。各国的公民文化在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

提供制度保障,大大推动了公民文化的发展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为核心的民主机制。公民的平等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得到进一步普及:在政治选举方面,各个国家逐步取消了公民选举权资格的限制(财产、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普选权普遍确立,公民决策参与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公民投票、公民复决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公民权利方面,多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对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权利,随着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公民还相应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利,如“环境权”、“健康权”等,极大地充实了公民文化的内容。

(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

形式更加丰富、途径更加多样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全世界都联系起来,全世界各国的公民都可以平等地通过网络共享全球信息资源。网络对信息的传递及时、快速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民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公共生活信息、社会信息更加方便、迅速,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更加方便地参与对国家、社会生活重大决策、社会焦点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广大公民沟通、交流,网络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高效的参与平台,不仅扩大了公民的视野,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认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公民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推动了公民文化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

(四)环保意识、世界公民意识等成为公民文化

发展的新内容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大家普遍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宣传。以德国为例,大部分德国人认为保护环境很重要,为了下一代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自己必须为环保而行动。德国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向民众介绍环保知识,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在他们的不懈推动下,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全世界形成一个“公民共同体”,客观上要求人们树立世界公民的意识,把公民责任、良心、道义等放到全球范围内去考察,用全球的、整体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国际问题,处理国际事务,要求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紧张、恐怖主义威胁、自然灾害等问题,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