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冰冻灾害使湟水两岸许多座温棚种植的蔬菜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人们很快发现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的51座新型温棚种植的西红柿鲜艳夺目,每座温棚的收入3万多元。
投资建设这些新型温棚不是下红庄村的村民,也不是外面来的“老板”,而是城里来的下岗女工,名叫陈香兰。
2006年,长期在企业从事销售工作的陈香兰,由于单位改制下岗了。性格爽朗的陈香兰,并没有气馁。生活告诉她,承受住艰难,会让人重新燃起新的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的朋友那里得知,运用冬暖式大棚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技术,产量高,效益好,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这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凭借多年经商的经验,陈香兰认定这是个创业的好项目。
可是,自己既没有“一亩三分地”,也没有种植蔬菜的经验,两手空空,创业谈何容易!
再难也要闯。经过多方打听,陈香兰从平安县农业局了解到,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地处109国道沿线,距西宁20公里,距平安县城只有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陈香兰还了解到,这一片是平安县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由于这里的农民个人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搭建冬暖式新型大棚。
“农民有种植蔬菜的经验,我有投资建冬暖式大棚的能力,如果两者结合,一定能够有所作为。”陈香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海东地区和平安县农业部门的支持。在做出实施这个项目的决定后,陈香兰同当地有意建设大棚的村民孙成海、何满俊、殷万洪等人专程赴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引进冬暖式大棚搭建、种植技术。回来后,她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60万元,承包了20个农户的70多亩耕地,率先搭建起了11座冬暖式塑料大棚,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为了扶持这一新项目,平安县政府协调金融部门为每户建棚农民解决贷款1万元、政府资助1万元,并筹集资金逐步解决水、电、路三通,还派县农业局菜篮子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深入示范点,从建棚选址、温棚搭建、整地育苗、种植管理等方面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万事开头难。头一年,由于经验不足,延误了建棚工期,陈香兰种植的温室蔬菜因上市较晚并没有获得多少收益。陈香兰没有灰心。她想,与自己合作的那些农户,盖一座房子只用二三万元,但为了种植科技农田,却义无反顾地贷款五六万元,他们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致富的决心,自己又怎能打“退堂鼓”呢!
总结经验。第二年,陈香兰又多方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盖起了20座冬暖式大棚,建起了下红庄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西红柿、茄子、黄瓜、生姜、樱桃、油桃等精细蔬菜和果品。
时下,走进温棚,松软的泥土正吐着湿气,一排排辣椒青翠欲滴,西红柿、茄子长势喜人……忙碌采摘的村民祁花明兴高采烈地说:“眼下正是盛果期,每隔两天就能摘800多斤西红柿,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这种新型大棚可好用了,年初遇到的那场冰冻灾害,普通温棚里的庄稼大部分都绝收了,而我们家种的西红柿还收入了3万多元哩。”陈香兰告诉我们,这种高标准新型温棚全部采用半坑式搭建,棚体面积大,墙体厚,在常温情况下,棚内温度接近30益。年初寒冬,室外温度到零下20益时,普通温棚内温度在零下6益,而新型温棚内最低温度也在零上4益以上,这就为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温条件。
随着新型温棚种植效益和功能的逐渐凸显,村民们切实看到了科技大棚种植的好处。在陈香兰的带动下,下红庄村已有40多户农民成为专业种植户,全村共有90余座温棚,普通温棚年均收入6000多元,51座冬暖式新型日光温室年收入达4万余元。不仅如此,陈香兰还采用了新的用工方法,让租土地给她的村民在她建的温棚里种菜。这样,这些农民不仅有租金收入,而且还有务工收入。
陈香兰成功了。可人们也有了疑问:放着城里舒适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跑到农村当农民?陈香兰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于城里人来说,也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创业空间。尤其是看到农民和自己因此而获得收益时,感觉心里甜滋滋的!”经过努力,陈香兰的冬暖式新型大棚生产基地已见雏形。为了能够实现统一种植、生产、管理、销售,获得更多的实惠,今年,陈香兰还成立了平安绿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安绿欣农业科技蔬菜协会,逐步形成了“公司 协会 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并为农户提供棚膜、草帘、销售、化肥、种苗等服务。
点评:
陈香兰,一名来自城里的下岗女工,把创业的天地定位于广阔的农村,在位于省城西宁和农业区中心城镇平安县之间,积极发展新型温棚种植,获得了成功,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关键。而就业又是民生之本。陈香兰的成功,是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利用身在城市,了解信息快,把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牧业,用到自己的创业上。这种“嫁接”,为我们大力实施民众创业战略,更新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了有益的、新鲜的、实实在在的一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