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086

第86章 清热泻火的矿物药石膏

石膏是一种矿石,分布极广。将石膏作为药用,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显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中药中很多都是植物类药物,所以古人把中药称之为本草。但实际上,有些矿石也可以入药治病,这种矿石被称为矿物药。石膏就是矿物药中的代表。

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无毒,质地坚硬而沉重。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以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至于石膏用于药中,有一个故事可以为证。

刘跛的《钱乙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某富家子弟得了呕吐、泄泻的疾病,请了很多名医来治疗,都认为病因是脾胃虚寒,就开了一些温里散寒、止呕止泻的温性药物。可是,生病的孩子服用了这些名医所开的汤药后,不仅呕吐、泄泻未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了。就在家里焦急无奈的时候,太医丞、儿科名医钱乙来拜访,闲话未叙,他就被请去给孩子诊脉。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后,钱乙说孩子的病是中焦有热,要用刚剂干燥更好,石膏汤正合适。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名医都不相信,因为呕吐、泄泻之类的疾病历来都是用温燥的药物治疗的,钱乙一定是弄错了。于是,病人家属继续给孩子照原方服汤药。结果,孩子果然如钱乙所说的一样,出现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赤不下等中焦热象。这时,大家才明白钱乙所诊是正确的,开的方子也是对症的。赶紧给孩子煎石膏汤,服药没多久孩子的病就痊愈了。

由这个病例可以看出,石膏是一味清热泻火药。那么作为矿物的石膏怎么会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呢?众所周知,石膏的化学名字叫二水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但内服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氯化钙,变成可溶性钙盐。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里,唯有氯化钙盐、硝酸钙盐溶于水,溶于水的物质才能随着血液的流动,输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内的钙离子遇到机体代谢、或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产生的有机酸类,就会使其变成不溶性钙盐,失去毒性。一般高烧病人,大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服用石膏汤,那么石膏不仅中和了引起中毒的有机酸,而且它跟致病微生物内的氨基酸作用,使其失去营养而被抑制。虽然石膏不是抗生素,可它起到了抗生素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发展的作用——不是抗生素胜似抗生素,而且作用广谱,对一切致病微生物都有效,且不发生耐药性,无副作用;虽然石膏不是退烧药,可它中和了毒素而使机体退烧,起到了解热药的作用。

在中医里,石膏作为药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用,可以清肺胃之热,有除烦止渴的功效,同时又能解肌透热。煎煮时应适当加大药量。另一种是用煅制的石膏,这种多为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的作用。在配伍上,可将石膏与知母、粳米等应用,如名方“白虎汤”。可以将石膏与麻黄、杏仁等药一起用,如张仲景的名方“麻杏石甘汤”,治疗邪热郁肺,病人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此外,石膏还可以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煅石膏末可外用于疮疡溃烂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延伸阅读

石膏名方“白虎汤”治乙脑

名方“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子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一把离不开的杀手锏。值得一提的是,“白虎汤”还在建国初期曾流行的瘟疫乙脑中大大出了一回风头。

建国初期,石家庄等地乙脑流行,病人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表现。经过10天左右,病轻的人可慢慢痊愈,病重的人则会丧命。即使存活下来,也有一部分人会留下精神失常、失语、痴呆、偏瘫、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当时的著名中医郭可明面对这种情况,决定以白虎汤为主,并用全蝎、、犀角、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等来治乙脑。结果,一般患者服药后都能在短期内退烧,一到两周内病愈出院,而且很少留有后遗症,半数以上的极重型患者在服用白虎汤后也全部痊愈。这让当时的中外西医对白虎汤和中医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