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102

第102章 秦始皇寻仙

秦始皇寻仙,对当时民间和后世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且促进了港航事业的发展,对秦朝的政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大事,求生的欲望常常寄托在寻找长生不老药和成仙等途径上。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

秦始皇入海寻仙

道教教义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对神仙的崇拜,这也是其信仰的核心。而如果要推寻神仙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从战国到秦汉的神话传说,这在《楚辞》、《庄子》、《列子》、《山海经》等书中都可以看到。

从秦始皇起,道教就倍受重视。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横扫六合,以极大的魄力和才能,统一了中国。国事初定,秦始皇便四处周游,一来为了巡政,二来便是寻找“长生不老”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来到东海岸边,在这里,他看见大海深处海市蜃楼,如仙山琼阁,美不胜收,惊异之余,心甚往之。于是征召大批方士,询问海中神仙与仙药事。一个叫徐福的方士来到了秦始皇的行宫,上书秦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王大喜,立即下诏征童男女3000,百工技艺之人,携带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领,东入大海“求仙”。

秦始皇执着求仙之谜

秦始皇在位期间,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近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体系。其政治实践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代表性。秦始皇为什么会对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诚、神往、至死不悟呢?毫无疑问,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其中既包括社会的、政治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解开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千古之谜。

个人的思想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铭刻着时代的烙印。秦始皇的求仙活动自然也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神仙思想起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据《史记》的记载,秦国历代国王也都有迷信神灵、祭祀神鬼的传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秦始皇,自然会在内心深处受到神仙学说的影响。

战国、秦朝时期,鼓吹神仙学说最积极的阶层是方士。他们大力宣扬海外有三神山,上有黄金、白银砌成的宫殿和纯白色的禽兽,仙人们就居住在那里。他们有不死之药,因而可以永远逍遥自在。这一学说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饱尝荣华富贵之乐的王侯,更是被方士们的神仙学说迷住了心窍。秦始皇对此心慕神往、沉迷于此而深信不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引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方士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生动描绘与渲染使秦始皇信以为真。他想必应该亲眼看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当时科学文化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下,只能解释成神山仙境。这自然更使秦始皇对神仙学说信之如神,更加激发了他求取仙药的决心和热情。

秦始皇接受神仙学说,求不死之药,既反映了剥削者共有的追求享乐,不愿放弃骄奢淫逸生活的贪欲,也有自身经历、身体状况的因素;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又有个人性格爱好的影响;既有科学文化水平与认识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现实的政治需要。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个性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对求仙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坚定和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使得神仙学说对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延伸阅读

成山矮松的由来

山东成山有一棵矮松,枝干蜷曲怪异,像龙患痉挛,虎有跛足。关于成山矮松的由来,传说是这样的:在秦始皇登临成山之前,这里的松树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这空阔的地方观日出,这些松树必然妨碍他的视线,于是他便下令兵将砍树开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当时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释说,这是松树,松字左边为木,右边为公,那是万木的老祖宗。秦始皇听罢大怒,非要士兵挥砍大刀,将松树斩草除根不可,于是松树根再也不敢发芽了。好在秦始皇没说“断子绝孙”,松树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儿来延续后代,但是都长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据说现在松树干爆皮,就是当年秦始皇下令后秦兵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