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后期,岳飞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率领岳家军进行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斗,对内平息了一大批的流寇、土匪,对外严重地打击了侵略者嚣张的气焰,收复了襄阳,保卫了南方的社会生产,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金斗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用自己的军事实力打响了岳家军的名号,成为抗金斗争四大将领中最为年轻的青年将帅,成为南宋抗金斗争的中流砥柱。
公元1131年,宋高宗改年号为绍兴元年,这一年岳飞二十九岁。宋高宗的行宫在越州(后越州就因此而叫绍兴)。
这一年,有个叫秦桧的人到了越州。他并不是一个军人,只是一个小小的儒生。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儒生改写了岳飞的命运,他到了朝廷之后很快爬上了大官的位置。
那么秦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秦桧以前是一个乡村教师,但是他觉得没有前途,后来中了进士,便扶摇直上。靖康元年(1126年),他已经是北宋官员,金兵南下进攻汴京,北宋派秦桧等人同金人谈判,当时秦桧不同意割地。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后,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时任御史中丞的秦桧还签名反对。于是,金人将他和他的妻子王氏活捉了去。
被俘的宋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在南边即位后,立即致书金国元帅完颜宗翰,与他约定和议,秦桧此时就是负责将和议书修改、加工、润色的人。
同时,秦桧还是一个执行和议的人,金太宗很喜欢他,把秦桧送给了他的弟弟挞懒使用。秦桧成了挞懒的汉族亲信。金兵南下时,挞懒都随军携带着他。王氏也找了借口,跟着南下。秦桧到达楚州后,还做过劝降楚州宋军的事。
挞懒担任淮南战场金兵主帅时,携带秦桧一起出征。这个时候的秦桧已深得挞懒的信任。秦桧在挞懒的示意下,携带家属和贵重财产溜出楚州向南逃窜,一路上金兵假装追击,以打消宋朝人民对他的怀疑。于是秦桧不失一人一物地顺利渡过长江。秦桧南归后,自称是逃离虎口的宋朝忠臣,同时,他又说自己在北地时见到了宋徽宗赵佶,这自然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于是高宗急忙召见秦桧,想多了解关于金国和宋徽宗赵佶更多的情况。
于是秦桧就抓住这个时机讨好高宗,又说自己同金兵主帅挞懒关系密切,并暗示说,如果想同金朝议和,自己可以作为使者出面议和。高宗很看重秦桧与挞懒的关系,立即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之后秦桧不断在高宗面前“甜言蜜语”,赢得高宗的信赖,后来升为宰相。
取得高宗的信任后,秦桧马上实行破坏大宋统治的计划,抛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秦桧向宋高宗进言:“臣以为,要想天下无事,须是南边归南边,北边归北边才行。”之后“南边归南边,北边归北边”,这一句话便成了秦桧的名言,也是他这一个时期的政治主张。他还呈上自己写的《与挞懒求和书》,表示愿为议和承担“沟通”的角色。秦桧在金国四年,刚刚回宋,人们又怀疑他,为什么竟敢在第一次晋见高宗时,提出宋金议和、南北分治的卖国政见?他不怕激怒高宗,遭到杀身之祸吗?
这是因为秦桧心中有数。自从高宗登位后,朝廷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前去金国,低三下四地向金主乞和,这些过程以及高宗内心的秘密,金人很可能透露出来,秦桧也可能从挞懒处知道得更清楚。只是那时金军处于有利形势,亡宋是那时金国的决策,金国不屑于同宋和谈,因此,高宗虽一再派出议和使,自然都没有得到什么结果。如今,军事上虽逐渐趋向相持,但高宗仍然在求和,这就是秦桧敢于出面提倡议和的原因。
高宗希望通过秦桧与挞懒的私人关系,迅速达成与金媾和。无奈,当时金国朝廷中主战的粘罕派掌握着实权,挞懒派虽倾向与宋谈和,但不能左右朝论。因此,高宗的和议希望不仅成了泡影,甚至连派往金国的使者也往往被扣留不还,至于金军的进攻更是连年不断。残酷的现实使高宗感到,没有军事上的实力,就没有谈判议和的条件,这时他才认识到李纲的“能战而后可和”的意见是正确的。又由于抗金将领韩世忠、岳飞、吴玠等人在东西战线上的胜利,主战的舆论高涨,高宗迫于舆论,才乘吕颐浩、黄龟年揭露秦桧“专主和议,阻止恢复”的机会,于第二年的六月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位。
南宋初年的武装力量主要来自陕西、河北、河南,因此在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内金人攻陷扬州城时,就在城内揭榜说要“西北人从便还乡”,实际上其用意就是要瓦解南宋的武装力量。如果高宗听从了秦桧提出的这个政策,那首先就要把出生在北方和中原地带的士兵和将官一律遣返原籍,那就等于是自动解除武装。
女真的军事首脑不仅想以这样的方式解除南宋的武装力量,而且还在各路加强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女真贵族一直打着消灭南宋政权的主意,但是当时南宋上下都受尽了金人的欺凌,朝野上下都充满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秦桧提出的政策当然会遭到众人的唾骂了,赵构本人也是北方人,这个政策着实让他感到难为情,他向人说道:“秦桧主张要使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我就是一个北方人,将归往哪儿去呢?”
我们从赵构罢免秦桧的宰相一职可以看出,赵构对于屈服金人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他并不想完全屈服于金人,做金人的俘虏,所以他就间或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允许他们去对金人进行武装斗争。但是秦桧提出的主张是完全臣服于金人,并不是他所愿,而且朝野上下声讨秦桧的呼声很大,他不得不顺应时势罢了秦桧的职务。但是由于他怯懦的本性,他并没有杀掉秦桧这个通敌卖国的罪人,而是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万一有一天到了不得不屈服于金人的地步,也好让秦桧再去做说客,达到议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