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军队逐渐成为维护江西、湖光一带封建统治的支柱,在平息了一部分的贼寇之后,岳飞率领着一小部分的军队回到江州,担当起来保卫长江中段的防御责任,留五千兵马在虔州。
这个时候伪齐政权的皇帝刘豫还在积极地为金人效劳,他收留了被岳飞逼得走投无路的李成,任命李成为北齐军事主帅。同时为了维护政治的稳定,他开始大批地收买一些在北宋时期残留的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但是刘豫的江山坐得并不稳定,活跃在洛阳之南的伊阳山寨的翟兴领导的义军成为他的心腹之患。刘豫多次派兵进行围剿,但屡战屡败,后来他买通内奸将翟兴暗杀。
父亲的死惹恼了翟兴的儿子翟琮,为了替父亲报仇,他不断地发动攻势,想要灭掉刘豫。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翟琮一方面联合南宋襄阳驻军统帅神武左副军统制李横、随州知州李道,另一方面联络伪齐政权内部伺机起义的爱国将领彭圮、赵起、朱全、牛皋、朱万成等,向刘豫政权发动进攻。
李横、彭圮等为一路,先后攻克汝州、颍昌、信阳等地,从东路直逼汴京。翟琮率赵起、董贵、赵通等攻入洛阳,处死了伪齐河南尹孟邦雄。李道招降了伪齐唐州知州胡安中。
刘豫节节败退之后,急忙求助于金朝。金朝派大将兀术率兵来到汴京,与李成合兵一处,在汴京西北羊驰岗同宋朝官民联军展开决战。李横、牛皋的队伍经不住金兵重甲骑兵的冲击而溃退。
邓州、随州、襄阳、郢州相继被金齐联军攻克。翟琮的军队也被金齐联军赶出洛阳。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南宋极为不利,除翟琮、李横等均撤到江南西路外,彭圮阵亡。
襄阳、郢州、随州的失陷使南宋失去了长江以北的重要屏障,而且襄阳是通往四川的要道,襄阳失陷,基本上切断了中央王朝与四川守将吴玠的联系,南宋面临着赤裸裸的威胁。
金军攻占襄阳后,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扬言要在第二年麦收后大举南下。李成还派使者去洞庭湖联合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想实施南北夹攻,先占领荆湖,再顺江东下,消灭南宋政权。
高宗面对这种情况常常寝食难安,有人提议让岳飞驻防鄂州,担当中线防守的主帅。但这时候岳飞的资历尚浅,还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最后派了资历较高的神武前军统制王攫驻守鄂州,仍让岳飞驻防长江中游另一个重镇江州。
从此,可看出朝廷虽对岳飞器重,派他屯戍九江,但在交付指挥中线的重责问题上,对岳飞的才干还缺乏充分地估计。
其实岳飞对中线防御早已注意,在中线出现危急之前,已对敌情进行研究。他不主张在内线消极地以保守城池为主的方针,而是主张外线作战,收复中原,从根本上解除战争威胁的战略。
当义军首领李横还在襄、邓一带斗争的时候,岳飞已确定“联结河朔”的方针,派出张宪赴襄阳与李横联系,以便进军时得到他们的军事配合。
如今李横、牛皋、董先、李道、翟琮等义军首领已被迫退师到汉阳军界,然而湖北安抚使刘洪道拒绝收留,岳飞挺身而出,连忙发信给赵鼎,提出“李横等,已至蕲、黄州,一行兵马既经溃散,若在江北驻扎,必不能安,或令过江,相兼捍御,却可为用”。赵鼎采纳了岳飞的意见,“遂急差官水陆干运粮米起发”,并发公文让岳飞“从长措置”(《金佗续编》卷二十九《乞支钱粮赡给李横军兵》)。
李横等原来就担心自己并非官军,怕“诸郡不纳”,现在,刘洪道果然不肯收留,正感到走投无路,赵鼎遣送的粮食运到了,部众才安定下来。
当岳飞得知李横已从黄州渡江到南昌时,亲自飞骑至南昌迎接。因为朝廷命令将李横、牛皋等南归义军拨归岳飞节制。于是,牛皋、董先、李道等都成了岳飞的部将。岳飞考虑到义军在困苦环境中能坚持战斗,英勇可用,而且熟悉当地的地理、民情,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未来进军中原、收复失地的北伐战争中,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因此十分重视义军。事实证明,岳飞高瞻远瞩,谋略高人一等。
正当朝野为中线防御忧心忡忡的时候,岳飞却呈上一道《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襄阳六郡的主张。岳飞指出:“今日之计,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
要守住中线,安定两湖民心,必须夺回襄阳六郡(襄阳府、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军);要恢复东南和川陕的联系,从全局加强抗金的防御,也必须收复襄阳六郡;要收复中原,实现中兴根本大业,更必须收复襄阳六郡。岳飞认为:“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臣今已厉兵饬士,惟俟报可指期北向。”
岳飞的计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时候高宗觉得或许岳飞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决定派岳飞出师,刘光世派兵增援,神武前军统制王攫仍按早先的布置,牵制杨幺起义军。
绍兴四年(1134年),宋金双方军事处于对峙的势态。南宋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地区的防御,在建康、镇江分别设置帅府,屯兵十万,由老将韩世忠等统率重兵驻守,东线“可恃以安”。
吴玠两兄弟守川陕,于这一年冬取得了仙人关大捷,击退了兀术统率的十万大军的进攻,此后五年,金军一直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西线暂时算是稳住了。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岳飞被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率军渡江北伐。
但在这之前,三省、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三省,系中央最高行政部门;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给岳飞的这次出征规定了不得越出六州军界、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等五个“不得”的限制。
但高宗的想法和岳飞不同。岳飞志在收复中原;高宗是为了保住长江防线,保住南宋小朝廷,并赢得一点议和的资本。因此,岳飞部队尚未出发,高宗就亲赐御札,要岳飞“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他怕追得太远,会“致引惹,有误大计”(赵构《命岳飞毋出李横所守界》,载《金佗稗编》卷一《高宗皇帝宸翰》卷上),也就是害怕招惹金人发怒,耽误议和“大计”,否则的话,虽然你岳飞立了功,也要必罚你。
由此可看出,高宗此次举动不过是为了守住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他担心岳飞的力量从此强大起来,因此不敢完全放手让岳飞去行动。
绍兴四年五月,岳飞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对于朝廷只限收复襄阳以及其他的规定约束,岳飞是不满的,但这次提军北上,却是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岳飞愿望的开始,所以岳飞还是十分兴奋的。
实际上岳飞当时的兵力并不多,但是岳飞的勇气却十足,全军的士气也非常高昂,岳飞对此次行动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当军队横渡长江时,岳飞在船上兴奋地对幕僚们说:“我如果不擒贼帅,不复旧境,即不渡此江!”岳飞刚强的意志,英雄的气概,感染和鼓舞着将士们奋勇前进、杀敌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