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智力开发全书
32889600000010

第10章 5 智力的中枢:思维能力

美国的德波诺博士曾说:“高智商并不一定伴随着全面的思维技能。高智商常常只限于做学问的狭小范围内。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有智慧与聪明的区别在于:聪明属于高智商,而智慧则属于思维的技能。”因此,父母应十分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解答,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使他们从小善于独立思考,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独立思考,拓展思维能力

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拓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孩子的教育中,孩子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独立思考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思维过程的展示,不能替代孩子自己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个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孩子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拓展孩子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创造力、意志及品德的养成。

独立思考能力观察

有些孩子的思维习惯不好,爱钻牛角尖,思维呆板,不敏捷,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不能只抓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专家方案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1)让孩子学会提问题。孩子思考能力的高低与提问题的水平紧密相关。问题提得好,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还能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父母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尤其是当孩子问到“水是从哪来的?”、“电为什么不能碰?”这些家长看来司空见惯的问题时,不可无视或回避,而应鼓励孩子这种做法,并给予详细地解释。

(2)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多极性。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要引导他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比如,父母可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好了?”孩子听后肯定会说出一个理由,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两个方面重新考虑,让他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不仅可以正向思维,也可以逆向思维,还有横向思考的角度。相信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原来的想法。

(3)训练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程序。例如,“如果让你来安排晚餐,你会怎么计划呢?”这个时候父母应启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孩子理清问题的思路后,父母可继续开导他,说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孩子自己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经比较后让孩子来决定到底采取哪种方法来处理。

(4)提简单的推理问题锻炼孩子的思考行为。家长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如果忘记关水龙头,开了一整夜,你想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太阳,世界会成什么样?”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对因果关系的思考能力,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孩子自己就可以预测一定的行为所将带来的后果。

(5)把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交给孩子解决。例如,家长可以说:“我们在你卧室的墙壁上挂个相框怎么样啊?”同时,交给孩子一些必备的安全工具去使用。以此来启发孩子用现有的材料去解决问题。

知识导读

所谓独立,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再依赖别人,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或行动,以解决问题。这么说,并不是指具有独立性的人一点儿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指他自己判断别人的意见,不再轻信与盲从。

没有任何价值比独立思考的价值更值得我们千倍万倍的重视。一切创造、创作的价值都源于独立思考。这是一种个体的自主行为,是我们人格的最重要标志。独立思考的意识应成为我们为人的第一意识。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力表现为高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表现在创新能力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上,而一个人要有创新能力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力培养TIPS:让孩子独立思考

有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父母给他答案;甚至有时候孩子还在自己思考时,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因为父母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就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的是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并且产生新的动力。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应善于调动孩子内在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兴趣]让孩子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孩子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要分散难点]让孩子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难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孩子乐于思维。

[要鼓励创新]让孩子独立思维。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孩子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孩子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积木游戏,开发思维

积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早已公认的,父母可以在孩子1岁大的时候就让孩子玩积木,不要担心因为太小的孩子实在搭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孩子就是在抓抓扔扔的过程中开发着自己的思维能力的。

积木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积木是一种建构性玩具,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孩子通过观察与操作,从反复的堆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把零散的单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东西,并且体察到空间的位置以及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同时也一步步建立起心理的秩序。

积木也是帮孩子认识几何图形的最佳教材。如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拆成两个半圆形及切割、合成的立体实例,让孩子了解了几何图形的形成、变化情形,在孩子反复堆叠的游戏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为日后建立“透视”的理念打下基础,更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积木观察

利用积木玩具可以开展多样化游戏。首先,它是结构游戏的重要材料,可以作为主要的结构玩具供孩子玩耍。由于积木是素材玩具,单一块积木并无意义,只有当这些积木被组合成物体的形象时才能反映生活活动。所以,积木能为孩子提供想象的广阔天地,可有力地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孩子在拼搭积木过程中,锻炼了手的灵活性、手眼协调性,手脑并用使他们感官灵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木可以组成各种建筑物,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孩子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木的拼搭是件细致工作,一幢楼房需要几十块积木才能搭成,因而要求孩子认真、细心、坚定地去实现目的。孩子们在共同建造活动中,还能形成良好的集体品德,增进有关立体造型方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

孩子们正处在学龄前的年纪,玩积木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当玩“上班”的游戏时,积木可搭成桌椅;有时候,孩子们用积木搭成一个超级市场,玩“商店”的游戏;而有时候,孩子们用积木搭成汽车,他们还在汽车上放好他们的动物朋友,然后带着它们去看他们的奶奶。积木玩具能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专家方案

●教孩子玩积木的方法:

[1岁的孩子玩积木的方法]孩子1岁的时候,妈妈可以送给孩子一个木制的小积木车,孩子会兴奋地整天拉着这辆车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妈妈,我给你带来好多好吃的,还有好玩的,你想要哪一种?”这时父母用孩子随意堆放在小车上的积木,开启孩子的想像力,锻炼他的语言能力,岂不是一个好办法?

妈妈可以和孩子玩送货游戏:孩子一趟趟地“运来”一些妈妈想要的东西;而妈妈往往会提新的要求,对这些暂时没有的“东西”,孩子会爽快地说:“你要的东西没有,下次带给你吧。”孩子当然是拿那些他认为可以当做某种东西的积木代替。在孩子眼里,把颜色、形状不同的积木想象成了糖、奶、水果、虾条、太阳、小鼓、小桶、手机……

[1岁半的孩子玩积木的方法]1岁半以后,孩子基本上能分辨出红、黄、蓝、绿、黑、白等简单的颜色。孩子可以饶有兴趣地把红色的和黄色的积木各摆一堆,这时,妈妈就夸孩子摆得好,问孩子还能不能再摆一堆,孩子对着剩下的积木看了一会,把其中绿色的挑出来,顿时在孩子面前出现了4堆(积木总共有4个颜色)。

这时,妈妈可以提议把圆柱形的积木放在一起,如果孩子很快把红、黄颜色的4个圆柱体挑出来;妈妈可以继续让孩子把正方体拣出来,孩子连续拿出了4个;接着,妈妈让孩子找出长的长方体,并拿出一个给孩子看,孩子照着妈妈的样子拿了几个,有长的也有短的(积木中有两种长方体),妈妈就把长的和短的比给孩子看,孩子反复了几次才弄对,不过看来还是似懂非懂。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妈妈和孩子多次玩这个分类游戏,逐渐分出了不同的形状、长短、高矮。

[2岁以后的孩子玩积木的方法]2岁以后的孩子更喜欢搭点什么?他们多半是把积木依次排列,不分形状和颜色,最后封闭起来,美其名曰:城堡。在城堡里,还经常把几块积木放在一起当房子;把两块积木一上一下呈“十”字形摆好,做跷跷板;或呈“丁”字形,做滑梯。

引导孩子的想象。可以引导孩子把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用积木模拟出来,比如飞机、小亭子。孩子有时也试着做,但是,孩子最有兴趣的还是盖高楼,即把长方体的积木一块块往上摞。起初,孩子只能摞三四块,再高就倒了。父母就可以做示范,教孩子上一块的4个角要和下一块的4个角对齐。孩子很有兴致,认真照着父母说的一级级升高。

知识导读

1~3个月婴儿能趴着伸手时,就可以引导孩子玩积木。推倒积木:让宝宝趴在地毯或毯子上,并把一些软积木堆在他能够到的地方,鼓励他将积木推倒,并告诉他做了什么:“你看见积木了吗?”“看,我能在每块积木上再叠一块积木。一、二、三。”“哦,你把它们推倒了。”

3~6个月婴儿能抬头、趴着伸手时,可以感受不同形状、颜色、质地的积木。让宝宝趴在毯子或松软的活动场地上,给他不同形状、颜色、质地的积木。用不同布料包起来的泡沫积木,不仅制作起来方便,而且十分安全。可以将积木放到宝宝手上或鼓励宝宝伸手拿积木,直到他失去兴趣。

能力培养TIPS:玩积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1)父母一定要注意制造积木的材料:

●给婴儿提供硬木积木时,一定要小心看护,以免他碰伤。

●确保积木和收纳容器是无毒的,没有尖角。

●确保软积木和积木表层的材料,是由不褪色、无毒的材料制成的。

●确保彩色积木上的颜料是无毒的。

(2)玩积木游戏时,如果孩子比较顽皮,不听管教,不要大发脾气或者斥责他,你可以以“你好像不想玩这个游戏了,那我们改天再玩吧”来结束游戏。对孩子施加压力,强迫他继续进行已经不感兴趣的活动只会越弄越糟。

(3)如果孩子爱做小动作或者比较顽皮,你可以让他静坐不动来练习集中精神。在水槽旁边玩,给他讲故事,让他看一本有趣的图画书,坐下来喝饮料或吃块饼干聊天等活动,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4)在玩某个游戏时,如果孩子感觉很难或者对游戏的反应不理想,就应该停下来,换个容易一点的。然后,父母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宝宝的游戏。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数积木,但他喜欢数玩具车。如果你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就会对更难一点的游戏产生兴趣。你要让孩子时刻感觉到——自己的成功比失败多。

(5)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要选择在孩子心情好、精神放松的时候来进行游戏。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你可以选择一个游戏,先自己玩。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孩总是对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尽可以重复以前玩过的游戏,因为游戏中涉及的很多知识是需要孩子经过重复再重复之后才能掌握的。

学数字,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孩子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孩子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教育也要指向孩子的思维发展,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数字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对孩子开展数学教育也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孩子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孩子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孩子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拓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学数学能力观察

数学能力即是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表现为喜欢数字或科学类的课程,常常自己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对新的学科发展感兴趣,喜欢发现别人言谈行为的逻辑性缺陷,喜欢下棋或玩思考性的玩具。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专家方案

●培养孩子学数字的方法:

(1)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在给孩子吃苹果时,父母不妨说上一句,这是几只苹果呀?然后手点着苹果,一个一个用较慢的语速数:1、2、3……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出门如果走楼梯,他愿意被大人扶着,在楼梯上一步一挪地走。年轻的爸爸或者妈妈一边牵着宝宝的手,一边数着楼梯:“1、2、3……”宝宝一边在楼梯上走着,一边随着爸爸或妈妈数数,自己也在心里数着,有的甚至大声嚷着数。

吃饭时,爸爸把勺子、筷子拿到桌上,可以叫宝宝分筷子:“一根给妈妈,再拿一根给妈妈;一根给爸爸,再拿一根给爸爸。”爸爸接着说:“宝宝,数一数,桌子上有几根筷子?”

宝宝在玩玩具时,把汽车、积木、玩具娃娃摆满了一地。爸爸或者妈妈蹲在地上,一边和孩子玩着,一边教孩子数一数宝宝有多少玩具。宝宝玩够了,要叫宝宝把玩具放到原来的地方。一边放,一边数:“1件,2件,3件……”

(2)积极鼓励。如果孩子答对了,父母要好好表扬他:真棒!拿错了呢,也不要紧,来,大家一起数数看!但父母要注意一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小孩子还是要以玩为主,要把数数变成好玩的游戏,激发他的兴趣,一点点地通过实物点数建立数的最初概念。

(3)通过玩排排队渗透基数、序数的概念。可以和孩子玩排队游戏,找座位游戏。比如,很多小山羊要过一条独木桥,每个人都想抢前,怎么办呢?想想办法?好,我们一起排排队,引导孩子把山羊一只一只排起来,一边排一边数:第一,第二,第三……一共有6只小山羊,高高兴兴过了河。然后,再问孩子,请你找找第三只小山羊在哪里呀?孩子就会区分三和第三的不同了。

(4)让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要注重形式,以此来吸引孩子,最要紧的是让孩子玩,有心的父母可以在玩之中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数学的知识。当然,有关数学不仅是简单的数数,还有很多。

(5)在实物点数的过程中建立合起来和去掉的概念。这将为孩子读小学时学习加减法打下基础。同样可以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用手套玩具演戏:一只小鸭子在小河里游呀游,另一只小鸭子从那边游过来了,小宝宝你来说一说,一只小鸭和一只小鸭合起来是几只小鸭呀?这样,父母和孩子一唱一答,既玩了游戏又学了数学。去掉也一样,2只小鸭在河里游,其中一只游走了,河里还有几只小鸭呀?孩子能通过边数边想得出2和3合起来是5的结论。

知识导读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数学建模”。

因此有人提出,数学思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数学就是关于“模式”的科学。举例而言,两个人要平分一堆(10块)糖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先把糖果分成两份,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并作调整,直到看不出谁多谁少为止;我们也可以一块一块地轮流分给两个人,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但是若借助于数学这个工具,我们则可以脱离具体的情节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10的一半是多少),然后将结果应用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最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另一方面,数学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能力培养TIPS:如何教孩子学数字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孩子识数。即使完全不懂数字的意义,孩子也会数得很高兴。但是数字毕竟很枯燥,该怎么生动有趣地教孩子数数呢?

(1)向别人介绍自己。每当在外面遇到别人,孩子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几岁了?”对了,年龄就是以数字来描述的。还有呢?家里的地址、电话也是由很多数字组成的,是小朋友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万一不小心走丢了,还得靠它回家呢!另外,几公分高、几千克重,是对身材的描述,也是反应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有,要让别人多认识一下我们的家和家人,也必须用数字说明:“我们家有4个人和1只狗狗,我们住在3楼,有3个房间,我有2只维尼小熊和1只皮卡丘……”

(2)让游戏更好玩。想想看,如果游戏不用数字来计分,怎么知道谁胜谁负?如果游戏中完全不使用数字,那是不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了?竞赛性游戏必须用分数来比高下,看谁赢得较多的筹码,或谁用较少的时间完成游戏;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片段做游戏,是不是也常要假装举起手来看一下现在几点(即使其实看不懂),或是装模作样地算钱?还有,数字还可以用来管理玩具,如果不知道自己总共有几种拼图、几双玩偶,那是不是不见了也不容易发现呢?

(3)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孩子其实是很爱帮父母忙的,除了觉得所做的事情好玩以外,他们更喜欢被需要、被赞赏的感觉。不过,要做父母的得力助手,也得用到数字呢!比如说,妈妈做菜时,可以请孩子帮忙拿3个鸡蛋来;或者,爸爸正忙着,可能请孩子在时钟的短针指到6长针指到12时,提醒爸爸做某件事;还有,大扫除时,父母还可以规定孩子每张桌子至少要抹10下……如果会数数、认数字,就可以帮爸妈很多忙了。

(4)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用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要应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关系,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减少的概念。

丰富幼儿语言,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语言与思维能力是同步的,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有利工具。幼儿期所经历的初步分析、综合、抽象及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无一不是依靠语言进行的。只有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丰富孩子的语言可教会孩子更准确地表达,又可教会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事物,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因此,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己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语言能力观察

[聆听能力]包括能运用听觉辨别声音的意思,愿意与人沟通;能理解声音的含意,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理解聆听的内容,作出适当的响应;有恰当的聆听习惯,态度专注、留心、有礼貌;能理解别人语调变化的含意,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说话能力]说话时,发音清晰;懂得运用说话或身体语言与别人沟通,并懂得说话的礼仪;能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日常生活经验、感受和意见,表现出有自信心;说话时,懂得控制音调、声量和速度,说话有条理;与人谈话时,能运用恰当自然的语调和说话态度,表达感受,提出意见,参与讨论。

专家方案

●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孩子开始醒来到睡觉这一段时间,跟孩子谈有关日常生活的问题。如“等会儿妈妈要给你洗澡,我们来挑选衣服了……妈妈给你穿衣,喏,举起手,穿入袖子里……”跟孩子说话时应伴以动作,这比只说而不加动作好,因为通过这些动作孩子将会明白、学会并促进自身语言的发展。

(2)用提问的方法激发孩子。父母可用提问的方法让孩子回答问题,有些他可能答出来,有些则不能,但这没有关系,互相对话将使你和孩子更亲近。孩子在这个年龄学说话,开始可能用微笑、姿势和发声的方法,接着按顺序知道词语和造句。在促进孩子语言发展方面虽然专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却一致认为,大多数孩子是通过他们当时见过、听过和接触过的东西来学会语言的。因此,对促进孩子语言发展方面来说,与孩子对话,把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将按照你讲话的音节或第一个词学着说,并慢慢地、逐步说得让人听懂。

(3)利用书本帮他学语言。书本是帮助孩子学语言的重要工具,附有图片的书更是最好的工具。父母指向各种图片,如果是兽类的图片,说出是哪一类野兽的名字,按图片发出各种野兽的声音让孩子跟着学,或努力讲故事,故事能给予孩子欢乐,使他感到值得跟着学。直观孩子的兴趣,看他是否高兴,如果他对书的这一页已失去兴趣,应转到另一页。别忘记制造欢乐的气氛,利用想像力和音调使孩子跟着模仿。如:火车来了……轰隆……轰隆……轰隆……

(4)关注孩子语病的时机。孩子努力叙述时,常会出现各种“语病”。例如:“猫猫把我捉住了。”“毛巾打外婆了。”妈妈爸爸不要立刻打断宝宝“苦心经营”的说话,而是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5)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注意孩子学说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许多种“正常”的发展模式,您可以在不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说话。比如说,当他指着一只苹果的时侯,你就要他说出他所想要的东西的名称:“你要苹果?你会说苹果吗?”假如他还不会说“苹果”两个字,也不要不给他苹果——以免孩子出现负面情绪。你可以在和孩子散步的时侯,鼓励他指着某样东西重复它们的名字:“看!这是猫,你会说猫这个字吗?猫要回家了,你会说回家了吗?”给他几秒钟让他来回答,如果他不会说,再换个实物试试,问他的问题要具体简单,不要太抽象。

知识导读

大脑的发育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大脑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刚出生的宝宝,大脑两半球没有什么差别。到5岁时,孩子的大脑两半球才初步形成了分工,但左脑半球的语言优势并不如成人明显,他们对言语缺陷的代偿能力也比成人强。低龄的幼儿若左脑受损伤,长大后说话的能力和别人不会有什么两样,因为右脑起了代偿作用。常见语言障碍的原因是听力障碍、发育迟缓和缺乏语言的刺激。若属前两者的原因,可以去相关医疗和功能训练机构诊治;若是缺乏语言刺激,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语言环境了。

能力培养TIPS:提高孩子语言能力

儿童是否敢大胆开口讲话与家庭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父母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首先,要让儿童有话敢说。父母的态度和情感要适宜儿童的发展,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营造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儿童有任何的想法都愿意与父母交流。

(1)把握时机:2~3岁是口头语言训练的最佳期,也是幼儿期非正规语言训练的延续。此时期注重语言训练,能使之掌握较多的生活语言,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其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4~5岁则是书面语言训练的最佳期。此时期的儿童已基本能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时更富有情感。4~10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此时期孩子已基本掌握汉语,学习欲望更为强烈,但又没有完全被汉语所控制。此时的接受力和记忆力较为统一,通过汉语和外语的交叉训练,易获得最佳效果。

(2)提供机会:无论何种语言训练,都必须让儿童有参与交谈和表达的机会才行。在训练中,应让其参与社交交谈和欣赏影视、听广播等活动。这样,可以从多种情趣中扩展其思维和模仿语言的能力。光靠父母讲故事的训练法,往往会使聪明的孩子逐渐产生失真感和厌倦情绪,令其语言表达质量下降。

(3)寓教于乐:儿童具有烂漫无邪的天性,进行语言训练时的方式和内容应时常更新。训练方式可在游戏中进行,而游戏方式则可不断变更,以感性认识促进语言训练的效果。训练的内容不宜只选熟悉的、呆滞古板和单调的。事实上,父母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往往是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当然,在观看影视剧之后和他们一起背诵剧中的哲理性语言,以及即兴表演其中某些欢乐或幽默片断,更易为儿童所接受,也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4)持之以恒:对儿童的语言训练是长期而复杂的事情。训练的持续性,既可巩固往日所学,更可让新的语言矫正往日的失误,以及填补以往的语言空白。如果不持之以恒,就可能前功尽弃。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学校这两个关键时期,更应注意这一点。那种以为大功告成而把语言训练全部寄托于教师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

学会“分类”,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分类能力对发展孩子的思维很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分类的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掌握分类对于他们以后学会推理、辩论以及形成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会正确分类。

分类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分类活动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分类是按照确定的标准如颜色、功用等对事物分组,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各种思维过程,所以孩子通过分类活动可以锻炼分析和综合、比较和概括等能力。

幼儿分类能力观察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有学者研究了儿童的分类能力,但是分类对象不是木块,而是儿童熟悉的自然事物,如火车、饼干、动物等。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发现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5.5岁的儿童处于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分组时很少考虑到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反而多利用刺激物之间描述性的关系,分类标准不固定,经常变化,分组时容易受刺激物摆放位置的影响;5.5~7岁的儿童处于第二阶段,这时儿童按照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在这一阶段中,儿童逐步具有按照一个固定标准分类的能力;7~12岁的儿童处于分类能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儿童有能力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而这似乎也是儿童理解类别等级的一个标志。

专家方案

●分类能力训练的方法:

按颜色分类

[材料]准备两套彩色卡片、一套是8张正方形彩色卡片,红、绿、黄、蓝各两张。另一套是18张,红、蓝、黄、绿4种颜色,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三种形状的卡片。

[方法]先出示第一套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卡片,把它们乱摆在桌面上,然后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摆开。

当孩子能顺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类任务后,出示第二套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卡片。出示时将颜色和形状打乱,摆在孩子面前,然后提问:“你能找出所有绿色的卡片吗?”当孩子完成之后,再分别找黄色和红色,最后问孩子剩下的都是什么颜色的卡片?

按形状分类

[材料]积木、各种形状的扣子、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彩色卡片等。

方法:把这些东西摆在桌上,让孩子分别把圆形的东西挑出来,把三角形的东西挑出来,把方形的东西挑出来,把菱形的东西挑出来……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形状相同的东西。

按大小分类

[材料]除大小以外其他方面都相同的成对物品(至少准备6对)。如:一个大的牙膏盒和一个小的牙膏盒,商标要相同;一个茶匙和一个汤匙;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食品盒;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盘子;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皮球,颜色要相同;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肥皂;两块形状和颜色相同、大小不同的积木等。

[方法]随便将上述物品摊在桌上,拿起一个盒子问孩子:“你能找出和这个盒子相像的另外一个盒子吗?哪个大?哪个小?你能把其余的东西按大小分开吗?”

按功用分类

(1)带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类系统。懂得买食品应该到食品店(柜),买服装要到服装店(柜),买玩具要到玩具店(柜)或百货店(柜)。

(2)问答游戏,鼓励孩子答得越多越好。哪些东西能乘坐?哪些东西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能降温?哪些东西能发光发热?哪些东西能防雨?哪些东西能写字绘画?哪些东西是打扫屋子用的?除了这些问题外,还可以想出其他类似的问题。

知识导读

学习分类法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动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这些都是很好的分类训练。

能力培养TIPS:引导孩子学会分类

教导幼儿分类,可从日常的生活做起,如将几种水果杂置在同一个盘中,令孩子按其大小、颜色、形状、有无籽、要否剥皮……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在分类练习中,父母要注意引导:

(1)让孩子学会配对时的引导方法

把一只香蕉与另一只香蕉放在一起,把一只橘子与另一只橘子放在一起,洋娃娃配洋娃娃,这些都属配对;一个士兵发一支枪,一个小朋友分一块糖,也是配对。父母可以为孩子找到许多配对的材料。

父母还可以找一些卡片,上面画着数目不等的小动物、水果的卡片,还有数字卡片,和孩子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一只小鸭想找个朋友,父母来帮帮忙,引导孩子在众多的卡片中找出一个相应的动物。数字1来找朋友呢?父母可以一一对应,发现2只小鸡比一只小鸭多,一只小鸡就交不到朋友了。通过找卡片建立对应的最初概念,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数字,同时通过比较建立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

(2)让孩子学会分组时的引导方法:

父母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球,如有大的红球、大的黄球,又有小的红球、小的黄球,把它们混在一起,让孩子分组。通常,孩子在分组时往往标准不统一,有时按颜色分,不一会儿又按大小分,结果往往是混乱的。这时,父母可教给他们,怎样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只按颜色的分类中,大小红球为一类,大小黄球为另一类;而在以大小为标准的分类中,大的红球与黄球为一类,小的红球与黄球为另一类。通过这些练习,孩子能学会“一样”与“不一样”、“相同”与“不相同”、“像”与“不像”等关系。

当孩子学会这种简单的分类后,就可以提高难度,如加入大的白球和小的白球,增加对象的数量;也可以要他们按大小、颜色两个标准同时分类。父母甚至还可以准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纸板(大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有红、黄、绿色等)让孩子进行更复杂的分类游戏。

分类练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孩子在分类中采用一个连贯的方式进行游戏。在分类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大声讲出自己的分类标准,使他们意识到什么样的分类才是合理的。孩子的分类想法或许会比较天马行空,父母无须以成人的观点,予以教条化。

善于“比较”,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比较。比较是思维很重要的过程。越善于比较,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要使孩子养成善于比较事物的习惯,具备较强的辨别事物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比较训练。

比较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的。”可见培养孩子初步比较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培养比较能力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与概念之间、判断与判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需要通过比较加深认识。因此,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2)比较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区分易混淆概念、认识数量关系等。

(3)比较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都离不开比较。因此,比较能力的发展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比较能力观察

儿童起先不善于寻找物体的相应部分。他们常常按照物体的颜色来进行比较。比如,要求儿童比较一幅图上的两个孩子。他们会说:“小围裙是绿色的,喷水壶也是绿色的。”可以说,他们还不会比较。问一个男孩子:“你大,还是她(站在旁边的女孩)大?”回答:“我也大,她也大。”说明他还没有形成比较的概念。4~5岁的幼儿逐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并进行比较。

但是他们只能找到两三个相应部分。例如,他们对图上两个孩子作比较时指出,“这个孩子戴了帽子,那个孩子没有戴帽子”,“这个孩子手里拿着皮球,那个孩子手里没有拿皮球”等等。说完这些后,他们就会去看物体不相应的部分,孤立地说出每个部分的名称或属性。

专家方案

●下面是一些专项的比较训练:

(1)比较大小。例如当孩子玩了皮球、足球、乒乓球之后,可让他从中比较出大小,最大、最小,哪个大些、哪个小些。可供比较大小的东西到处都有,如各种大小的碗、盘、瓜、果、树叶……随时随处可以进行比较。

(2)比较上下。先让孩子在三维空间比较上下,如桌上桌下,各层楼房,各层书架或玩具架,床上床下,飞机与汽车,飞鸟与兔子,桌子与台灯等等;然后在两堆的平面上比较上下,例如让孩子观察一幅画,并指出画上物体的上下位置。

(3)比较高矮。先让孩子比较同类事物的高矮,如两幢楼房、两棵树、两个人等;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高矮,如椅子和桌子、草和树、人和房子等。

(4)比较轻重。先让孩子比较大小不同的同类物品的轻重,如大球与小球,大书与小书,大杯子与小杯子等;然后让孩子比较大小相同的不同类物品,如海绵和木块,玻璃杯和瓷杯,塑料碗与瓷碗,铁与铝等。

(5)比较粗细。先让孩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如两棵树、两支笔、三根管子等;然后比较同一物体的粗细,如树干与树枝,胳膊的上下,腿的上下,眉毛的两端等。

(6)比较长短。先让孩子比较同类实物的长短,如长裤和短裤,长袖衫和短袖衫,长铅笔与短铅笔,长蜡烛与短蜡烛等;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长短,如猩猩和鹿比脖子,老鼠和松鼠比尾巴,仙鹤和鸭子比腿等等;再让孩子在图上比较长短。

(7)比较薄厚。各种书本、布料、纸张、被褥等都可让孩子进行薄厚比较。

知识导读

思维的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质变。为促使这一质变早日实现,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孩子理解所观察事物的实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虽然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多,也能注意并且能理解一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下雨——地湿,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猫吃老鼠等,但一般都是无目的的,偶然认识到的。因而,若想使孩子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思维能力,只靠孩子那种盲目、偶然地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的实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度注意万事万物的关系或联系和追根问底的心理品质与学习习惯。

能力培养TIPS:引导孩子学会比较

比较能力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在引导孩子学习比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孩子倾向于比较物体的不同之处。在李普金娜的实验中,让孩子比较物体的形象。在比较两个大小和亮度不同的匙子——铅制的匙和钢制的匙时,90%的5岁孩子只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如,“一个大,一个小”或“一个发亮,一个不发亮”,而不能说出它们的相似处。在比较图片上的两个男孩时,100%的6岁孩子只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如,“一个手里拿着皮球,一个手里拿着水壶。”比较其他物体时,情况也相似,例如,比较两个杯子时说:“一个是玻璃的,一个是铁的。”

在上述实验中,经过启发教育后,孩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同之处。但首先仍然是找到颜色的相同。如,“这个孩子有蓝色的短裤,这个有蓝色的皮球”,“那个有红色的帽子,那个有红色的衬衫”等等。稍后,才学会从物体的属性或部分进行比较。“这个孩子有手,那个孩子也有手”。

找出物体的相似之处,既要找出物体的共同处,又要找出其不同,需要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这必须在成人教育下才能学会,一般的说,加入第三种物体,有助于确定两种物体之间的相似点。例如,当孩子不会找出两个匙子的相似处时,加上一把尺子,让孩子比较三个物体中“哪两样东西相像?”这时,孩子既要分析三个物体的不同处,又可从尺子与两个匙子的明显不同方面看到两个匙子之间的相似处。于是逐渐学会了比较两个匙子。此外,如果要求孩子从一堆物体中找出“吃饭用的东西”,而这堆东西中只有两个匙子可以用于吃饭,那么,孩子就能通过自己进行的活动,学会比较两个匙子的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训练,要逐步提高孩子的比较能力。起初能比较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明显不同或相同,最后要求孩子能比较出表面相同或相似的自然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例如区分蝙蝠和鸟、蜘蛛和昆虫),表面不同的自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例如比较各种果实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要做到:对于在表面上极为相似的自然事物,看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点;对于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自然事物,看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棋类运动,发掘思维能力

棋类运动是一门种健益智的运动。通过棋类运动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在追求棋道中可以培养孩子分析、计划、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局面判断能力。

棋类运动与思维能力二三事

棋类运动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试金石”,在将国际象棋引进课堂的国外教学实践中证明,在中小学期间或者在学前阶段参加棋类训练并坚持一段时间的青少年,与同龄者相比在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方面更为出色,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也比从未参加棋类训练的学生优秀。

棋类运动好处多

●棋类运动可以提高儿童以下能力:

(1)提高学生们的智力水平。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要下好棋就必须学会计算,学会分析,并能预知后来几步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棋盘上千变万化,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战胜对手,必须全神贯注。

(3)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如处下风时的紧张感,占优势时的兴奋感,赢棋时的成就感,大好的局面下由赢变输的懊悔感,棋局不断变化的焦虑感等等,因此,人们说,下棋不仅是智慧的比赛,更是双方心理的较量。

(4)下棋能养成学生们守纪律、守棋规、懂礼貌的良好品质。“摸子动子,落子无悔”,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守纪律,守规则,懂礼貌,尊重对手,这是每个棋手都应该养成的良好品质。

(5)下棋能培养学生们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对对手的控制,对时间的控制,对对手不怀好意的挑衅行为的自我调节以及增强自己意志力等等。

(6)下棋对学生们的身体尤其是内脏器官的机能也有一定的锻炼价值。下棋时双方紧张地用脑,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在紧张地工作着。根据生理学家估算,在棋类运动中脑的消耗比肌肉大20倍。因此,棋类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当高。

专家方案

●用围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1)用棋类运动来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了大量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观察、认识、思考、体会的能力,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地概括的能力,以发展思维能力。第一堂棋类课非常重要: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棋子的孩子,一定要先让孩子把棋子放在手里面先玩一会,再让他(她)们到挂盘前来玩一玩磁性围棋。通过对围棋的观察和抚摸来喜欢围棋,还要适当地用围棋小故事来吸引他(她)们,这样孩子就会初步喜欢上围棋。

(2)增加棋类课堂的感染力。在有的棋类课堂上,有的孩子只有3.5~4岁半,这样大的孩子,一般来讲,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10~15分钟。所以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员的注意力,渐而成为一种集中注意的习惯。比如:给学生讲和围棋相关的小故事啦,和孩子们互动做围棋游戏啦。比如设置一个课堂栏目叫做比一比,看谁本节课里面学到的知识多?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答题,你一言我一语,不会的逐渐被淘汰,最后剩下一人为优胜。比赛结束,给优胜者颁发礼物,作为鼓励!这样做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孩子们的智商。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摆一摆,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另外还要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耐心地和孩子下上一盘,父母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她)们,比如说“你下得太差了,再下不好就别学围棋了”。这样做,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多动脑、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知识导读

棋类运动是思维艺术,棋手思维上的一些基本因素,应包括棋手对棋局的感觉与估计、变着的精细计算、着法选择等等。而在复杂棋局的情况下,能够领略到局面背后隐藏的微妙之处,这种高度灵敏的“局面感觉”——创造性思维,正是衡量一个棋手才能高低的标准。创造性思维下出来的对局往往叫人看后惊叹不已,这正是棋类艺术迷人的地方。这种创造性思维也就是灵敏性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存在一个思维的过程。最初思维能力在显意识中受阻中断,随后,在棋手主体强烈地思考某一着棋的思维场的作用下,调动潜意识功能,潜意识经过孕育成熟之后,突然与显意识贯涌于显意识中,从而产生灵感——想出好着。

能力培养TIPS:怎样在棋类运动中更好地发掘思维能力

(1)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师就要适时地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2)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在棋类活动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畅所欲言,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之后,父母再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这样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父母控制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容易受父母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3)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常规功能和规律。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瓶子是用来装水的,鸡蛋壳也是没用的东西。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会发现一串瓶子放在一起,竟然可以当成一件乐器来使用,鸡蛋壳还可以制作成一个小玩具、小饰品。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从,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