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决定了其整体竞争力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纷纷开展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自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也开始把国际竞争力(包括产业竞争力)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当首推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至今为止尚没有哪位学者在竞争力理论方面对其学术地位提出挑战。迈克尔·波特从1980年到1990年连续出版了四本专著:《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在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今天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理论(又称“菱形理论”)。此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青睐。即使后来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但其核心思想仍未超出“钻石模型”理论的框架。
同样,在此领域的研究中,需要提及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他们从1980年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每年都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和《国际竞争力报告》,通过对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指标的测评,做出它们国际竞争力排序。此两机构的主要研究对象虽然不是产业竞争力,但其理论方法对产业竞争力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IMD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被许多学者用以分析产业竞争力。此公式如下: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资产×产业竞争力过程
其中:资产指产业现状、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取决于一国的资源条件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反映了一个国家在该产业中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
过程指产业素质变化及产业结构变动,它既取决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同时也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反映了一个国家不断提高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即创造增加值的过程。
由于产业竞争力的多角度和多层次,因而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大多只能从某一角度予以诠释。如国际环境学说、生产力学说、效率学说、要素资源配置学说、区域环境学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学说等。
如果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界定产业竞争力,则其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它侧重于强调国际层面,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另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分类标准的不同,竞争力有多种层次。根据竞争的主体范围,狄昂照等人将竞争力分为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张金昌将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利益共同体竞争力。根据竞争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竞争力分为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出口竞争力等。根据竞争力的内容层次,1992年经合组织(OECD)将竞争力区分为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笔者对竞争力的层次将采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分类方法,并对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进行归纳。
(一)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宏观因素
产业竞争力关系到各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的劳动生产率、产业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因而其成为各国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焦点。同样,各国在宏观层面上的各种表现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受到区域大环境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产业竞争力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模式、经济环境和政府行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1.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国家对其经济发展所作的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长期规划和行动纲领;是政府根据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国际环境和前期战略的执行情况,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这对产业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某一时期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政策重点和政策方式。
2.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会影响到产业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效率进而会决定和影响产业政策。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实现方式。因此,经济体制模式会通过产业政策影响到产业竞争优势。
3.经济环境
这一因素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等。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和需求就属于宏观层次上的范畴,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和高级的生产要素。一国在自然条件上拥有的稀缺资源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然,这种稀缺资源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由自然资源为主的生产要素转向以人力资源和技术为主的高级要素。
4.政府行为
在宏观层面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政府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因其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产业政策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为产业发展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中观因素
产业的集合是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又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中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各个企业竞争力的复杂合力,该合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同一产业内厂商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状况、产业集中度、产业空间集群度、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水平等内容。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关产业及集群
最先把集群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联系起来的是波特教授,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里将集群描述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协会,其实质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的系统集成。它不仅能够降低产业的组织成本、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散,还能够促进组织学习,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和组织拥有的知识、能力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行充分的发挥,企业间的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吸收、传递、转化和创新,形成共享效应,显然这种集成性系统能力是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互相学习、相互渗透的知识作用获得的,必然使集群外企业或产业难以模仿和获得,从而使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因素
产业集群整体的绩效是由各个企业的绩效体现的,集群的竞争力最终必须反映在群内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集中力量上。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的资源状况以及企业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因素主要是产业内各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是产业竞争的物质载体,没有一个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很难判定一国某产业具有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像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度量,它是由作为更深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所决定的。而企业竞争优势又取决于企业资源和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资源不是形成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只有企业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是企业中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企业能力是通过组织学习而建立并不断强化的,其形成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性,其依托于企业特有的资源、企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不能轻易地移植,因此构成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