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餐饮业竞争力研究
32896300000011

第11章 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对我国餐饮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一个总体评价,通过建立餐饮行业综合竞争力比较模型,进行竞争力比较,揭示餐饮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餐饮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全面提高我国餐饮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产业竞争力指某地区的某特定产业在国内外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决定一个产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产业增长力和环境支持力。

竞争力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分解成为可感知的属性,并尽可能地把这些属性指标化,使之成为可计量的统计指标,以便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竞争力进行定量测评和分析。

当前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流方法是数量分析,即建立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直观表现为分值排名)说明特定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总体的方法流程是:

第一步,先根据餐饮业的行业背景、研究目的、并结合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餐饮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步,构建餐饮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步,在搜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餐饮业的竞争力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以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为基础,借鉴IMD(世界竞争力年鉴)、WEF和波特的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原因—结果”一体的餐饮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课题组将依据以下原则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

(1)客观性原则。即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要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依据其经济含义做出取舍。

(2)可行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则只能作舍弃处理。

(3)相对性原则。即本研究所采用的指标都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区域产业与全国相应产业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区域产业相对于全国相应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竞争力。

(4)可比性原则。其一,要求不同区域同一产业的同一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其二,要求区域产业与全国相应产业的同一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其三,对于时序数据计算的指标,涉及价值量的,均应调整为可比价格。

二、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以上原则,结合区域餐饮业竞争力的内涵,对区域餐饮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从反映餐饮业竞争力的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模竞争力,即从规模价值总量,产业生产能力,产业资产规模,人力资本规模方面考察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产业增长力,即从产业扩张速度,产业需求潜力方面考察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结构竞争力,即从市场占有能力,结构优化能力角度考察产业的竞争力;

四是产业效益力,即从餐饮业人均增加值,投资回报率来考察产业的竞争力;

五是环境支持力,即从经济环境,人口环境角度来考察产业的竞争力。

根据以上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可以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总体设计,各项指标及含义如下:

(一)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就是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带来的竞争力。我们这里将选用餐饮业增加值、餐饮业零售总额、餐饮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和餐饮企业平均从业人数指标来反映餐饮业的规模竞争力。

x1:规模价值总量餐饮业增加值

x2:产业生产能力餐饮业零售总额

x3:产业资产规模餐饮企业平均资产规模餐饮企业资产合计/餐饮企业数

x4:人力资本规模餐饮企业平均从业人数餐饮企业数/餐饮从业人数

(二)产业增长力

x5:产业扩张速度餐饮业零售额增长率(本年度餐饮业零售总额÷上一年度餐饮业零售总额)-1

x6:产业需求潜力人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总额÷常住人口数

(三)结构竞争力

结构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通过资源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总生产率而在参与更大范围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从该角度考察餐饮业的竞争力,可采用地区餐饮业零售总额占全国(省)餐饮业总零售额比重、餐饮业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来分析。

x7:市场占有能力地区餐饮业零售总额/全国(省)餐饮业总零售额

x8:结构优化能力餐饮业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9:结构优化能力餐饮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四)产业效益力

产业效益力是一定时期全产业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所费之比。

x10:餐饮业人均增加值餐饮业增加值/常住人口数

x11:销售利润率年均利润/年销售收入

(五)环境支持力

x12:经济环境地区人均GDP

x13:人口环境地区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