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解读”
王阳明认为,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猜想别人的不诚信而被别人欺骗的人,虽然还没有丧失他的善良,但是不如那些有良知并且能够先知先觉的人更加贤明了。
要想了解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他话后面的意思: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并且良知没有被迷惑,那么万事万物在它面前自然不能隐藏美丑的原形,即使遇到欺骗也会能够察觉。
传统美德中经常强调要不欺不诈,信守承诺,用行动来取信于人。倘若将一时的失信于人看做无伤大雅的小错,那么,最终将铸下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失信于人,不仅会侵蚀一个人的良知,更会令其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此变得暗淡无光。只有能够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器重,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以信为本,生死知交”故事: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得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可是,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止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边,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人与人交往如此,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唐初为什么能够成就贞观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实行诚信为政,太宗信任群臣,不务诡诈,群臣竭尽忠诚。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臣住在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用来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大怒,仍然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诚正直的人;如果顺随旨意,阿谀奉承的,就是奸邪谄佞的人。”
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浊,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的发出者,就好比水源,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国君自身伪诈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是不合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而特别鄙视他,如果我也这样,怎么能教化百姓?”于是,太宗对上书劝谏的人说:“我想在天下伸张信义,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不过我不能采用。”
真诚,乃为人的根本。以诚待人处事,能够架起信任的桥梁,能够消除猜疑、戒备的心理,获得众人的帮助,才能够成大事,立大本。如果嘴上一套,背地里是另一套,这样的人谁都不愿意跟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