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
——《传习录·黄省曾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只是世上的人把性命看得太重,不问死得值不值,却一味地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反而丧失了天理。
生命只有一次,看重生命,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终究要死,问题在于死得值不值得。王阳明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为了保全性命,而丧失了天理,这样活着不如死了值得。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为了唤起民族觉醒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苏武是家喻户晓的西汉历史人物。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时为中郎将的苏武受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到达匈奴后,由于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副使张胜参与谋划,牵连到苏武。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拔佩刀自刎,后经抢救,脱离危险。且单于佩服其有气节,想让他投降,对他进行了百般劝诱和威胁,但苏武誓死不降。单于又把他置于大窖中,不给饮食。时逢天降雨雪,苏武在窖中吞吃雪和毡毛,数日未死,匈奴人认为他有神灵保佑。单于迫降不成作为惩罚让他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之处放牧公羊,并告诉他只有公羊产子才能让他回归汉朝。苏武在北海,虽生活屡陷困顿,甚至掘野鼠窝,吃野鼠所藏草籽,但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降匈奴,被羁留长达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班固赞苏武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发挥:“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诗人臧克家是这样阐释“生”与“死”的价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为国为民而死,比苟活可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