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传习录·徐爱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相信权威固然没错,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真切。
必须承认,在迷茫时能够得到权威人士的指点,在困境中能够遇到权威人士的相助,确实比较容易成功。权威人士对本领域事物的认识相对来说比较深刻,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比一般人投入的时间、精力多,获得同行的认可度高,办起事情来也就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权威人士身边都围着许多人的缘故吧。
我们要相信权威,因为他让我们少走弯路,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每一行有每一行的门道,要想尽快的熟悉,就应该向权威学习。
万物通过人的特征感觉器官产生的感知方式进入内心,产生感受。思考是对感受的描述和总结。对看不见的事物的推理和想象,也是以已知的万物为基础。万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逻辑。所以万物和逻辑没有原因,只是一种事实。万有引力和相对论都没有原因,也是一种事实,是我们对事实的总结和命名。对事实的认可,对事实之间的联系的认可,就是因果关系的探求,就是逻辑路线的梳理。虽然事实只有一个,但是由于每个人内心装的东西不同,逻辑路线不同,所以导致在同样的事实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不同。权威人士得出来的结论由于与事实越来越接近,所以更容易被同行所接受,相信权威人士是没有错的。
但是,由于人的智慧和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权威人士的看法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种,也不是最后的结论,所以还需要继续探索。对本领域不太精熟的人来说,有时权威人士呈现给我们的,更多是结论性的东西,而不是整个的过程,其实过程才是最重要,只有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说对事物有一个真正的认识。真理具有相对性,离开了原有的条件,真理就不是真理,变成了谬论。反省探究的结果,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高、加深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他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明白权威人士的观点也有局限性,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袁隆平开始挑战权威,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4年后他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10年后,他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认识无止境,探索也就无止境。只有身临其境的探索,才能领略到探索的滋味,才能闯出自己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