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83

第83章 心无旁骛做一件事肯定能成功

语录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传习录·陆澄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心中念念不忘的一件事,久而久之,心中的力量自然就会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吧。

心理的暗示力量虽然看起来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但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我们对某件事天天不忘,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去做,没有不成功的,除非您的目标是不现实的。

一般来讲,我们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心存成功的念想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念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我们如果长时间在某个事情上用心,这件事肯定能干成。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我身边的一个同事,他跟人打赌:三个月之内减肥十斤,如果输了,请单位所有人到人均消费400左右的餐馆去吃饭。赌局已定,他开始减肥计划,开始时还可以,饭量减少了、外出应酬减少了,但是没过三天,他又开始大吃大喝,这样三个月下来,体重不仅没有减下来,反而增加了几斤。可见,如果不持之以恒,像减肥的这种不费脑筋的事照样也干不成。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如果不坚决排除外界的干扰,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并持之以恒的为之而努力奋斗。最后会发现,我们心里所想的就会变成现实。

好书记杨善洲,云南施甸人,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凉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凉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就这样,杨善洲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20多年来,杨善洲心无旁骛地干了一件事——“种树扶贫”,他干成了,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心之所想,排除任何干扰,我们就可以实现心里所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