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下归心:周公旦
32940400000012

第12章 营建东都,坐镇成周(1)

周都的都城在丰、镐(今西安附近),称为宗周,远离中原地区,处在偏僻的西部,不利于控制全国的局势。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以便有效地控制东方,镇压殷人的反抗,是很有必要的。

早在武王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周公就和武王商议,决定在黄河附近,洛水旁边,建立一个都邑,这样,不但能利于管理,还可以把殷商朝歌地方的人搬到这里,以免他们将来叛变。

武王还派周公去察看了地势,准备着手营建洛邑。谁知周公回来后,武王又病倒了,很快武王去世了,营建东都洛邑的事就暂时搁置起来。

周公平叛胜利以后,抓了许多殷人,因为他们反抗周朝的统治十分顽固,被周人称为“顽民”“殷顽”。

周公知道,他们是不甘心失败的,还会寻找机会起来反抗。另外,其他被平定的反叛国家也会伺机反扑。

如何处置这些顽固的殷人呢?周公决定还是采用以前的分化利用,以殷制殷,武力监视,施以笼络的政策。不过,鉴于管叔、蔡叔、武庚叛乱的教训,周公决定重新营建东都洛邑,以安置这些殷人,使他们脱离原来的住地,失去社会影响,集中起来,利于管理。

于是,周公便派召公去察看上次所看的地方是不是合适。看好之后,再由周公问卜决定了两个地方,还画了图给成王看,这恐怕是最古的地图了。

东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这里地势开阔,土壤肥沃,南面可以望见龙门山,北边倚靠着邙山,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有伊、洛、澶、涧四条河水经过这里,东边有虎牢关,西边有函谷关,处于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上。

顺着大河向下,可以到达殷人的故地朝歌。顺着洛水,可以到达东方的齐国和鲁国。洛邑的南边又有汝水和颍水,可以达到徐夷、淮夷。洛邑依山傍水,四通八达,实在是一个理想的都城。

开始的时候,周公是说把殷人迁到黎水这个地方(今河南浚县东北),这儿离朝歌很近,殷人都非常满意。后来,周公又卜卦问鬼神,得卦说黎水不好,洛邑最好。殷人是很迷信的,只好同意迁往洛邑。其实,这是周公为了让殷人迁往洛邑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地址早就选在洛邑了。

史官记录了营建洛邑的过程和召公的诰词,名《召诰》。王国维说:“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

《召诰》分五段。第一段记述了决定营建洛邑的经过。第二段说明天命不常,勉励成王敬重贤能。第三段赞美成王营洛治事的决定。第四段勉励成王敬德以求天之永命。第五段召公和诸侯人等表明拥护成王的心意。《召诰》的全文如下:

二月十六日以后,到第六天乙未,成王早晨从镐京步行,到了丰邑。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地视察营建的地址。到了下三月丙午,新月初现光辉。到了第三天戊申,太保早晨到达了洛地,问所选的地址。太保已经得了吉兆,就规划起来。到第三天庚戌,太保便率领众多殷民,在洛水与黄河汇合的地方测定新邑的位置。到第五天甲寅,位置确定了。

到了明日乙卯,周公早晨到达洛地,就全面视察新邑的区域。到第三天丁巳,在南郊用牲祭祀上帝,用了两头牛。到明日戊午,又在新邑举行祭地的典礼,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到第七天甲子,周公就在早晨用诰书命令殷民以及侯、甸、男各国诸侯营建洛邑。已经命令了殷民之后,殷民就大举动工。

太保于是同众国君长出来取了币帛,再入内进献给周公。太保说:跪拜叩头报告我王,请顺从周公的意见,告诫殷民和任用殷商的旧臣。

啊!上天改变了天下的元首,结束了大国殷的福命。大王接受了任命,美好无穷无尽,忧患也无穷无尽。啊!怎么能够不谨慎啊?

上天早就要结束大国殷的福命,这个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都在天上,因此殷商后来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够享受着天命。到了纣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隐藏了,害民的人在位。人们只知护着、抱着、牵着、挟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悲哀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灭亡,企图脱离困境。啊!上天也哀怜四方的老百姓,它眷顾百姓的命运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赶快认真施行德政呀!

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帝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已经丧失了王命。现在观察殷代,上帝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也已经丧失了王命。当今你这年轻人继承了王位,没有多余的老成人,考求我们古代先王的德政,何况说有能考求天意的人呢?

啊!王虽然年轻,却是元首啊!要特别能够和悦百姓。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对殷民的艰难险阻常常顾念和畏惧,王来卜问上帝,打算亲自在洛邑治理他们。

姬旦对我说:‘要营建洛邑,要从这里以始祖后稷配天,谨慎祭祀天地,要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王已经有定命治理人民了。’现在可喜的是:王重视使用殷商旧臣,并使他们亲近我们周王朝的治事官员,使他们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

王重视造作新邑,不可以不重视行德。

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知晓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

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

王是初理政事,好像教养小孩一样,没有不在开初教养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的。现今上天该给予明哲,给予吉祥,给予永年!因为上天知道我王初理国事时,就住到新邑来了。现在王该加快认真推行德政!王该用德政,向上天祈求长久的福命。

“愿王不要让老百姓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杀戮来治理老百姓,才会有功绩。愿王立于德臣之首,让老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忧虑,也许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像夏代那样久远,不止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帝的永久大命。”

召公跪拜叩头说:“我这小臣和殷的臣民以及友好的臣民,会安然接受王的威严命令,宣扬王的大德。王终于决定营建洛邑,王也会光显了。我不敢慰劳王,只想恭敬奉上币帛,以供王去好好祈求上帝的永久福命。”

公元前1020年,正式营建洛邑。建城的主要劳力是殷“顽民”,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

新城有两个,一个是在涧水的东边,温水的西边,名叫“新邑”或“新洛邑”,是周王居住,用来朝会的地方,又叫“王城”。另一个在新邑东郊,是殷民居住的地方,名叫“下都”。两个地方相距不过40里,合起来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叫“宗周”了。

王城方1720丈,外城方70里。王城既是供周王居住,用来朝会的地方,所以里面的宫殿就建设得富丽堂皇,有一个宏大宽敞的明堂,专供朝见各国诸侯之用。这个堂中间有五个大室,四面有四个宽大的堂,可以容下很多人。

新城建立起来后,周公又把这些殷遗民中的贵族、旧官员召集在一起,用周成王的名义,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话。这篇训话分三段。第一段说明周王灭殷是顺从天帝。第二段说明迁移殷民,不用殷士,也是顺从天帝。第三段宣布对待多士的政策,勉励顺从周王朝的统治。后来,这篇训话被编入《尚书》中,篇名曰《多士》,原文如下:

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初往新都洛邑,用成王的命令告诫殷商的旧臣。

王这样说:你们这些殷商的旧臣们!纣王不敬重上天,他把灾祸大降给殷国。我们周国佑助天命,奉行上天的明威,执行王者的诛罚,宣告殷的国命被上天终绝了。现在,你们众位官员啊!不是我们周国敢于取代殷命,是上天不把大命给予那信诬怙恶的人,而辅助我们,我们岂敢擅求王位呢?正因为上天不把大命给予信诬怙恶的人,我们下民的所作所为,应当敬畏天命。

我听说,‘上帝制止游乐。’夏桀不节制游乐,上天就降下教令,劝导夏桀。他不能听取上天的教导,大肆游乐,并且怠慢。因此,上天也不念不问,而考虑废止夏的大命,降下大罚,上天是命令你们的先祖成汤代替夏桀,命令杰出的人才治理四方。

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力行德政,慎行祭祀。也因为上天树立了安治殷国的贤人,殷的先王也没有人敢于违背天意,也没有人不配合上天的恩泽。当今后继的纣王,很不明白上天的意旨,何况说他又不能听从、考虑先王勤劳家国的训导。他大肆淫游浃乐,不顾天意和民困,因此,上天不保佑了,降下这样的大丧乱。

“上天不把天命给予不勉行德政的人,凡是四方小国大国的灭亡,无人不是怠慢上帝而被惩罚。”

王这样说:“你们殷国的众臣,现在只有我们周王善于奉行上帝的使命,上帝有命令说:‘夺取殷国,并报告上天。’我们讨伐殷商,不把别人作为敌人,只把你们的王家作为敌人。我怎么会料想到你们众官员太不守法,我并没有动你们,动乱是从你们的封邑开始的。我也考虑到天意仅仅在于夺取殷国,于是在殷乱大定之后,便不治你们的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