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昌共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长子伯邑考死得很早。西伯昌比较喜欢次子武王发,就立他为太子。同时,周公能敬爱父母,忠厚仁慈,而且多才多艺,颇具军事和政治才干,所以也深受文王的喜爱。
西伯昌在世时,武王和周公就常跟随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国家大事,既锻炼了才干,又增长了不少见识。西伯昌死后,太子武王发继位,周公旦成为武王的得力助手。此时,周公深得武王信任,已处于和吕尚相当的地位,两人成为武王的左膀右臂,共同辅佐武王,商讨灭掉商朝的大计,以完成西伯昌未完成的大业,建立一个强大的周国。
武王即位时,东至嵩高(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南及江汉,北上太原,西到巴蜀,这广大范围内的邦国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部落,都已归附于周。据说当时周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其他地区“殷之叛国”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东夷诸部的叛离情况更为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兴建镐京,作为新的都城,积极进行灭商准备。
武王和周公也经常向吕尚请教一些军事问题。一次,武王询问吕尚:“用兵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吕尚说:“用兵之道,贵在专一。专一才能通达兵道,把握制胜的神机。”又说:“圣王把兵看作凶器,不得已才用之。现在商王滥用兵威,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享乐而不知祸殃。虽然,生存并不在于能考虑到灭亡,享乐并不在于能虑及祸殃,而在于能考虑到决定生死祸福的根源。大王您如果已经考虑到了问题的源,还用忧虑它的流吗?”武王又问:“如果两军相遇,各自固守壁垒,互相对峙,谁也不敢先发动进攻,而我想袭击对方,但又不能保证胜利,该怎么办呢?”吕尚答道:“使我军外示混乱而内整饬,外示饥饿而实际饱食,外示愚钝而内藏精锐,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谋策划而严守机密,高筑壁垒而埋伏精锐,兵士衔枚而廖若无人,使敌方不知我谋而放松戒备,欲击其东而先攻其西,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而夺取胜利。”武王又问:“如果敌人知道了我们的计谋该怎么办呢?”吕尚说:“用兵制胜之术,在于密察敌情,抓住有利战机,迅速进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决不可泄露我方机密,为敌所乘。”
有一天,武王姬发问吕尚:“我打算减轻刑罚而又能树立我的权威,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而民众又都能自觉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请问师尚父,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吕尚回答武王说:“如果你杀了一个人就能使一千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两个人就能使一万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三个人就能使三军军威大振,那么你就把他们杀了。如果你赏了一个人而使一千个人高兴,赏两个人而使一万个人高兴,赏三个人而能使三军上下都高兴,那么你就赏他们。如果你能通过法律条令约束一个人而使一千人遵照执行,那么你就用这法律法令去约束他。如果你能通过禁止两个人的错误行为而使一万个人不再去犯错误,那么你就去禁止。如果你能通过教育三个人而使三军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你就去教育。总之,能够杀一个而惩戒上万人,赏赐一个而激励更多的人,这才是有道明君的权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听了,茅塞顿开,照着吕尚的话去做,时时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于是周国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国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当时虽说殷王朝的政治已经闹得一团糟,周毕竟还是殷的属国,西伯昌刚刚去世,武王的威信还不太高,无缘无故地出兵打仗,算什么呢?周武王是个挺有心计的人,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下令做了许多套白麻布孝服,让将官和士兵们穿上,队伍前头抬上西伯昌的“木主”(古时候的一种风俗,用一块木牌写上死者的名字,算是代表那个祖先,叫作“木主”),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号称奉了他父亲的遗命,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了京城。
新继位的国君带着大军出征,这本来就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还把老太爷的旗号打了出来。丰京的老百姓们都跑来看热闹,把大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一排排戴盔披甲的战士,络绎不绝地走了过去。过了一阵,又有一队士兵扛着彩色的大旗过来了。上面画着张牙舞爪的大龙,垂着十二条飘带,迎风猎猎。一群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威风凛凛的王爷迤逦而来,这位王爷就是周武王。两旁的老百姓顿时鸦雀无声。
冷不防从人群中挤出两个衣冠楚楚、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儿,把武王的车给截住了。两旁的百姓及车前车后的卫兵、武将一时都吓愣了。两个老头中的一位直着脖子叫嚷起来:“你老子死了,不好好安葬,却要去动刀动枪的,这能算孝顺吗?你是个做臣下的,竟敢去打主子,这能算懂道理吗?”
话没说完,两旁的卫兵好像刚醒过来,“哗啷啷”地举起了大斧子,架在俩老头的头顶上。只听得一声“住手”,大伙儿回头一看,原来是周公旦。周公旦早已认出,这俩老头儿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因为听说西伯昌尊敬老人,便跑来投奔西伯昌。在那种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做臣子的打主子,本来就是被人们看作“大逆不道”的。而这俩老头儿是出名的迂腐,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他们听说武王要出兵攻打主人商纣王,特地来劝谏的。周公旦对武王说:“这两个人虽然反对我们,可作为殷王朝的臣子,倒是挺讲义气的,还是放他们去吧。”
武王略略点了点头,上来几个武士,把俩老头儿轻轻提到一边,车队又继续前进了。
武王发与周公旦、吕尚率大军先往西走。兵到毕原,在文王陵前庄重地举行了祭奠活动。姬发是血性男儿,他决心继承文王的兴周大业。当他讲到要替父报仇,替兄雪恨时,不禁怒发冲冠,两排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祭奠完毕,吕尚号令三军:“转身东进,兵发孟津!”驷车辚辚,战马萧萧,旌旗如林,刀枪映日,周军健儿跨步登上东征的道路。
周军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律县东北、孟县西南,为古黄河津渡名),安营扎寨。
次日,一排排渡船停泊在黄河南岸,当地艄公齐站船头,争先为周军摆渡。孟津百姓万人空巷,都到河岸观看,欢声如潮。
周武王兵发孟津的消息不胫而走,临近部落的首领们也纷纷带兵前来助威,不召自来的部落首领竟然有八百多!武王姬发接见一个个部落首领,忙得不可开交。
天到辰时,旭日高照。三军列队在河岸上。武王发、周公旦和太师吕尚登上战车。背对滔滔的黄河水,武王举目扫视一遍英勇的周军将士,再看看各部落首领,高声说道:
“我的友邦大军和我统御的大小官员们!请听清誓词。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物。诚信聪明的人做大君,大君就是人民的父母!”
周军将士这是第一次听到武王在阵前宣誓,感到气氛庄重。部落首领听到武王称他们为大君,感到十分荣幸。人人凝神聆听,原野上一片肃静。
武王清清嗓子,义愤填膺地说:“商纣子受,不敬上天,降灾下民,他酗酒贪杯,迷恋女色;大肆兴建宫室、台榭;讲究奢华豪侈的服饰。他胆敢施行暴虐,用灭族的严刑惩治庶民百姓,用炮烙的酷刑对待忠良臣子。皇天大为震怒,命令我的先父文王恭敬地执行天罚,由于文王去世,大功没能告成。”
“现在,纣王仍没有悔改过错的表现。他依旧不敬奉天地神灵,遗弃他祖先的宗庙而不祭祀。上天福佑下民,为他们设立君主,为的是能够辅佐天帝,爱护和安定天下。对待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呢?”
讲到这里,武王略一停顿。周公旦便高声喊:“吊民伐罪,东征纣王!”周军将士也齐声喊起来:“吊民伐罪,东征纣王!”
喊声一停,武王继续说:“力量相同就衡量德行,德行相同就衡量道义。纣王有臣亿万,却有亿万条心;我有臣三千,却只有一条心!商纣恶贯满盈,上天命令我来诛灭他!我若不顺应天意,罪过就和纣王相同了。为此,我这个年轻的国主早晚都恭敬而忧惧。现在,我接受先父文王讨伐商纣的命令,祭告上天,祭祀土神谷神,率领你们来施行上天的惩罚!”
周军将士听到这里,又一次齐声呼喊:“吊民伐罪,东征纣王!”
武王继续说:“上天怜悯人民。人民的心愿,上天必定会顺从。你们要辅佐我,永远使天下清明。这是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失掉啊!”这就是著名的《尚书·泰誓》一文的上篇。
武王宣誓完毕,全军欢声雷动。
吕尚统率全军,指挥若定。他左手持黄钺,右手握白旄,高声下令道:“苍兕苍兕,是我统率众兵!三军将士,快集合你们的兵众。备好船,把好桨,全力冲到对岸去。”他严申军法,号令将士说:“后至者斩!”
苍兕是一种河中怪兽,据说会兴风作浪,专吃落水的人。吕尚曾在孟津居住多年,熟知这里的神话传说和渡河的诀窍、规律。他要三军将士急渡黄河,所以事先在军中号令:“如不急渡,苍兕害你!”弄得人人警觉。其实是怕划船不快,乘船的人容易翻船落水罢了。
吕尚军令一下,三军如潮,涌向黄河岸边。霎时间,千舟竞渡。渡船沿黄河顺流而下,满河中浪花飞溅。孟津百姓一路奔跑,一路欢呼!
武王发和周公旦登上龙舟渡河,两人坐在中舱。同船还坐了太师吕尚和大将南宫括等。左右鼓棹,向中流进发。
千舟竞渡后,周军驻扎在黄河北岸。
各路诸侯,渡过黄河,率领他们的军队前来会合。武王出帐,与周公、吕尚一起巡视各国部队。
八百诸侯集结在一处,请武王誓师。武王应允,登上驷车说:“西方的各路诸侯,请听我发出的誓言。现在的商纣子受,尽做些违反法度的事。他放纵酗酒,肆虐无度,秽恶失德,亲宠小人。无辜的人只能向上天呼冤,哪有黎民百姓的活路?”
八百诸侯洗耳恭听,都想听清殷纣到底干了哪些坏事。
武王姬发说:“上天惠爱人民,君主应当尊奉天意。夏桀不能顺从天意,流毒下民,上天就福佑成汤,降下废黜夏桀的命令。殷纣的罪恶早已超过了夏桀!他伤害忠良,杀戮辅臣。他吹嘘自己有上天福佑,还胡说什么敬天无用,祭祀无益,暴虐无害。他的鉴戒并不遥远,我们在夏桀身上就可以看到的!天视来自民视,天听来自民听。百姓已经有责难和抱怨,认为我不去讨伐纣王。现在,我一定顺应民意,前去讨伐纣王!”
听到这里,八百诸侯齐声高喊:“吊民伐罪,东征纣王!”
武王也激动起来,大声喊:“我们的武威要奋扬,要攻入商都捉拿凶残的人!我们的讨伐要战果累累,定会比成汤讨伐夏桀还要辉煌,努力吧!将士们!”这就是著名的《尚书·泰誓》一文的中篇。
八百诸侯欢声雷动,声遏行云;刀枪齐举起,枪林一片。
誓师完毕,武王和周公、吕尚沿河而行,察看地势,询问民情。
入夜,中军帐灯火通明,武王与周公、吕尚、南宫括秘商军机。
武王说:“纣王有军二十万,我有精兵三万,可以决战吗?”大将军南宫括说:“周军以一当十,可以决战!死了成为国殇,也算没白活一世。”周公说:“我顾虑战车不足。长途跋涉,三军疲惫。纣军以逸待劳,我们怎么能取胜?我还顾虑粮草不足。俗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今周军粮草能支用几日?到了朝歌,哪有军需?”众人齐看太师,吕尚却说:“要胜纣军,最好是釜底抽薪。薪,就是殷纣的部队,等到纣军二十万出京伐东夷,我们就用精兵三万攻他的空城,朝歌岂不就一战而下了吗?”武王认真听完,说:“顺天而行事吧!”
第二天,周武王大规模巡视出征的联军,再次向全军将士宣告誓言。
武王说:“将士们!天有显道,它的法则应当加以宣扬。现在,纣王轻忽侮慢人伦五常,荒废懈怠,毫不敬畏。这是他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呢?他作威作恶,杀戮无辜,毒害天下万民。他崇信奸邪之徒,囚禁正直之士。他既不举行祭天大典,也不祭祀宗庙,只知道作奇技淫巧,用来取悦妇人。天帝对此不依,断然降下这个使商纣丧亡的惩罚!你们众将士要努力不倦,协助我奉行上天的惩罚!”
联军将士一片欢呼,齐声喊:“吊民伐罪,东征纣王!”
武王继续道:“人们都说:抚爱我们的就是君王,暴虐我们的就是仇敌。独夫商纣子受大肆施行威虐,是我姬家的世仇,也是你们的仇敌。树立美德务求滋长,清除邪恶务求除根。所以,我这个年轻的国主,要率领你们前去歼灭共同的仇人纣王。你们要以果敢坚毅的精神激励自己,来成就这盖世的功业。记住:功劳多的人有重赏。”这就是著名的《尚书·泰誓》一文的下篇。
联军又一次欢呼起来,齐声喊:“吊民伐罪,东征纣王!”
等联军将士的情绪平静下来,吕尚站上驷车,手持白旄,高声下令道:“观兵到此结束。联军将士返渡黄河,周国君臣班师回朝!”
周军将士怔住了,都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八百诸侯也糊里糊涂,以为自己没有听懂。谁也不出声,原野上一片寂静。
吕尚岿然不动,第二次高声下令道:“周军将士返渡黄河,违令者斩!”
全军哗然!这一次听清楚了,是要停止东进,班师回朝。军令如山,哪个敢出面反抗?周军将士纷纷动身,潮水般地涌向河岸。
原来,周武王表面看去好似性情暴烈,其实却很有心计。兵渡黄河后,他就想:殷国政界虽然乌烟瘴气,但到底仍然是控制众多诸侯的大国。况且内部还没有瓦解的表现,周军如果孤军深入,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他这次亲自率军来到孟津,发现周军渡河尚可,而前来助威的诸侯国首领们呢?有的带来了参战部队,但为数不多;有的只是来观看阵势罢了。武王姬发眼见进军朝歌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采纳吕尚的计策,果断地决定返渡黄河。
周军渡到黄河南岸扎营,八百诸侯也返渡重新下寨。部落首领们感到纳闷,一齐到中军大帐,追问道:“大王,商纣可伐,为何返渡呢?”
武王热情接待这些部落首领们,耐心地对他们解说道:“这次兵临孟津,只不过是‘观兵’。我们出发前就进行占卜,上天告诫说:现在还不到灭商的时候。为此,我只能断然班师,不敢违天而行,不敢操之过急啊!”
部落首领和在座的周军将领听了,都频频点头。是的,君臣上下都知道:“天命难违啊!”
武王姬发又和蔼地对各国首领说:“我先父文王的德政如同日月照临一样,光辉普照四方,在发祥地西方更为显著。所以,我们周国和众诸侯国很友好亲近。这次东临孟津的观兵,你们不召自来的竟然有八百诸侯之多,实在令我这个年轻的君主感动,你们这是冲着我先父文王的德政而来的啊!我在此郑重告诉你们各位大君:等到灭商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一定派出专使告知诸位兴兵日期。让咱们联军一起东征,代天伐纣,普救万民,成就这盖世功业!”
各国首领听得入神,牢记在心,高高兴兴地一一拜别而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它是一种勇敢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