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上来说,真宗并不喜欢直来直去,不会拐弯的寇准,他对寇准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但是每当朝廷到了需要摆平大局的时候,真宗就会格外需要像寇准这样的臣子。尤其是现在,真宗更需要寇准回朝。体弱的真宗似乎已经知道他的身体支撑不了多久。隐藏在他内心的某种忧虑,越来越强烈。他想将皇位传给独生子赵祯,想让寇准来辅佐年幼的皇太子。在神秘莫测的后宫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在皇太子即位的事情上,真宗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刘皇后。刘皇后可是不可小觑,赫赫有名的人物。她就是传统戏曲中《狸猫换太子》的关键人物。这位刘皇后,其一生也堪称是一部传奇。
宋真宗原配妻子是潘美的女儿,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在景德四年(1007年)病故。其后,中宫多年虚位。在众多的妃嫔中,真宗属意的是刘德妃。
德妃名叫刘娥,生于北宋太祖开宝元年(968),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王国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汉王国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寿命,便于公元951年“禅让”给了重臣郭威。郭威建立的后周所存在的时间比后汉王国还短几个月,后周大将赵匡胤便又“禅让”而建立了宋朝。进入宋王朝之后,刘延庆去世了,他的儿子刘通则做了禁军军官,并随后以军功升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
据说当年刘通的妻子庞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明月入怀,不久便怀孕,生下了次女刘娥。然而这个梦月而生的女孩命运似乎并不好,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就此一去不还,阵亡了。刘通没有儿子继承家业,家道中落,庞氏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
刘娥在外祖父家过得并不好,虽然读书识字却不曾享受过千金小姐的生活,倒是学会了一手击鞀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庞家对这个寄居的外孙女的态度,不过是吃碗饭养条命而已,刘娥刚刚长成,庞家便迫不及待地将年仅十三四岁的刘娥嫁给了一个名叫龚美的青年银匠。
龚美想要外出谋生,便带着刘娥来到了京城开封。可是生意不好,走投无路之时就想把刘娥卖掉。一天,时任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的襄王赵恒让龚美到府中去打制首饰,赵恒早就想纳个女子做侍妾,一见到刘娥,十分钟情,就娶为姬侍。
刘娥不但天生丽质,而且聪明伶俐,颇得襄王赵恒的欢心,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太宗知道此事后大怒,勒令赵恒把刘娥逐出襄王府。父命难违,但赵恒实在舍不得刘氏,便偷偷把刘娥寄养在幕僚张耆家。张耆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娥,自己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怀疑,甚至是杀身之祸。
《捣衣图卷》(局部)
往后的日子里,赵恒的王爵以次升迁,所负担的事务也越来越多,然而只要有机会,他就想方设法地要去张耆家里和刘娥相聚,这样的偷偷摸摸的日子一共过了十五年。
后来赵恒当了皇帝(真宗),他没有忘记刘娥,把她接到了皇宫,封为“美人”。“刘美人”住在张府时,为了排遣内心孤寂忧愁,她博览群书、研习书画棋乐,成了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
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中祥符五年(1012)已经升为德妃。当时第二任皇后郭皇后已经去世,在后宫中,刘娥的地位最高,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刘娥不仅温柔美丽,且生性机敏,通晓书史,对国家大事也颇具见识。真宗批阅奏章,刘娥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刘娥总能提供恰当的建议,深得真宗信任。
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但他也知道刘娥的出身是最大障碍。他拿不定主意,就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正因刘娥出身卑微,赵安仁反对立她为后,应立德妃沈氏为后。第二天又找王钦若商量,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王钦若说:“陛下不说,我也知道他会这样说,赵安仁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真宗觉得赵安仁徇私,就罢免了他的官,决心立刘娥为皇后。但刘娥为人处事颇为谨慎,当真宗决定立她为皇后时,宰相王旦忽然请病假,刘娥担心王旦持反对意见,就劝说真宗推迟此事。后来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刘娥为皇后,这件事情才最终确定下来。大中祥符五年(1012),刘娥终于被册立为皇后。
但遗憾的是,深受真宗宠爱的刘氏却一直都没能为真宗生下儿子。这是刘氏最为纠结的事情。正巧,真宗看上了刘娥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李氏就是李宸妃,杭州人,入宫时才十几岁,是刘皇后的侍女,为人庄重少言,后来成为真宗的司寝。受到真宗宠幸的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当时刘娥还没有被封为皇后,年近四旬的刘娥可能知道自己不会再有孩子,便接受了李氏的这个孩子,由她和另外一个嫔妃杨氏共同抚养,严禁宫人向孩子说明真相。真宗很宠爱刘娥,默许她抱养李氏之子。聪明的刘皇后十分明白儿子对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刘皇后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细心地抚育赵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这位皇子从小就叫刘娥“大娘娘”,叫杨氏“小娘娘”,一直认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直到刘娥去世后才知道真相。戏曲《狸猫换太子》即取材于这段历史。
李氏虽然生了皇太子,但是她不具备后宫之争的资本。作为一个母亲,她当然不敢拿儿子的性命来与刘皇后博弈。
此时,真宗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皇位继承的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了。
天禧三年六月初六,民间出现了特殊的天象,太白昼见,占曰,女主昌。当时人们认为特殊天象是一种预兆和预警,强国弱,小国强,女主昌。这三种可能性,开封府只关心女主昌。刘皇后太强势了,真宗体弱多病,刘皇后实际上在打理国家大事。朝廷的指示表面上是真宗在拿主意,但是大家都知道摄政的其实是刘皇后。真宗半夜批阅奏章,刘皇后就在一旁发表一些意见。一开始,真宗听着觉得很有意思,渐渐地就发现刘皇后说得很有些道理,就开始跟刘皇后聊这些奏章。再后来,真宗就有意识地放手让刘皇后批阅奏章公文。也可以说,刘皇后是在真宗的教导下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女政治家,在执政能力上,并不亚于男性。本来,真宗可以接受刘皇后参政议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皇后的势力强大了,羽翼丰满的刘皇后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环顾四周,也能发现在朝中她有了自己的势力。王钦若与刘皇后的关系就很不一般,刘皇后甚至还把手伸向了军队。此时,真宗真的担心刘皇后日后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更何况,儿子赵桢还不是她生的。
自古以来,后妃乱政的事情多有发生,屡见不鲜。看到刘皇后的所作所为,真宗皇帝心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很爱这个刘皇后。另一方面,皇子年龄太小,如果自己撒手而去,刘皇后一旦篡权,大宋的赵氏江山就将改姓,这是真宗皇帝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不伤害刘皇后,又确保儿子顺利继位呢?
为确保独生子赵祯即位,真宗早就举行了册封皇太子的典礼。1019年,皇太子虚岁才十岁,他能否做好皇帝,能有多大作为,都是一个未知数。刘皇后等同于他的母亲,一旦刘皇后有所举动,年幼的太子会有何反应?……所以真宗对很多事情都放心不下。真宗冷静思考这些问题时,他想他担忧的那些问题大概、也许、可能不会发生。真宗宁愿相信刘皇后不会做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真宗与刘皇后之间有情深意笃,感情深厚。真宗内心的想法,是应该由宰相来监督刘皇后,保证太子顺利即位。
为实现这个政治目标,真宗很快调整了高层人物,召回寇准,借助寇准的忠心与耿直来牵制刘皇后。在这件事情上,向敏中的功劳可谓不小。向敏中也是寇准的同年,1018年9月,他曾写诗送给寇准,诗曰“九万鹏霄振翼时,与君同折月在枝。细思淳化持衡者,得到于今更有谁。”诗中的意思是说,回忆我们同中进士时,豪情满怀,志存高远。想想太宗淳化年间,也就是24年前,朝廷中那么多的持衡者,如今还有几人在啊。诗中不乏自豪和自傲的情怀。向敏中素知寇准为人,也希望寇准能回到朝中,共同为朝廷效力。第二年,寇准重新被真宗任为宰相。真宗想依靠这两个老臣组合来遏制刘皇后。寇准、向敏中二人正好可以互补。向敏中端谨温良,寇准能断大事,一人主攻一人主守,应该能阻止刘皇后不利于太子的举措。不幸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寇准上任不久,向敏中就突发重病,于1020年3月突然去世。真宗大恸,感到自己如同折断了一根支柱。向敏中一死,剩下寇准一人,只能攻不能守了。而这时朝中的局势,则越来越变得险恶起来。
现在,宰相只剩下一正两副三个人:寇准、李迪和丁谓。李迪与寇准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另一位是丁谓。此人比寇准小四岁,政治上晚进,比寇准中进士晚了12年。但丁谓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寇准很欣赏他的才华。关于丁谓,我们可以看看此人的从政之路。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992)进士。早年在夔州,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显示出了高超的才能,为他日后的京官路途捞够了政治资本。作为皇帝,对这种能臣肯定要加以重用,进入中枢指日可待。而朝臣们看来,丁谓不但能写文作诗,还是吏治的一把好手。而在老百姓眼中,他就是一个能为地方谋福利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