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对一名1岁女婴进行过追踪研究。从她1岁零1天开始,就给他朗读幼儿小画书。她开始时的态度是淡漠的,注意力很不集中。进行了两个月后情况有了改变。每当研究者问:“咱们念书,好吗?”她就立即高兴地回答:“好!”接着就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以急切的神情盯着书。听的时候,她能根据内容变化,微笑、激动、窃窃有声,还能准确地插接一两个字。与此同时,还让她认读汉字,培养她的注意力。开始的一个半月后,只有遮住其他字和画,她才能认读已经认识的汉字。但两个月后,即使不遮住其他字,她也能根据指示清晰地认读了。注意力明显超过1岁零两个月的婴儿常规。
调查表明,通过读书对婴儿进行注意力的早期培养,主要在无意注意诱导、有意注意启蒙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
1.无意注意的诱导
发生无意注意通常与注意对象的新异、多变化、强烈、优美、同注意者关系等方面相关。但对婴儿,即使具备了这些特点,也存在着如何稳定持久的问题。
首先是选择画书。传统的看法是对两岁左右婴儿只能选择单页的画,不宜采用连贯系统有情节内容的画书。研究者认为恰恰连续性才更有吸引力,它能给婴儿提供连续性的悬念,从而更容易使注意稳定。研究者选择的是有简单情节的故事性画书,文字优美,图画清晰,色彩对比强,儿童特点突出。至于这里的情节婴儿懂还是不懂,不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苛求。既然她的注意能稳定,起码证明她是以其独特的理智与情感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懂”。
其次是注重朗读的美感效果。要用普通话,有表情,并注意语言准确、语调美等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婴儿的喜闻乐闻。要学习童话语言,追求读的艺术吸引力。譬如小画书《汪汪看家》,其中有许多动物跟小狗汪汪说话,研究者分别用小猫、小猪、小公鸡、狐狸、老狼等不同的童话角色的语音语势读,诱导婴儿注意并使之稳定。变换朗读形式也能起到稳定无意注意的作用。小画书《小公鸡学吹喇叭》中有页文字较长,每读到这一页,婴儿就厌烦地插手乱抓。后来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法,把小公鸡吹喇叭的3遍不同效果明显地读出来。结果,情况转变了,她听时表情认真而且像是在探索:“这是怎么回事?”
还采取用手指着文字朗读的办法,让儿童不仅看画而且也看文字。开始她只注意画,对面目差不多的汉字不感兴趣,但久而久之,尤其是她认识了一些字以后,注意开始转移向文字了,有时眼睛只在画面上扫几秒钟就转而看文字,好像弄明白了读的是文字而不是画面。两个月后,当她自己翻看画书的时候,竟用手指着字念出来。看来,当婴儿开始发现一行行的汉字是新异的、变化的,注意力的发展将会发生突变,因为无意中已经萌生了有意。
2.有意注意的启蒙
1岁多的婴儿自我意识尚在隐约萌动,意志当然更微弱。但追踪研究发现,她虽然没有“我”的观念,但对尊重还是有反应的,爱的需要已经很明显,有意注意启蒙是有可能的。
首先,要注意选择读书的时机。她主动拿书时,并且说:“念!”这是不可放过的时机。当这研究者主动给她读,总是心平气和地先征询她的“意见”。她欣然同意,这已经是有意注意了。
其次,发展有意注意可以考虑边读边指出相应的画面,以用视觉范畴来协调听读。这里考虑的是理解的问题。一幅画的画面很丰富,句子与画的联系需要成人帮助婴儿建立起来。做到这一步,就要加些启示性的解释,这是培养有意注意的重要基础。
另外,还要提供插话、接话的条件,以引起她的兴趣,使注意转向有意识。给婴儿读书最忌讳强迫,你责令他“好好听,不准乱动”,他下意识地还要动。读书如果不是由成人全部承担下来,而是给婴儿稍留有余地,哪怕是一本书就留几个字,婴儿也会有极大的兴致。读书期间,他若满怀期待感,指向和集中就会有意志特征了。引导时要注意找出一些容易念的字、生动形象的字、象声字留给她,让她插进来读。据实验观察到,她全神贯注地在等待,翻到有她曾插话的那一页,竟激动得连画也顾不上看,能准确地读出她该读的字,她会兴奋得手舞足蹈。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效果是由于插话本身承认了婴儿与成人间的正常人际关系,也就从某种意义上维护了婴儿的“自我”价值和最初级的自尊心。而这期间的注意显然具有有意性。
3.几点启示
给婴儿读书有助于注意力的早期培养,这种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婴儿智力的其他方面协调发展过程。注意与观察从根本上相通,它跟观察力发展的关系不言而喻。婴儿不具备完善的理解素质,记忆力只能较多体现在机械识记和保持方面。如果这种记忆与有意注意相联系,显然远远胜过无意注意。婴儿集中注意等待插话的过程,她头脑里不仅是在进行形象组合。似懂非懂的言语信号何尝不是在策动思维和想象呢?
给婴儿读书的主要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书的内容本身对婴儿精神世界的充实,同时应当关注的是它对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价值,还有如何尽可能地把婴儿世界和成人世界沟通起来。
传统观念中关于早期教育的许多“办不到”、“不可能”往往是惯性思维的结果。
给婴儿读书无论开始得怎么早也不过分,然而对智力发展产生影响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