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创造力,我们会联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毕加索和他的画?
根据专家的定义,创造力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它包含认知问题的存在、穿梭于各种资料或讯息之间,逐渐形成一项构思,寻找解答的途径,直达于最后成果。为了能更明白地了解,我们从下列不同的方面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一、以成果标识创造力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伟大的发明,带动了社会改革。其他方面如:一件艺术品、一项科学定理、一首乐章。比起这些伟大的创造者,我们平凡的大多数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革命性、创时代性的成果标识创造力,则创造力仅限于卓越天赋的少数人。
然而,从儿童的立场来看,当他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完成了一件新奇而又独特的工作或成果时,就已是展现了十足的创造力。譬如,在未经师长的指导下,儿童经由自己玩游戏的尝试,将蓝色和红色搅在一起,结果他发现了紫色。对大人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在儿童的眼中,这是一个神奇而又难忘的大成就。
二、以过程特质来标识创造力
再从另外角度来看,创造力的特征可经由过程中呈现出来,而并不一定要由最后的成果来论断。如此说来,则每一个人都具备着创造的潜能。创造性的过程,可有各种不同的渠道,如思考、说话、游戏、写作、歌唱、实验……,而愈低年级儿童的表现,愈倾向于着重过程而无意于成果。我们常可以看到小朋友画得好开心,画完之后就丢在一旁跑开了。然而也有一些小朋友为了取悦大人或是为了成绩,十分在意最后的成品,这便失去创造力的本质。
以成果或是以过程来看待创造力并不相违背,应是相辅相成。一件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往往是透过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而产生。
三、以技巧纯熟性来标识创造力
创造的潜能必须透过适当的练习,才能流畅无阻地展现出来,否则潜能仅止于潜能。不论是写作、绘画、音乐、舞蹈、运动……,任何具有优异禀赋倾向的人,如果没有加上练习、培养创作所需之技巧,最后所有的创造力只能胎死腹中。
四、以人格特征来标识创造力
托伦斯做过这方面探讨,他列举了7种能力,有助我们了解儿童创造力的倾向与潜能:
1.好奇心
儿童对问题的坚持与不断尝试性的活动,正是好奇心的表现。
2.变通性
当遇到挫折时,一个创造性的儿童会做各种不同的尝试。
3.对问题的敏锐性
能快速探寻各种资源,不会墨守成规。
4.再定义
能对一个既定或熟悉的事物,发挥新的意义或赋予新的功能,并能将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结合。
5.对自我的认识
自信、自重的特征,引导他可以单独从事工作。
6.原创力
一个能表现创造力的儿童,通常比较会反应和表达他对事物第一瞬间的惊喜,或是特殊而有趣的念头。
7.洞察力
有创造力的儿童心智活跃,常以一种游戏性的态度探寻各种可能性。
五、由环境因素来标识创造力
如果创造力是一种遗传性的潜能,环境就是一个极大的变因,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其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的创造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创造力,发现儿童期的家庭影响颇为重要:
(1)父母是否尊重儿童。
(2)父母是否信任儿童的能力。
(3)父母是否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
(4)适度的要求练习。
(5)家庭中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努力、价值、成功等正向经验。
六、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相比照,似乎有创造力的人应该也是高智商的人。其实不然,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IQ测验中,依然以单一答案为标准,所以并不能很客观地评价出创造力的高低。至于可确定的是,具备创造力的人,基本上IQ至少要在100以上;也就是说创造力的表现,必须有一些基本知识为背景,作为酝酿与转换的基础。所以IQ的测验,只能作为参考工具的一种,而不能当做绝对的标准。托伦斯曾明白指出,如果我们只凭着IQ值来辨认资优儿童,那么我们将会漏失掉将近70%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专家研究学龄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突出的有4种模式:
1.高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儿童不论在学习或游戏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对不同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学校的课业,通常颇为自信,并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
2.低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儿童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学校中,遭受极大的挫折感,常会有适应不良而妄自菲薄的现象,缺乏自信。
3.低智商和低创造力
这类儿童似乎太能理解学校的意义,他们的表现大多较为被动而退缩。
4.高智商和低创造力
这类儿童追求学校中的高成就,十分专注于课业并有高度自信心,然而却不是学校活跃的一群。既聪明又乖巧。换言之,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往往会有较多的个别状况,需要老师较多的注意,因此也比较会被看做是问题学生。
我们常会惊喜于儿童丰富原创力的表现。相对于儿童,成人展现优异创造力的人数,却只剩少数的所谓精英分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托伦斯曾以一图表显示创造力的表现与年龄的关系:创造力的高峰点出现在4至4岁半,进入小学之后便急剧下降。这或许是因为学习的压力,以及读、写、算的繁重课业,抑制了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适当的环境、正确的练习,才能使创造力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