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太子
32960500000013

第13章 指挥建唐军事战争的唐高祖太子——李建成(2)

李建成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无智”、“且内部猜忌的弱点,即”群小相猜,决定采取智取的方法,他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二是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结果大败宋老生军,斩宋老生于阵前,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潼关防御战中李建成表现得更加出色。夺取霍邑后,李渊内部围绕进军方向产生了战略分歧:以裴寂为首,主张全力进攻河东;以李世民为首,主张全力攻取长安,认为“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这两种主张都有不周全之处:首先,裴寂之议不妥,早在起兵之初,薛大鼎曾建议:“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食足兵。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北扼喉之计。”对此李渊很赞同“深然之。”因此李渊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关中,以京师为中心号令天下,而不是夺取河东,因为河东有屈突通精兵固守,号称“能兵”,一旦久攻不下,将坐失取关中良机。当时,李密拥兵十万,其谋士柴孝和曾建议:“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传檄而天下定矣。……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李密很赞同:“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关键是谁能抢先入关。其次,若按李世民主张,屈突通必从背后攻击,一旦李密大军西进,就有腹背受敌的威胁。于是李渊吸取双方优点,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统领,沿渭河夺取关中各地,迂回包围长安;一路由李建成统领,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保障李世民顺利夺取关中。

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李渊大喜:“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矣。”

智破刘黑闼更是让李建成的威望达到顶峰。这是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次战争,它的胜利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珪建议,请令征讨。

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愿,史载“时天下大定,其(高开道)将士多山东人,思还本土,人心颇离。”因此,如果统治者实行安抚政策,与民休养生息,战乱是可以平息的。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占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不用战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

因此,李建成决不是旧史书描写的“建成残忍,岂主畅之才”而是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尤其他实行的安抚政策,为唐太宗实行“让步”政策提供了经验。

制定战略方针,国富民强

首先,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当时群雄逐鹿,谁能制订正确有效的方针,才可以夺取天下。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对李渊提出“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的战略方针,李渊很赞同“众议既同,孤何能易。”从此,唐军打出“义兵”旗号,争取人心,力量迅速发展,史称“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从得数万。”李渊按这一方针,称唐立国,夺取全国政权。

其次,李建成是唐统一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唐国号,根据自古以来“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绩,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身边,参理朝政,协助君主制订大政方针,于是李建成留居京师,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史称“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为了培养他的治国才能,李渊还派大臣李纲、郑善国辅助他“与参谋议。”

李唐统治者根据西有薛举,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萧铣、李子通的局面,制定了:选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方针。首先巩固关中地区的统治,然后出关对关东群雄逐个歼灭,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突厥之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之患,起兵之初,由于力量弱,不得不笼络突厥,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虽然主要战役是李世民领兵进行的,但这些胜利同李建成抵御突厥,稳定后方,支援前线是分不开的,据史载,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防御突厥;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李建成北伐稽胡;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以后又在武德五年、六年、七年多次防御突厥,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李建成做为唐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在建唐前后,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很多人成为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在贞观年间“甚有惠政,”被李建成视为心腹“托以心膂”;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

功不可没,踌躇满志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他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在留守任上,他的眼光与胸襟都是隋朝其他大臣所不能比拟的。

他早有反意,但当天下已难以收拾,谶语人人耳熟能详的时候,他的准备还不充分。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并且逼反了李密。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过去,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于是,称病不去京城就成了他那时经常玩的把戏之一。

他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当时李世民不到二十岁,阅历不如李建成,性格更不如李建成“仁厚”,所以,李渊把大宝都押在了河东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后来又参与了太原起兵密谋,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容不得半点怀疑。

公元617年,隋太原副留守的脑袋被李渊砍掉,李渊宣布正式起兵反隋。一个月后,李建成奉命从河东风尘仆仆赶回太原,就起兵后的战略制定和组织工作与李渊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协商。

从这时起,李建成为大唐的建立浴血沙场,创下了赫赫战功。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隋都长安,唐军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役,其中决定性战役的总指挥都是李建成。

第一场大仗的对手是西河郡丞高德儒。是时,李建成引兵攻西河郡,高德儒死守。李建成与士兵同甘苦,深得民心,很快便活捉了高德儒而结束了战役。

平定西河郡后,李渊建大将军府,组建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七月,李渊率军三万离太原西进长安,隋朝西留守代王佑派隋名将宋老生领精兵两万守霍邑,又派大将军屈突通守河东。两人互相照应,相约一方受攻击,一方必救。

适逢阴雨连绵,粮草不继,又有消息来说北方突厥与割据势力刘武周将乘虚袭击太原,人心惶惶。李渊依裴寂等人建议,欲退兵太原,再图后举,但李建成却苦谏,李渊只好作罢。

二十八日,太原粮草运到。

八月初一天气转晴,李渊命晾晒铠仗行装。

初三清晨,李渊即率轻骑借浓雾掩护,沿傍山小道直趋霍邑。

为防宋老生闭门固守,李渊采纳建成用轻骑诱其出战之计,亲率骑兵数百至城东,命建成、世民各率数十骑,逼至城下辱骂,以激怒宋老生。并将士卒分十余队由城东南向西南佯动,造成攻城假象。宋老生大怒,亲率三万大军从东门、南门出战。这样正中了李建成之计,经过激战俘获了宋老生。

夺取霍邑后,李建成统领一路军马,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李渊当时大喜道: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矣。

成为太子后的李建成的主要活动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那就是辅佐高祖处理军国大政,参与决策。高祖外出时,则要居守监国。

也正是因为此,后来诸多被李世民收买的朝中大臣总以建成无功于社稷在高祖耳边吹臭气。可这群大臣似乎忘了一件事:李建成已不是帝国未成时的李建成,他已经是准皇帝了。难不成,让未来的大唐天子还以马上治理天下?当这些大臣们在吹捧李世民东征西讨之功时,显然忘记了一件事:没有建成太子就不可能有李世民的军事成功。

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几件事情。

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建成太子镇蒲州防御突厥。在保证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同时还促成了行军总管段德操击败梁师都与突厥的联合进犯。

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稽胡军队数万人骚扰大唐边疆,李建成又奉命率军讨伐。队伍驻扎在赞州,与稽胡军相遇,李建成指挥唐军进击,大破敌军,斩杀几百人,俘虏一千多人。

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

防御突厥。

由此可见,上述所定论不虚。在这之外,太子建成在辅佐高祖治理国家政事的同时,也进行了几次军事行动。如镇压乱民祝海山的暴乱以及征讨李世民未剿灭的刘黑闼。

只不过李世民是在台前,而建成太子却是在幕后。但也正如刘邦所论之“功人”与“功狗”一样,谁是人谁是狗,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

一个真实的建成太子

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将篡改《旧唐书》的许敬宗凌迟。如果不是他,有关建成太子的事情不会只寥寥数笔,建成太子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我们从关于李建成的几件事上还是可以搜寻出其真实面目的。历史掩盖不住李世民篡改国史的丑恶,更掩盖不住建成太子的真善。

第一件事是玄武门兵变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痛哭不已,与众将士言:太子生前对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奔赴玄武门,为建成报仇。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二冯所为正是此注脚。

第二件事是破刘黑闼之战。作为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建成太子破刘之前,已有元吉与李世民征讨过,但由于二人没有对他们实行安抚政策,反而还施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再加上这些人对李家的疑惧心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刘黑闼再次造反,抵抗大唐。

李建成只好亲自征讨之。他接受了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李建成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了下来。在这一事件中,虽然采取的宽大安抚政策是出于魏征,但实施者却还是建成。

和李世民一样,建成太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他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来的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后来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曾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也在后来的贞观年间“甚有惠政”,也曾被李建成视为心腹。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人被许敬宗描绘成什么样的吧。《旧唐书·隐太子传》记:(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看看这段精彩的描述,丝毫不比武侠小说的盘肠大战逊色。“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始终不明白,一个吐了数升血的人还能活下来?

在这里,除了把李建成描述成一个阴狠歹毒的人外,还被描述成了一头猪。既然李世民吐血数升,假设不死,那么毒药的分量应该与酒相当。如果这个事情存在的话,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建成太子端着一碗比芝麻糊还稠的酒给李世民喝。李世民费了好大劲才把酒舔干净,然后肚子疼痛,回家吐血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不知是谁报告给了高祖,说世民喝了像芝麻糊一样的酒,在吐血呢。按照人嘴的大小和肠子的直径与血的数量,高祖到了世民处,李世民肯定还在吐。在把李建成描述成猪的同时,也把李世民刻画成了更蠢的那一头。

这只是史书中一个小片段,还有一件事是,建成太子给了李世民一匹根本已经站不起来的劣马,想摔死李世民。李世民大概在当天眼睛迷离,没有看清那匹马到底是好马还是劣马。但这个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骑上马时却还没有感觉出马是劣马,于是,在高祖眼皮子底下摔倒了。即使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李世民在高祖面前作秀。

建成太子真的就这样愚蠢和冷血吗?所有的事实已经证实这是胡编出来的。唐朝时小说还不发达,所以许敬宗编的这两个故事在当时可能会蒙住一群人,但现在,恐怕只能蒙住傻子。

史书上有确切记载:在建成太子死后,其党徒散亡于民间。李世民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捉到这些人,倒不是因为这些人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人们同情太子建成,所以会想办法将这些人藏到朝廷无法找到的地方。建成太子经营多年的河北地区,人心不稳,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进行反对李世民的起义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