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32969700000037

第37章 先秦散文

先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散文史的时代上限应开始于殷商之世。殷商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当时的文化,主要作为神权统治工具而被巫祝所垄断。殷代的甲骨文多为王室占卜之记录,金文(彝器铭文)多为因接受赏赐而作纪念先人的祭器以示荣宠的记录。这些文字虽然简单质朴,但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形式。周人卜、筮并用,但多用蓍筮,记录占筮之事和结果的文字叫做筮辞。占筮者将所收集到的旧筮辞汇编成书,是为《周易》。《周易》与卜辞大同,多为只言片语。《周易》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分为六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有一部分卦爻之辞描写比较细腻,表情达意手法多样,较为生动、形象,代表了西周时期的写作水平。然而《周易》的内容零乱驳杂,多不成章,只能看作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期的作品。

真正标志着中国散文正式形成的是《尚书》。《尚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至汉代改称《尚书》。《尚书》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多有残缺。《尚书》所录均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书中有以记言为主的,有以叙事为主的,体例并不统一;由于时代的差异,风格特玉带钩色也有不同。如《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恪谨天命”,靠天发令,简单,强硬,表现了殷商奴隶主专政盛世有恃无恐的特色;而《周书》中的几篇诰命之文,则多讲人事,长于说教,表现了西周统治者看到了庶民可畏而谦恭诫惧的特点。《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就散文而言,其文句虽佶屈聱牙,但文章结构已趋于完整,已注意到了命意谋篇的功夫,有些篇章比喻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尚书》中的文学色彩为历代散文家所借鉴,而后世之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多种文体即滥觞于此。

《尚书》之后,散文向着两个方面发展,即侧重于议论的诸子散文和侧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

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史家记事的文章。这些著作有些是官方之史,有些则可能是私家著述。

《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此书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尊王攘夷,维系世道,正名定分,惩恶劝善。文章简约而严密,其鲜明的褒贬倾向多通过一字一句来表示。《左传·成公十四年》有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这些特点被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又因其文过于简括深隐,意义不易领会,故后来有“春秋三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为其进行解说和补充。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别体史书,此书非成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可能已入战国时期。全书21篇,载录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贵族的政治活动,也有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从散文艺术来看,《国语》偏重寓教训,以记言为主,不多记事,行文委婉,而又富于文采。少数详于记事的篇章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突出。《国语》文章在体例和风格上也颇不一致。其文章对后世的影响颇多。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史书,此书广采当时文籍而成,其主要目的是为《春秋》一书作传。其思想倾向与《春秋》大体一致。《左传》在散文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从叙事方面看,它叙述完整、文笔严密、情节紧张动人,颇富故事性和戏剧性,如晋公子重耳出亡、赵盾谏晋灵公等鲁侯鼎。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觳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不仅将战争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生动具体地写出战争进程中的各种动态,情节典型,描写逼真,而且善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使文章首尾完具,有条不紊。从记言方面看,它已从《尚书》的诰、命、训、誓之词发展成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屈完对齐侯、吕相绝秦,以及子产的许多言论,均写得简而精,曲而近,委婉而有力,表现了极高的辩才。《左传》叙事之工,辞令之美,均达到了当时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尤为唐宋以后之古文家所取法。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事的史书。它原为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收集的一部史料汇编,西汉时刘向最后整理编次并定名。书中分国记事,突出反映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其思想十分庞杂,纵横家之外,儒、道、法各家亦杂而有之。在艺术表现上,《战国策》既长于记事,更长于记言,文辞绚烂,夸饰渲染,感情充沛。策士游说或双方辩论,均放言无惮,直言不讳,甚至是危言耸听。如苏秦说赵王、张仪说秦王等,均犀利透辟,周到细密。游士们说服水平不高的君相,不仅引譬设喻,而且多用寓言故事,大大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战国策》还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如张仪、苏秦、荆轲等。由于此书是史家之笔而兼有策士之辞,故其记言记事,既可纵横驰骋,又可夸饰虚构,某些文章已初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的特征,这对后世的传记文学、传奇小说等均有很大影响。

此外,记录春秋时齐相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虽系后人缀辑之书,亦有一定文采。此书详于记言,略于记事,而其中记述有关晏婴行事的传说故事,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极有个性,颇富文学意味,对后世传记文学亦颇有影响。

诸子散文

指先秦至汉初各派思想家的文章。从春秋末年起,中国进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士”这个特定阶层随之兴起和壮大。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活跃于整个社会,发表主张,进行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产物。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各家著述繁多,仅举其要者而述之。

《论语》是记录孔子(前551~前479)及其门人言行的书,由其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此书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其他学术思想,是儒家学派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虽多为短章,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其语言通达流畅,生动活泼,排比、对偶、叠句、语气词的错落使用,感情色彩浓郁而富于变化,形成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有些篇章又有关于人物神情态度的描写,略具情节,且展示了人物形象。《论语》对后世文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墨子》一书是墨翟(约前468~前376)及墨家学派的言论汇集,为墨子的弟子所记。《墨子》多数文章还保留了语录体对话形式,但有些篇章已基本上初具论说文的规模。《墨子》思想自成体系,其文章也颇富逻辑性,它讲究论证方法,善用具体事例说理,并善于从具体问题的论争中明辨是非,表现了论说文的发展。《墨子》注重论辩,而不大讲究文采,故其文风质朴,与《论语》之尚文有所不同。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典籍,相传为老聃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此书是巫卜之辞向玄理方向发展的产物。这部道家哲学论著采用语录体韵文的形式,语言精炼,多用排比对偶,说理透辟,而又时露感情色彩,这些特点多为后人所取法。

《孟子》是孟轲(前372~前289)及其门人的散文集。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而又有所发展。《孟子》文章基本上为对话体,是对《论语》语录体的一个发展,像《滕文公上》的“许行”章,《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已是洋洋洒洒的大篇,中心明确,有的放矢,与专题论文颇为相近。《孟子》文章又以善于辩论著称,且感情激越,声色俱厉,又喜用排比句式,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咄咄逼人。《孟子》又多用现实生活事例讲道理,善用譬喻,极富形象性,而其语言又浅近如话,明白晓畅。《孟子》对后世论说文章有广泛的影响,贾谊、韩愈、苏洵等散文大家均有意吸取《孟子》之长。

《庄子》是庄周(约前369~前286)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性的。从形式上看,其文章独立成篇,主题明确,已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庄子》比《老子》更加恣肆善辩,其论辩特点是生动活泼,文理自然,语言流畅,在先秦论辩文中特色独具。其文想象丰富,常用奇妙的幻想,虚构的情节,离奇灵活的构思,使文章海阔天空,雄伟壮丽,富于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章又多通过神话故事、寓言和各种比喻进行说理,不但数量多,而且多浪漫荒诞色彩,加上作者善于形容,故其文章更富形象性。又因《庄子》一书多“愤辞”,故抒情意味浓郁也是其突出特色。此外,其词汇之丰富,句式之灵活,多用韵语,声调和谐,也都大大增加了其文学色彩,为孟子像同时代其他作者所不及。《庄子》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影响极大,贾谊、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无不受其熏陶。

《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荀子》其文多为独立的长篇专题论文,全书体系完整,每篇中心突出,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其文长于说理,亦长于辩驳,这是战国论说文的一个新发展。《荀子》文章不但说理细密,条理分明,而且讲究辞藻文采,特别是引物连类、取譬设喻而又不带纵横气习,充分表现了学者之文的特征,标志着先秦说理文的成熟和发展。

《韩非子》是韩非(?~前233)的著作集。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其文章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言不讳,无所文饰;议论透辟,长于驳论;笔锋犀利,行文明快;大量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其文章内容之丰富,技巧之成熟,都远出于前辈法家著作之上。

《孙子》又名《孙子兵法》,是孙武(生卒年不详)所著之兵书。其成书年代约与《论语》相近,而在战国时期可能曾得到过加工润饰。此书虽是纸上谈兵,但却不是夸夸其谈之作,而是有充实内容的好文章。全书结构严谨,每篇也都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大量运用排比和比喻,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论兵而能文的特点。

此外,像法家的《商君书》,兵家的《孙膑兵法》,杂家的《吕氏春秋》,传奇志异之文《山海经》,名家的《公孙龙子》,以及魏晋人抄撮而成的《列子》等,也都各有文采可观,并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后世散文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史家记事之文还是诸子私家著作,都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文采不足到文采焕发的发展过程。为后世散文发展提供了众多的体裁、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异彩纷呈的风格,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然而,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先秦散文仍处于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与非文学界限不清楚的时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散文还没有进入自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