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32969700000036

第36章 《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长篇小说。曹雪芹(约1715~1763),名岮,字梦阮,号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人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后来他的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曹家三世袭江宁织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曹府。雍正皇帝即位后,曹家开始失势。雍正五年(1727)被革职抄家。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曹雪芹像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在他十三四岁时,随全家迁回北京。回京后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穷,但他以顽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创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卧病不起。这年除夕,终因贫病交加,离开人世,仅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旷世奇书。《红楼梦》最初以八十回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现行《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高鹗(1738~1815),字兰墅,祖籍辽东,属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五十七年(1792),他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合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泛的传播。

女娲补天之时,留下一块石头没用,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石头已通灵性,借一僧一道之力,化作一块宝玉,在人世间经历了一番故事。后经空空道人将故事抄传问世,叫做《石头记》。

巡盐御史林如海在淮扬任职,因为夫人病故,惟一的女儿黛玉无人照管,便托家庭教师贾雨村将她送往外祖母家寄养。外祖母史氏贾母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荣宁二府是贵族世家,贾母有贾赦、贾政两个儿子,孙辈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4个女孩;贾政和夫人王氏生的儿子最为奇异,因为衔玉而生,取名叫宝玉,从小不爱读书,只喜欢脂粉钗环一类的东西,喜欢和姐妹、丫环们打交道,因为深受贾母疼爱,在家里最受重视。

黛玉来到贾府以后,和宝玉十分投缘。不久,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带着一对儿女到贾府借住。薛家也是世家望族,薛宝钗比宝、黛二人年龄略长,端庄美丽、温柔大方,不像黛玉那样心高气傲,因此很快就得到上上下下的喜爱。宝玉天性淳朴,对钗黛二女都很喜爱,宝钗也不觉异样,只有黛玉时常感怀身世,垂泪自怜。

一天,贾府众人在宁国府花园赏梅。宝玉困乏了,被安置在宁国府管理家事、按辈份比宝玉等人矮一辈的秦可卿房中休息。恍惚之中,宝玉梦入太虚幻境,见到警幻仙子,在她的指引下,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有诗有画,正是荣宁二府中各女子的一生预言;又有新制《红楼梦》歌舞12支,也是预示各人命运。但宝玉并不懂其中奥妙。

荣国府中管事理财的是贾赦的儿子贾琏与他的妻子王熙凤,王熙风是王夫人的侄女,她美丽泼辣,机巧善变,心眼儿很多。因为贾琏不思上进,专好拈花惹草,凤姐又异常能干,所以荣国府上下实际都由凤姐做主。

过了几年,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染病身亡,黛玉从此在贾家长住下去。此时,秦可卿去世,临死前给王熙凤托了个梦,告诉她不久将有一件喜事,但这“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要防止乐极生悲,必须早作准备,以图后路。

果然,很快有消息传来,在宫中的贾家大小姐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将要回家省亲。为接待元妃,贾府兴修了一座大观园,亭台楼阁各自取名、题匾。元宵节时,元妃回家省亲,命众人题联赋诗;回宫之后,又让大家搬进大观园居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

宝玉等人住在大观园中,终日赋诗玩赏,逍遥自在,只是宝玉时常担心被父亲考问学业。天长日久,宝玉与众姐妹感情更加深厚,与丫环袭人、晴雯等人也非常亲密,其中,尤其是和林黛玉趣味相投,情深意重。以前他曾与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十分要好,后来秦钟早逝,经薛蟠等人介绍,他又结识了唱小旦的名戏子蒋玉函,两人互生倾慕之心。

正因为与蒋玉函结交,得罪了忠顺王府;贾政又恼恨他不求上进、不读诗书;加之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因宝玉亲近被王夫人训了一顿,跳井身亡。几件事凑到一块儿,贾政气急败坏,把宝玉打了一顿,惊动了贾母,贾府上下乱成一团;王夫人在袭人的提醒之下,起了防范宝玉与众女孩儿的心思。而宝玉和黛玉却因心意相通,情感更深了一层。

荣宁二府表面上虽然显赫光耀,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架子;家中各人又只为自己打算,没有几个人能替家族运筹谋划,却还要讲排场,摆架势,渐渐地已走了下坡路。宝玉对家中财务虽不关注,对身边姐妹们的变故却很敏感,继秦氏姐弟、金钏儿等人死后,贾琏新娶的妾尤二姐被凤姐逼死;其妹尤三姐耻于不能嫁给意中人而自刎;大观园中连续出了几起出格的事,王夫人一怒之下带人抄检大观园,赶走了司棋、入画等丫环,宝玉最宠爱的丫环之一晴雯也被赶走,随即含恨而死。宝玉悲痛至极,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祭她,被黛玉听见,两人讨论词句之时,又勾起一番心事。

大观园中众人渐自散去:迎春被父亲许配给孙家,丈夫毫不怜惜,终于染病身亡;探春远嫁海外;惜春出家当了尼姑。贾政将赴外任,怕宝玉在家无人管教,想为他娶妻,希望以此约束他走上正道;在王熙凤等人的策划下,决定秘密为他迎娶宝钗,只瞒着宝玉、黛玉二人,宝钗得知这个消息,预感到事情不妙,但她什么意见也不说。宝玉无意中丢失了通灵宝玉,变得痴痴癫癫,人事不清,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这时元春又暴病而亡,更是雪上加霜。大家商议尽快为宝玉、宝钗举办婚事,又怕宝玉神智不清,闹出事来,便哄他说新娘是黛玉,宝玉十分高兴;黛玉却无意中听说了婚事的消息,急气攻心,吐出血来,将以前的诗稿全都烧了,只求速死。就在宝、钗二人成亲之时,黛玉只叫了声“宝玉,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黛玉,又变得神思恍惚。

贾赦因“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被革职治罪。抄家之时,凤姐私放的债也被查了出来。贾政虽因为官不失检点,又是元妃的生父而没被牵连,但贾母深明大义,为照顾宁国府一边,将自己的积蓄全拿了出来,分给众人。不久,贾母撒手人寰,享年83岁。

王熙凤因私债揭穿,又惭愧又心痛,身体本就不好;操办贾母丧事时,又累又不讨好,更是火上浇油。将死之时,她找来以前接济过的村妇刘姥姥,将独生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她,自己也随贾母而去。

宝玉有一天忽然见到一个僧人持玉而来,经历一番噩梦之后他改头换面,发愤要重振家声,第二年考了个乡试第七名;宝钗也怀了孕,但他又忽然不知去向。贾政送母亲灵柩回金陵,返回京城途中,路遇大雪,停船时他见到一个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僧人向他下拜,仔细一看,发现是宝玉。贾政正想和他说话,一僧一道却带着宝玉走了。真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从对他们三人的描写,扩展到描写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大观园,并展示出大观园中诸多女性的不同命运;再由大观园推广到整个荣宁二府,女性世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推广到家族冲突、两性对立;以荣宁二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4大家族,又代表着整个贵族阶层,它们上与皇室宫廷、下与市井乡野相联系,这就使得《红楼梦》的笔触伸展到整个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始终笼罩其上的神话空间,隐隐约约地指示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全书的结构庞大而精巧,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情节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个纵横交错的纲目之中,前呼后应,左右贯通。

最令人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改变了以往古典小说中人物神化或单一的传统,全书有近400个人物出场,个个生动鲜明,呼之欲出,但又不是三言两语概括得尽。例如薛宝钗,她一方面满脑子正统的教条,一心规劝宝玉走仕途,而且乖巧精明,善于逢迎家中的人;但另一方面,她的魅力十足,因为她个性温和、大方豁达,外貌、才智更与林黛玉不相上下……还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花袭人等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字可以概括。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善于同中见异,表现出有相似点的人物身上的不同特征。如同为贾府之女,迎春懦弱、探春刚强、惜春冷漠;同是温顺的丫环,袭人老成世故,紫娟则清高纯洁,描写十分传神。

对于典型事件和细节的描写也很有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或家庭特征、最能体现故事矛盾发展关键的情节,以细腻的笔触进行叙述,使读者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例如:秦可卿出丧、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几进荣国府等。一部《红楼梦》,张弛有致,动静相生,形势时松时紧,人物或喜或悲,令人读来兴味无穷。

《红楼梦》又被人称为一部“语言辞典”。书中的语言既有古典书面语言的典雅华美,又有当时口头语汇的生动活泼,表现力极强。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灯谜酒令等,不仅有助于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本身就是文学佳品,很有审美情趣。

正是由于这些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红楼梦》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败了。”即使到现在,也很少有作品像《红楼梦》这样,雅俗共赏,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