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32969700000005

第5章 章回小说

章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的分段结构形式,它既取法于古代典籍的分章格式,又直接导源于说话(说书)艺术分次(回)讲完的需要。从古代典籍来看,分章行文很常见。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就是依《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的章次展开的;诸子书如《墨子》也采取这种分章格式;小说意味甚浓的《晏子春秋》的分章题目如《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等,更与后世的小说章回接近。

章回形式的产生,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说话艺术的特点。所谓说话,是宋元以来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而勃兴的一种包括诸多门类、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民间说唱伎艺。宋元时期的说话艺人演说时,善于敷演“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一些长篇讲史故事更非一天一场所能了结。每讲演一段,为了收受钱财听资并吸引人们听下去,就在紧要关头宣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回讲演的时间大体相同,故事的长短也基本相等。这一由宋元说话艺人为实际需要而创造的结构形式,既为听众所习惯,又便于情节安排,也就为后世创作小说的文人所承袭。

由此可见,章回小说萌芽于宋元说话艺术。一些流传至今的话本(即说话人所据以说唱的底本)虽无章回小说之名,而有章回小说之实。如《碾玉观音》分上下两回,《西山一窟鬼》可“变做十数回”,《张生彩鸾灯传》中也有“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至于长篇作品,内容繁富,规模较大,分卷分目,更为常见。元朝至治(1321~1323)年间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即分为三卷,又各立小题目,依次叙述。作为《西游记》前身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有《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第一章原缺)、《八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17个章目。这部作品被王国维认为是后世章回小说之祖。

章回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最早的章回小说。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0则,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题。回目虽没有完全创立,但章回体制已大体确立。后来,标明李贽评吴观明刻本的此书即改240则为120回。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序刻的《水浒传》也取消卷数,直接标目为“回”,又加上了对偶的双句回目。明中叶时产生的《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是分回标目,只是有的回目上下句对仗不工。

但是,也不能根据回目是奇偶句的区别,就断定小说创作时期的前后。《封神演义》成书年代在《西游记》之后,用的却是单句的回目。明末清初,采用工整偶句的回目才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中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制。清代的《红楼梦》是最完美的章回小说。

实际上,不仅中长篇小说,许多短篇白话小说也具有章回小说的特点。不但早期短篇话本的分段讲述是章回之所从出,而且它的“入话——正话——煞尾”的封闭式结构也为章回小说所袭用。所以,有时短篇话本可以看作压缩了的长篇小说,而长篇小说又不妨认作扩充了的短篇话本,《水浒传》就曾经作为一些短篇话本流传。还有一些长篇小说是由短篇故事组成的。同时,明中叶章回小说成熟以后,短篇小说的整理者如冯梦龙、凌闬初等,都按照章回小说的形式编辑小说集,如《警世通言》中的小说虽各自成篇,却又上下两篇互相对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钝秀才一朝交泰》对《老门生三世报恩》等,只要需要,编者是不难将它们连缀成《儒林外史》那详情节联系不甚紧密的长篇小说的。如果进一步考虑,这些短、中、长篇小说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多有相通之处。故所谓章回小说,可以理解为包括短篇话本、拟话本在内的全部古代白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