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走向选择
33030000000024

第24章 守住我们的粮袋子

当粮食危机向全球袭来,粮食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时,中国政府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政策,及时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粮食价格虽然在目前保持了稳定,但许多人对中国粮食市场以后的处境担忧。这种担忧源于跨国粮商瞄准了中国的“粮袋子”。

有些专家担心地说:“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他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国内的大豆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跨国粮商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年来,跨国粮商大规模涌入国内大豆产业,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与此同时,这些跨国粮商还逐步垄断了国内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进而将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产业的采购单。

“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热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说,“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很难调控的重要原因。”

在跨国粮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控制下,我国的大豆生产量快速下降,与之相反,进口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国内大豆进口量从269.5万吨增加到2800多万吨,这样的比例让国人触目惊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控制国内大豆产业并不是跨国粮商的终极目的,在掌控大豆产业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国内的粮食加工流通领域。

据媒体报道,2008年,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规划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他们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另据包克辛透露说,世界四大粮商已经将目光锁在了中储粮公司,希望与该公司合作,共同“经营”中国粮食市场。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说,四大跨国粮商为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加工流通领域。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食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粮食的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这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

由此可见,跨国粮商进入中国投资的目的在于掌控粮食加工流通领域,以此来完全垄断中国的粮食市场。

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粮商具有较强的资金优势,这也为他们和国内企业竞争奠定了基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说:“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会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龙头。而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

在这种状况下,找出与跨国粮商对抗的策略迫在眉睫。多位专家建议,应对跨国粮商的对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应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

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很严重。据悉,在2007年市场植物油价高涨时,为了控制油价直线上升,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结果却杯水车薪。原因是这些储备油被一家跨国企业大肆收购,然后存起来不投放市场,致使国内市场调控失败。

跨国粮商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目的,不惜从多方面出手。他们一只手直接伸向粮食市场,而另一只手则间接伸向中国化肥市场。

中国是化肥消费大国,粮食生产又是化肥高消耗产业。目前除氮肥外,中国的磷肥与钾肥原料都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从2007年以来,国内钾肥价格一路猛涨。有关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掌握了定价权,不断抬高价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达1100多万吨,但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0.45%。目前钾肥进口依存度达到70%左右,造成钾肥价格控制非常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据山东省农资协会会长袁敦华介绍,复合肥目前占中国农用化肥一半以上的份额,复合肥中钾肥成本最高。现在,因为国外企业控制钾肥价格,以每吨2350元的价格还提不到货,不少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不堪承受高价压力。

国际钾肥资源和钾肥供应集中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以色列,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正在通过限产提高售价。由于钾肥资源匮乏,国内钾肥企业的产量只占总需求的30%。自2005年以来,国内钾肥进口不断增加,去年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生产磷肥主要原料之一的硫磺,2007年以来也出现价格暴涨的情况。中国硫磺产能不足,对外依存度同样高达70%。

目前国际市场硫磺供应紧张,加拿大、俄罗斯、中东国家今年对中国硫磺供应都将减少。

据山东联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德焕介绍,磷肥生产所需要的硫磺从2007下半年开始,价格几乎涨了10倍,而硫磺占磷肥成本的1/2,由此大幅度增加了磷肥的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专家李成贵指出,与2003年相比,国内除尿素以外其他化肥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1000元/吨,这意味着每袋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超过50元。

按照2008年11月底的粮食价格和化肥价格折算,粮食价格增长给小麦、水稻优势生产区的农户每亩带来增收最多分别达到150元/亩、160元/亩。而化肥价格增长导致小麦、水稻的生产成本相应增长了47元/亩、46元/亩。小麦和水稻收益增长的近1/3被抵消。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补贴几乎全被化肥涨价所抵消。

中国钾盐协会认为,进口氯化钾等钾肥价格将继续上涨,国际钾肥市场价格年内将有可能达到1000美元/吨。

黑龙江信丰农资集团总经理刘斌说,从国内磷肥产能来看,如果自产自销,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受世界范围内磷肥成本上升和产能限制,预计在2012年以前,磷肥仍处于涨价趋势。2012年沙特年产600万吨磷肥厂投产后,磷肥的价格才有可能下降。

钾肥和磷肥的价格快速上涨,这是国际粮商的阴谋。多位专家认为,作为粮食生产大国,要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就必须确保化肥安全。如果不能掌握化肥价格定价权,最终也难以掌握粮食定价权。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尽早采取措施。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沈阿林认为,目前全国不少农区盲目施肥的现象仍然突出,应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缓解目前因磷钾肥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粮商的操纵行为已经向中国敲响警钟,中国政府应该警醒:从表面上看,保障国人的“粮袋子”的安全,仅仅是国内经济安全的一个小的部分。但现实是,跨国粮商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逐渐增加,开始在国内粮食加工或流通领域攻城掠地,从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鉴于大米居中国粮食之首,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如果大米产业像大豆产业那样,其主导权被跨国粮商掌握,将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国政府应建立和强化严格的跨国粮商准入制度,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地方企业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并将市场准入审批权掌握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手中,从体制和经济上把好“粮袋子”的“安全门”,严格控制外资进入大米加工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从而保障中国人的“粮袋子”不被跨国粮商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