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儿
33030400000013

第13章 清除异己,慎变祖制

他,革旧鼎新,疏通京杭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他,建立了世界第一大舰队,开通海上贸易,建巨型舰队出访海外,与世界各国沟通。是的,从振兴大明朝廷的角度分析,朱棣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在大明的历史上,凡是影响后世的历史功绩,几乎都出自朱棣之手,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皇帝。

明成祖称帝之后,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疯狂的杀戮。尤其是他的所谓“诛十族”和“瓜蔓抄”,手段极为残忍,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陷京师,清宫三日,对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一大批忠于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将用尽极刑。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都是洪武进士,共参朝政,他们由于建议削藩而招致亡族惨祸。当时,黄子澄被列为“首恶”中的第一人。明成祖亲自审问,黄子澄守节不屈。明成祖大怒,命将他宗族老少65人、妻族外亲380人全部带至,一时“哀号震天”。明成祖命他将自己的罪过写于纸上,他奋笔写道:

“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明成祖见此极为恼怒,立命将他的双手砍去,接着又说道:“汝虽未入岛夷,足迹已至海上。”遂命再将他的两足砍去。这时的黄子澄已手足全无。并当即被磔杀。他一家人不分老少,全被斩首,姻亲都被谪戍边疆。

因黄子澄曾躲藏在致仕的袁州知府杨任家中,杨任受到株连,亦被磔杀,两个儿子也被斩首,亲属谪戍边疆。建文遗臣中有许多人惨烈死去。尤其令人目不忍睹的是,他们的妻女也受到百般凌辱。例如,黄子澄的妹妹和齐泰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媳妇都被发往教坊司,在那里被任意凌辱,有的还生了孩子。这些女子都被刺了字,在教坊司被人任意糟踏。

齐泰常骑白马,为了避免别人认出他来,就将马用墨涂黑。马走了稍远路程后出汗,墨迹便掉了,有认出他的马的人说:“这是齐尚书的马”,齐泰因此被捕。

在明成祖屠戮建文遗臣过程中,最惨烈、被明成祖“诛十族”的,就是方孝孺了。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之一,建文帝对他十分尊重,言听计从。方孝孺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金川门之变后,方孝孺拒不迎降,闭门不出,并为建文帝穿丧服,昼夜啼哭。

明成祖召用他,他不肯屈从。被强迫着来见明成祖时,他身着丧服,当廷号哭。明成祖从殿上走下来问道:“先生无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反问道:“成王安在?”成祖道:“彼自焚死。”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成祖一边说,一边示意左右,让他们把笔札交给方孝孺,并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按捺着火气道:“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以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顿时大怒,恨其嘴硬,立命左右将方孝孺的嘴割破,直割到两耳,复下狱中,大捕其宗族门生。每逮系一人,就让他到方孝孺跟前,让方孝孺看一看,但方孝孺却连头都不回。

明成祖这时也横下了一条心,除诛方孝孺“九族”外,将其朋友门生又列为一族,共称所谓“十族”。当差役奉诏逮系其妻郑氏时,郑氏和诸子已自缢而死。受此案株连被逮系的人甚多,仅被磔杀于市的即达873人,谪戍荒徼者不可胜计。

方孝孺最后受戮,磔杀于聚宝门外。他就刑时气宇轩昂,并留下《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有两个女儿,都还年轻,尚未婚嫁,被逮系至京时,二人联袂投秦淮河而死。

在方孝孺之前,中国没有所谓“诛十族”之说,最重的也只是“诛九族”,这种株连已是极为残暴了。历代从来未把朋友门生作为一族,株连到他的朋友门生。明成祖竟诛方孝孺“十族”,确是空前绝后的残暴!

朱棣割兵部尚书铁炫耳鼻,令其自食,还将他投进油锅中烫死;灭户部侍郎卓敬三族;令礼部尚书陈迪食子鼻舌,且族诛180余人;对刑部尚书韦暴昭,先弄断了他的牙齿,又将他的手足砍断,最后砍断了脖子;御史大夫练子宁不屈,族诛151人,有几百人被贬官或发配边疆。次月,御史大夫景清,为报仇绯衣怀刃入,事泄,被磔于市,夷九族,先人的坟冢被挖开不说,又到他家乡去搜罗同他有关连的人,称之“瓜蔓钞”,村子被夷为平地。后又有邹谨之案,诛戮甚惨,其妻女或送教场司,或送兵营任士兵奸宿,手段极其残忍。燕王在朝中以此清除异己,消除了隐患,为自己登基和国家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杀戮了一批正直之士,对士风破坏很大。

明成祖屠戮建文遗臣既残酷,株连面又宽,不知有多少人含冤死去,这件事是明成祖一生的一块大心病。以致他后来时常为自己的残暴而忏悔。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一日,朱棣在南郊隆重地行完祭祀天地的仪式后,回到奉天殿,诏令当年六月以后,仍旧使用洪武三十五年作为纪年,次年(1404年)为永乐元年。革除建文中所更改的祖宗成法,一切恢复旧制。七月三日,又诏令用洪武制替代建文时更定的官制。

九月四日及第二年(1403年)五月,朱棣两次大封靖难功臣。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将妃徐氏册立为皇后。在恢复诸王爵禄后明成祖暗中开始“削藩”,让在边塞要地称王的迁徙回内地,减少诸王的护卫,同时把诸王对将帅、卫所军的节制指挥权收了回来;重申不许诸王擅役军民吏士的禁令;对地方事务不可过问,对犯有过失的诸王,先书面警告,不改的话再加以惩罚,仍旧不改就废为庶人或加以惩治。这一策略的实施较建文帝更隐蔽,也更从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酿成祸乱。

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被改为北京,设北京行部诸衙门,将大宁都司迁到了保定。

其实,永乐盛世出现于明王朝统治的初期,它不仅是洪武开国历史的继续,也是洪武时期体制改革的继续。明代,规制多创于太祖朝。

永宣盛世出现于明王朝统治的初期,它不仅是洪武开国历史的继续,也是洪武时期体制改革的继续。明代,规制多创于太祖朝。如前所述,朱元璋建国之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加强封建的君主专制,他对封建统治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撤销了行中书省这一地方权力机构,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属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把大都督府改设为五军都督府,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置了大理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机构,使中央的行政、军事、司法、监察大权都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里;他又设置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以加强君权。

朱元璋对他手订的制度,充满自信,后世子孙不得稍有更改。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他敕谕礼部臣下说:“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盖创业之君,起自侧微,备历世故艰难,周知人情善恶。恐后世守成之君,生长深宫,未谙世故。山林初出之士,自矜己长。至有奸贼之臣,徇权利,作聪明。上不能察而信任之,变更祖法以败乱国家,贻害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后,永为不刊之典。”接着他又说:“朕少遭乱离,赖皇天眷命,剪除群雄,混一天下。即位以来,劳神焦思,定立法制。革胡元弊政。至于开导后世,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俾子孙世世守之。尔礼部其以朕训颁行天下诸司,使知朕立法垂后之意,永为遵守。后世敢有言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

朱元璋对于他创立的制度,简直到了迷信的地步。他在《皇明祖训》序言中要求:“凡我子孙,钦承朕命,勿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但是世移时迁,嗣位帝君在谨守祖制的基础上,也不失时机地变革家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内阁制的设立与完善,督抚制的创建等。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谨守祖制,对朱元璋所订制度,并无大的改变,只是变了些名称罢了。郑晓说他“得方孝孺,专行周官法度,辄改高皇帝约束”。实际上也是因人而异,不为常制。《明史》记载说:“惠帝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翟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宸(屏风)前批答。……更定官制,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这一记载表明,方孝孺是皇帝的顾问、导师和重要文件的撰稿人。其官职,仅是翰林院的文学博士,论品级,是从五品官。而其能“参预机务”,是与皇帝对他的特殊信任有关,不为常制。同时,殿阁大学士设置上虽有变化,但其制仍存,并未违背朱元璋罢中书省后的严格规定,只是稍作调整而已。

永乐时期,辅政形式已大异从前,其主要标志是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明成祖即帝位后,仍用翰林官辅政,并使之制度化、固定化。辅政地点在文渊阁。不设殿阁大学士,以后又把殿阁大学士作为阁臣进职、升职、兼职的官位。建文四年(1402)八月,朱棣命侍读解缙、黄淮、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入直文渊阁,“并预机务”。文渊阁(指南京故宫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外廷,于是称内阁。

永乐时期的内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阁臣品秩不高,但已有上升的趋势。解缙等人入直文渊阁时尚不及正五品,品秩仍协较低。但建文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棣赐解缙等七人五品官服后,皇后召见了解缙等人的妻子,并“训劳备至,皆赐五品冠服。”表示了极大的恩宠。十二月,朱棣在奉天殿赐给六部尚书、侍郎等主要官员金织文绮衣各一套,并且封赐解缙等六人“衣与尚书同”。解缙等人对这次异乎寻常的恩典表示感谢。这时,朱棣解释说:“朕于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机密所寓!况卿等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劳助益,不在尚书下。故于赐赍必求称其事功,何拘品级!”他还从“祖制”中找到理由,说:“朕皇考初制,翰林长官品级与尚书同,卿等但尽心职任!”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赏赐要与功益相称,因为解缙等人所起作用“不在尚书下”,所以赐赏是一样的。二是有祖制依据,即使看做二品官,也是应该的。这两点说明其品秩有提高的趋势。

二是内阁事权有扩大,已渐接近尚书。永乐时内阁已有参决政事的职能,这比以前仅备顾问是一个质的飞跃。阁臣的职权主要是“参预机务,典纶绰”。参预机务主要是指:“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宸前密勿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始退,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所谓纶缚,是指皇帝的诏令,典纶缚,就是掌内制,即代皇帝起草诏敕。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皇后生前曾问朱棣:朝夕与陛下“共图政理者”是些什么人?朱棣回答说:“六卿治政务,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朱棣将解缙等人列入侍臣之内,而且明确说他们的职责是“论思,典词命”,这已大大超出“备顾问”的职权,而具有参与决策的功能。从政治的实际运转上看,也主要是六部尚书和学士们起关键作用。如辅导皇太孙,辅导监国等,都是这两部分人。永乐七年,皇太子监国,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朱棣对他们说:“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辅寻监国,若唐太宗简辅监国必付房元龄等,汝宜识朕此意,敬恭无怠。”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此后成祖多次出征、巡察,京师留守及扈从重臣也多由这些人充任。由此也可见阁臣事权之大,与尚书所差无几。

永乐时期,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这时已基本形成。经洪熙、宣德两朝,内阁制度才趋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