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儿
33030400000002

第2章 生不逢时,跌停童年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尽管他“相貌雄伟,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也没能讨朱元璋的喜欢。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他生不逢时。因为他出生时正是朱元璋打败仗的时候。于是,朱棣的童年就如同徘徊在“跌停板”上,最重要的是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后来,朱棣就藩北平,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并屡次树立军功。至此,他逐渐在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

一般来说,尤其是在帝王家,继承人的资格不是那么好得的,儿孙众多的,由嫡长子继承;身后无人的,选择兄弟或子侄来继承。虽然很多皇帝都有过想随心所欲选择继承人的想法,但是在传统面前,很少有人能够取得胜利。特别是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明太祖朱元璋儿女很多,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在朱明王朝建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朱元璋开始考虑朱家如何可以世代统治天下的问题。他借鉴了元朝的历史经验,认定皇位继承是维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必须要制定严密的法则,家族内部才不会引发争端,这个法则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长子是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便把朱标立做了皇太子,他当时才13岁。

由于皇太子朱标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成年后被教养成了一个生性忠厚、温文儒雅的人物。这个时期,朱元璋开始让太子学习怎样当皇帝,进行政事实习,处理国家大事。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皇太子朱标刚满20岁,朱元璋即命诸司:“以后日常政务启奏皇太子处理,事关重大的军机才可奏闻。”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又令“自今大小政事皆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且当面告诫皇太子:“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肉食,要能顺利办事必须平时学习练达。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是要你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妄施暴政;二是明,洞明才不会被奸佞迷惑;三是勤,勤勤恳恳就不会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四是断,勇于决断就不会被文法牵制。这四个字的运用,决定于心,我从做皇帝以来,从未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早起晚宿地处理政务,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朱元璋的谆谆教诲,无非是想让太子朱标成为一个有道的接班人,使大明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持和巩固。

就在这种皇家环境的熏陶中,皇太子朱标越发优秀,所以朱元璋根本就不用为了国本而发愁。但是,太过优秀的嫡长子,引发的,却是难以预料的皇位之争。

皇太子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掩盖了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光芒,这其中,就有朱棣。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

然而,刚刚出生的朱棣,并没有谁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也没有人会想得到这个孩子今后会有怎样一番作为,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人去看他。这主要是由于朱棣挑了一个最不适合出世的时间降临。

朱棣相比起他的大哥朱标来,无论是出生时间还是出生地点都糟透了。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更是难以名状。

可朱棣呢,他出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四月,这对于他的父亲朱元璋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时候。因为常遇春的莽撞,导致陈友谅不顾一切率领他的无敌舰队直奔应天而来。当时的朱元璋,水军力量十分薄弱,本不想这么早就与陈友谅正面交锋。可没想到局势一下变得如此紧张,没办法,只得仓皇应战。而根据情报,陈友谅已经攻下采石,眼看就要拿下应天的最后一道屏障太平了。这个消息一传来,所有人都慌了。有很多人跟着朱元璋的时间不长,这个时候就想着怎么跑路保命了。一时之间,应天城鸡飞狗跳,慌乱不已。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也就是朱元璋焦头烂额之际,朱棣出生了。据说他“相貌雄伟,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但具有如此“天子之表”的朱棣,也不能让朱元璋舒展眉头。

尽管最后朱元璋取得了龙湾之捷,解了应天的围,但这距离朱棣出生已经有将近一月的时间,再怎么算,朱元璋也不会认为胜利是这个新生儿带来的。再加上当时的朱元璋对儿子的期盼早已没有当初的炽烈,这个儿子在他的心目中,几乎不占什么位置。

根据史书所说,朱棣是马皇后所出,因此他也是嫡子,然而联系后来朱棣争夺皇位的行为,如果他不说自己是嫡子,那他就真的没有一丝资格来和侄子朱允炆抢龙椅,这阴谋篡位的罪名就更加坐实了。因此,无论出于什么考虑,他的生母必须是马皇后。

那么,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呢?

一个较普遍的观点是:明成祖并非马皇后本人所生,只是马皇后收养的许多其他妃子所生的孩子之一。朱元璋一生,嫔妃姬妾极多,除了马皇后之外,共有多少妃嫔,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资料表明,在朱元璋的孝陵中陪葬的妃子有四十六人。这大约是指有封号的,总数则远不止于此。综合各种官私记载,留下一些痕迹的,在马皇后之下,还有如下一些人:孙贵妃、胡充妃、李淑妃、李贤妃、郭宁妃、葛丽妃、小李贤妃、郭惠妃、达定妃、硕妃、翁妃、胡顺妃、赵贵妃、崔惠妃、刘恩妃、郑安妃、张美人,以及郜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等等。

这些人中,谁最有可能是朱棣的生母呢?自明以来,有关明成祖生母的说法大体有五种。一是说高后马氏生了五个儿子,第四子就是明成祖朱棣,这也是正史对此事的记载。二是懿文太子和秦、晋二王都不是高后所生,只有明成祖和周王为高后所生。三是高后生懿文太子和秦、晋、周王,明成祖是达妃所生。第四种说法影响比较大,说明成祖是元顺帝的妃子所生。第五种说法是,明成祖乃是硕妃所生。

经过学者们长期多方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高皇后,而是硕妃。这种说法最可信的证据是南京《太常寺志》对孝陵神位的记载: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碛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掌管皇家宗庙礼仪的官署,《太常寺志》对皇家血统的记载自然较为可信。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太常寺对孝陵配享神位的记载是不敢胡来的。可惜的是,这本《太常寺志》现已失传,我们无法亲自验证。但明代学者有的看到了,并在自己的书中作了记载,因而是可信的。例如明代人何乔远也记道:

臣于南京见《太常寺志》,云帝(明成祖)为碛妃所生,而玉牒则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京)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何乔远是万历时进士,曾官南京工部,博览多闻。他亲自看到南京《太常寺志》的这种记载,虽“未知其据”,但这种记录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可信的。正因如此,所以谈迁在《国榷》中也采用这种说法:

文皇帝,御讳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碛妃。玉牒云高皇后第四子,盖史臣因帝自称嫡,沿之耳。今南京《太常寺志》,载孝陵附享,硕妃穆位第一,可据也。

据说,明末清初时,著名文人钱谦益和李清还为此专门打开明孝陵的神殿看了,果如所载。按照汉族皇室“左昭右穆”的传统,排在右边第一位的就应该是成祖的生母了。

但这种说法也有个问题,学者们作为主要依据的这本南京《太常寺志》,为明人汪宗元所撰。汪宗元是嘉靖己丑(公元1529年)进士、官至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这本《太常寺志》是他任南京太常寺卿时所辑,与明成祖的生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相隔170多年,相隔如此之久,在叙述明成祖生母时,自然有可能是道听途说而非第一手资料,因此其是否真实可靠尚难说清。那么,以此为依据的所有其他推断,也都是可以怀疑的了。也有人认为,所谓《太常寺志》的说法出自守陵太监,经民间流传,难免以讹传讹,真实性大打折,只能姑妄听之。

按野史说法,硕妃是高丽人,朱棣就有朝鲜血统。有人还以此推断,所以朱棣后来特别喜欢朝鲜美女,朝鲜进贡的淑女很多,大都受宠,“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其中一位权氏最为受宠,“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并曾伴随朱棣北伐。

另一方面,硕妃的身世向无记载,硕妃是朝鲜人,还是元顺帝的妃子,或者原是朝鲜人,先被元顺帝纳力妃,后又被明太祖纳为妃,仍是诸说纷纭,难以详考。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生母为江妃,七月产子,受到冤屈,被关入冷宫而死。朱棣当上皇帝后,为追荐其蒙冤屈死的生母,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此塔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起建造,花了近20年时间建成。全塔高102米,十分惊人,是可以与记载中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媲美的中国最高建筑,当时被外国人叹为世界奇迹。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内用青砖,外表面全贴琉璃,可惜此塔在19世纪中叶被毁,所有文物资料均无所存。

因此,明成祖朱棣的生母问题,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大疑案。其实,制造朱棣身世之谜的人包括朱棣自己,永乐五年,朱棣下令编撰著名的《永乐大典》,名为搜集古今文献,实为消除不利于己的观点言论,编书的另一个目的是焚书,为的是掩盖历史事实和制止独立思考。这样,凡是不利于他正统地位的记载、资料和传说一概删去,他的身世之谜也就成为千古疑案了。

这就是政治,没有一丝温情。无尽的背叛,哪怕那个人是你的血肉至亲。

出生在战火中的朱棣没有享受到他的哥哥朱标那样的好待遇。朱元璋称帝前,朱标是长子;称王后,他是世子,日后的太子。无论到哪,人们对朱标都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一丝怠慢。这本是人之常情,谁不知道应该竭力巴结未来的天子?但是在朱棣幼小的心灵里,他只记住了不公平。同样是父亲的儿子,为什么待遇就差这么多?

朱标可以被保护在一个严密的壳里,读圣贤书,学治国术。而他,就像是没人管的野孩子,随便他在军营里乱跑,跟士兵操练,磕了碰了也不会有人关心。就这样,朱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在那个名将四起的年代,学会了很多朱标一辈子也学不会的东西,比如作战,比如行军,比如杀戮。

或许朱棣小时候并没有亲手杀过人,但是,正如他的地位所决定的,少了些保护的他,反而能看到更多的现实,更多的真相。

跟随在徐达、常遇春这样的武将身边,朱棣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鲜血,更多的死亡。谁也不知道,目睹过多的杀戮会给一个孩子留下什么样的阴影。但朱棣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在经历过最开始的恐惧期后,小小年纪的朱棣居然开始接受,开始兴奋。他看到了战争的无坚不摧,无所不能,交战双方一旦开战,就是在用无数士兵的性命赌博,盲目的赌博是疯子,而明智的赌博是艺术。

战争,在朱棣眼里不仅是获取需要的手段,还是一门学问,他要尽快掌握这门学问,且然他明白只要有大哥在一天,他就不可能过上如同太子一般的生活。父亲的儿子有那么多,他必须与众不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朱棣爱上了战争,他学习如何拼杀,如何指挥,既然做不成江山的拥有者,那就做江山的守护者,然后,一点一点地用强力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也包括皇位。不过,在朱棣真的开始打算夺取皇位之前,他还是朱元璋听话的儿子,朱标友善的弟弟。他的脑海里可能没想过手足相残的事。他需要力量,只是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他不需要成为众人的目标。

朱标是被当做治理天下的仁君来教导的,而他朱棣,则是在真实的战火中,无声无息地成长为了一名职业军人。这也决定了朱棣看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会采取和朱标不一样的方式。军人解决事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战争,谁强谁就有决定权。

在这一点上,朱棣和朱元璋非常相像。他们都是信奉力量的人,都喜欢用实力说话。而且他们都很隐忍,在没能确定自己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决不会率先出击。朱标或许更多地遗传了马皇后宽广博大的心胸和仁爱友善的性格,而朱棣,则把朱元璋那套行事风格完全接了过来,然后融会贯通。

朱棣就在这样一个生不逢时父不爱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了。或许正是由于他这样的经历,才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