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面子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表现之一是遇事不注重结果,不知道隐藏自己,什么事情都要走到前台来争一争面子,而这样争的结果大多是让自己灰溜溜地很没面子。其实,越是会做事的人越善于躲在幕后,把台前的面子留给别人,自己想要并能得到的是事情圆满之后的大面子。
1.先给别人面子自己才有面子
一般来说,人们都很不情愿接受别人指手画脚的命令,因为这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让他觉得自己没面子,以致事情走向你所希望的反面。而若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将他的思路引导到你的思路上来,让他站到你所搭建的舞台上,往往会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著名的牧师约翰·古德诺在他的著作《如何把人变成黄金》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多年来,作为消遣,我常常在距家不远的公园散步、骑马,我很喜欢橡树,所以每当我看见小橡树和灌木被不小心引起的火烧死,就非常痛心,这些火不是粗心的吸烟者引起,它们大多是那些到公园里玩耍的孩子引起,火势有时候很猛,需要消防队才能扑灭。
在公园边上有一个布告牌警告说:凡引起火灾的人会受到罚款甚至拘禁。
但是,这个布告牌竖在一个人们很难看到的地方,儿童更是不能看到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负责保护公园,但他很不尽职,火仍然常常蔓延。
有一次,我跑到一个警察那里,告诉他有一处着火了,而且蔓延得很快,我要求他通知消防队,他却冷淡地回答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不在他的管辖区域内。我急了,所以从那以后,当我骑马出去的时候,我就担任自己委任的“单人委员会”的委员,保护公共场所。当我看见树下着火,我非常不高兴。最初,我警告那些小孩子,引火可能被拘禁,我用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我就恫吓他们,要将他们送去警察局——我在发泄我的反感。
结果呢?儿童们当面服从了,满怀反感地服从了。当我消失在山后边时,他们又会重新点火。让火烧得更旺——希望把全部树木烧光。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我慢慢教会自己多掌握一点人际关系的知识,用一点手段,一点从对方立场看事情的方法。
于是我不再下命令,我骑马到火堆前,开始这样说:
“孩子们,很高兴吧?你们在做什么晚餐……当我是一个小孩子时,我也喜欢生火玩,到现在还喜欢。但你们知道在这个公园里,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别的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看见你们生火,他们也会生一大堆火,回家的时候也不扑灭,让火在干叶中蔓延,伤害了树木。如果我们再不小心,我们这儿就没有树了。因为生火,你们可能被拘下狱,我当然不愿意干涉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你们玩耍。请你们让树叶离火远些好不好?在你们离开以前,请你们小心用土将火盖起来,好不好?下次你们再玩时,请你们在那边沙堆上生火,好不好?那里不会有危险……多谢,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这种说法产生的效果有多大!
它让儿童们乐意合作,没有怨恨,没有反感。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他们觉得好,我也觉得好。因为我考虑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要的是生火玩,而我达到了我的目的——不发生火灾,不毁坏树木。
明天,也许你会劝说别人做些什么事情。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如何使他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呢?”也许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冒失地、毫无结果地去跟别人谈论我们的愿望。
如果我们托人办事——借别人出面出力去做成我们筹划的事——这种策略肯定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以对方的眼光和情感作为切入角度,通过给人面子的方式,引导他“变成”自己,这样,他自然会乐意爽快地“替”你把事情办好。
2.用面子引导别人的思路
做事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面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你可以顺着别人的思路来,以之作为促成思路逐步接近的前提。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很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了,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这让他们感觉得到了莫大的面子。
再看看艾登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点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演出,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
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
“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并表示愿意参加今天晚上的演出,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对不起博格基尼,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三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待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了: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求从中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推销方法。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于是就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他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完成它们,才能对你有用处呢?”那位设计师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绘制图纸。那位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这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吧?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买主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对于推销员来说,应该把顾客推到台前,而自己应隐身幕后。因为如果把产品和顾客自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乐于接受了,这种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业绩。这就是“面子”的功效。
同样的道理,做人也应如此,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往往能在交往中无阻无碍,办事时顺顺利利。这时候,即使你不要,面子也会主动地往你脸上贴。
3.给别人露脸的机会
有时候事情到了一定的关口,必须有人出面“迎风而立”,这时候聪明的主事者往往会隐居幕后,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支撑台面、承担风险,而他自己却毫发无伤地稳坐钓鱼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要面子”的手段。
三国枭雄曹操在发迹称霸的过程中也玩了几手漂亮的幕后策划戏。他在群雄并起,危险四伏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曹操刺董卓失败,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合兵马,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软弱的缺点,既让他做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弱,最后终于被曹操吃掉了。
曹操杀入洛阳、消灭董卓力量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们指手画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袭奔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廪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人家有狂妄的资本。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决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了,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足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细,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行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了悲剧角色的演员——“出头鸟”。
无论是曹操对于袁绍、汉献帝,还是李渊对于李密,用的都是让对方当出头鸟,而自己在幕后策划的手段。这种看似“风光”、“有面子”的“出头鸟”,处于风口浪尖上得到的不外是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幕后的操纵者不但安全无恙,而且坐收渔利,成为最大的也是最后的赢家。这也正是从结果与从过程中要面子的不同结局。
4.用黑白脸合作的方式挣面子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合作共事的双方在这个舞台上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然是演戏,就少不了黑脸和白脸的相互配合,这样做才能让自己这一方成为这个舞台的主宰,也才能让黑脸和白脸者都有面子。
有一回,美国传奇人物——亿万富翁休斯想购买大批飞机。他计划购买34架,而其中的11架,更是非到手不可。起先休斯亲自出马与飞机制造厂商洽谈,却怎么谈也谈不拢,最后搞得这位大富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事后,休斯觉得谈判靠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得想个法子,走和气谈判的路子。于是便找了一位代理人,替他出面继续谈判。休斯告诉代理人,只要能买到他最中意的那几架,他便满意了。而谈判的结果,这位代理人居然把34架飞机全部买到手。休斯十分佩服代理人的本事,便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代理人回答得很简单:“每次谈判一陷入僵局,我便问他们——你们到底是希望和我谈呢?还是希望再请休斯本人出面来谈?经我这么一问,对方只好乖乖地说——算了算了,一切就照你的意思办吧!”
要使用“白脸”和“黑脸”的战术,就需要有两名谈判者,第一位出现的谈判者唱的就是“黑脸”,他的责任在于不给对方面子,激起对方“这个人真不好惹”、“碰到这种谈判的对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的反应。然后他退居幕后。而第二位谈判者唱的是“白脸”,尽量给他面子,使对方产生“总算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就这样,黑脸策划,白脸在台上“主演”,便很容易达到谈判的目的。
“白脸”与“黑脸”战术的功效,乃是源自第一位谈判者与第二位谈判者的“起承转合”上。第二位谈判者就是要利用对方对第一位谈判者所产生的不良印象,继续其“起承转合”的工作。
在这里,“黑脸”退后,所担任的就是幕后工作,而“白脸”则被推上了前台做演员。“黑脸”的不成功既是角色所限定的,也是幕后指挥所必须的,它是为了使“白脸”的表演更加成功。
5.尽量争取共同赢面子的结果
在与别人合作中,主动让对方站在前台,自己隐身幕后的时候,也别忘了“双赢”,即在自己得利的同时,也让对方心满意足。这既是强者操纵局面要面子的手段,也是弱者取得利益最大化保面子的策略。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年幼时,父母从英国来到美国定居,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13岁就当学徒工了。
卡耐基10岁时,无意中得到一只母兔子。不久,母兔子生下一窝小兔。由于家境贫寒,卡耐基买不起饲料喂养这窝小兔子。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请邻居小朋友来参观他的兔子,这些小朋友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于是,卡耐基趁机宣布,只要他们肯拿饲料来喂养小兔子,他将用小朋友的名字为这些小兔子命名。小朋友出于对小动物的喜爱,都愿意提供饲料,使这窝兔子成长得很好。这件事给了卡耐基一个有益的启示:人们对自己的名字非常在意,都有显示自己的欲望,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面子”。
卡耐基长大成人后,通过自身努力,由小职员干起,步步发展,成为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为了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与竞争对手布尔门铁路公司铆上劲了。双方为了得标,不断削价竞争,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
有一天,卡耐基到太平洋铁路公司商谈投标的事,在一家旅馆门口遇到了布尔门先生,“仇人”相见,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分外眼红”,但卡耐基却主动上前向布尔门打招呼,并说:“我们两家公司这样做,不是在互挖墙脚吗?”
接着,卡耐基向布尔门说,恶性竞争对谁都没好处,并提出彼此尽释前嫌、携手合作的建议。布尔门见卡耐基一番诚意,觉得有道理,但他却仍然不痛痛快快地表示要与卡耐基合作。
卡耐基反复询问布尔门不肯合作的原因,布尔门沉默了半天,说:“如果我们合作的话,新公司的名称叫什么?”
卡耐基一下明白了布尔门的意图,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养兔子的事。
于是,卡耐基果断地回答:“当然用‘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卡耐基的回答使布尔门有点不敢相信,卡耐基又重复了一遍,卡尔门才确信无疑。这样,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合作协议,取得了太平洋铁路卧车的生意合约,布尔门和卡耐基在这笔业务中,都大赚了一笔。
另有一次,卡耐基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建起一家钢铁厂,是专门生产铁轨的。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是铁轨的大买主,该公司的董事长名叫汤姆生。卡耐基为了稳住这个大买主,同样采取“成人之名法”,把这家新建的钢铁厂取名为“汤姆生钢铁厂”。果然,这位董事长非常高兴,卡耐基也顺利地取得了他稳定、持续的大订单,他的事业从此发展起来了,并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
卡耐基利用别人重视名字爱风光的心理,适时地把对方推上前台,而自己甘心隐于幕后,从而借他人之名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大家都从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皆大欢喜。精明的卡耐基明白,名字虽然是你的,但东西是属于我的。他不计较这种表面的东西,也就得到了最实在的利益。
6.给人留面子一要主动二要谨慎
有些强力人物尤其爱面子,如果跟他们争面子,那就只有丢面子的份儿。所以要善于给他们留面子,方法上一方面要主动,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另一方面要谨慎,稍不留神自己的那一点面子就会被他夺去。
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则是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
众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渐变得独裁专制,“惟我独尊”的个性使他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二战期间,斯大林的这种过分的自以为是曾使红军大吃苦头,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和重创。一度提出正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有一人却例外,他就是华西列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华西列夫斯基的进言妙招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华西列夫斯基喜欢同斯大林谈天说地地“闲聊”,并且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郑重其事地大谈特谈,讲的内容也不是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华西列夫斯基走后,斯大林往往会想到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宣布这一计划。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斯大林的深谋远虑,但只有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心里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发起者,谁是真正的思想创意者。
再开明的领导其内心也是不喜欢过于直白的建议和批评的,因为这直接伤害了他的面子。即便他有时接受了你的直言相劝,并获得了显著成果,且内心里承认你的能力,但他赞赏的却是你的意见和建议本身,而不是你的进言方式。
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可以说既有间接实现自身的想法,也有借以自保的打算。然而,当这种方法也无法使用时,最保险安全的做法还是隐身而退,否则,即使藏身幕后也会有杀身之祸,因为“功劳不说但客观存在”,功高震主总非好事。
避招风雨的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地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一些谋士来说,运用退出的手段,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终结。这实在要比一直不知好歹呆在“舞台”上,最后被强行撕掉面子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