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又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许多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吃不下“面子”亏。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是不顾别人的面子行事,总有一天会大吃苦头。因此,有时候就要宁可自己损些颜面,也尽量不让别人下不来台。当你以原有的做人方法走得不那么顺畅时,从“面子”问题上找原因,也许就会走出一条新路来。
1.死要面子活受罪
责怪别人,逼迫别人认错,或者损害别人的脸面,这些都是在做人处世中要不得的。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也是做人所必不可少的。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自己犯了错误,应勇于承认,而且越快越好。因为这是一种保住脸面的策略。一味硬撑着,只会死要面子活受罪,到头来后悔不迭。
有一位退休的机械工程师,他对事情是否做到精确无误的程度的关心,甚于关心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他认为一个被他人揪出错误的人就活像个笨蛋一样,无论错误是因为不准确的测量也好,观测的角度不对也好,是错误的结论,还是无效的评估,这些对他来讲都一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可以在别人面前丢脸。”事实上,只要是人皆会出错,这位工程师也不例外,为了保全面子,即使他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装出一副自己没有错的样子。更为可笑的是,他对不知道的事情也会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当然很受不了他这一点,为此,这位工程师失去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当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当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时,我们会感到特别高兴。当老师对学生说你答对了的时候,学生会觉得骄傲和快乐。相反地,如果老师说“你答错了!你没有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就会因此害怕自己又答错,反而会答错得更多。但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中,很少有人能说哪些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或百分之百错误的。然而,不管是在学校也好,公司也好,还是从事政治活动或是在运动场上,我们所有的社会系统都只能容忍我们做出正确的事情。结果很多人都在充满防御的心理下长大,而且学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被揪出错误之后,因为害怕再犯错,干脆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他们会产生既紧张又有抵触的心理。
当然,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即对任何事情,都认定我对你错,这也是不明智的。一句俗话讲得好:“或许你会因此而赢得某场战役,可是你最后可能会输掉整场战争。”有些人不仅坚持认定自己无时无刻都对,而且他们在辩赢了之后,还会对别人幸灾乐祸,自我吹嘘一番。
对这些人我们要奉劝:与其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洋洋得意的样子,倒不如做错事情的时候勇敢承认比较明智一些,如果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贬抑你,你内心应清醒地明白这个人的心理大概是有些问题。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对,并常常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人,人们也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的婚姻处于摇摇欲坠的状况。推究原因,总不外乎是先生和太太各持己见,坚持自己是对的缘故。如果他们能证明对方不对的话,往往会得理不饶人。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增进夫妻间彼此的爱和关怀,相反却会使彼此之间充满了竞争和抵御的气氛,最终导致离异。
要解决这些危机,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了解每个人都会出错的道理。当你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为了装出一副对的样子而掩饰自己的过错。事实上,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常常会对自己有所助益。这种举动不仅能使你从错误中学到教训,而且别人也会觉得你很会做人,从而会更信赖你。
“我很抱歉!”“我疏忽了!”“我错了!”诚实地招认自己的过错,不仅不会使你看来像个笨蛋一样,反而还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否认或掩饰自己犯下的过错,会妨碍自己人格的成长。
犯错能使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它不是愚笨或无能的象征,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通常会让自己失去友谊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2.千万不要揭人短
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为了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还可能会惹下麻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便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穷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错误,尤其揭短的对象是已贵为天子又极要面子的朱元璋,他的人头落地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无论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做人处世中尽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面这几条意见也许会对你有所助益:
第一,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第二,要善于扬善弃恶。在做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有人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尤其注意不要在对方下属或家属面前批评对方。
第四,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而在现实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许多情况下,在做人处世中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在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第一,忌涉及别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公开的秘密。尊重别人的隐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所以,当你与别人交谈时,切勿鲁莽地随意提及别人的隐私,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遵循了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便会乐意跟你交谈和交往。反之,假如你不顾别人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触及“雷区”,不仅会影响彼此之间谈话的效果,而且别人还会对你产生不良印象,进而损害人际关系。比如,别人的恋爱、婚姻正遭遇某种挫折,而且又不愿向旁人透露时,你若在交谈中一味地刨根问底,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第二,忌提及别人的伤感事。与别人谈话,要留意别人的情绪,话题不要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比如,当你的交谈对象正遇到某种打击,情绪沮丧低落时,你与之交谈,对方又不愿主动提及伤感的事,就最好躲避这类话题,以免使对方再度陷入“情感沼泽”,进而影响彼此间的继续交往和友谊。
第三,忌提及别人的尴尬事。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你若与之交谈,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一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比如,别人正遇上升学考试不及格抑或提拔升迁没能如愿或某项奋斗目标未获预期的成功等等,你若不顾别人的主观意愿而主动问及此事,那么,你的交谈对象就会因此而陷入尴尬,进而对你的谈话产生排斥心理。
与人说话如同走路,必须注意不能踩进“陷阱”。不然,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引起争端纠纷,自己的脸上也不会增光添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记住这一条:不揭人之短,给对方面子。必须学会设身处地想一下,别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学会换一种面孔做人,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
3.不要逼别人认错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种不会做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无疑要伤了别人的面子,对于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乐意认错的人如此之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别人争辩,因为争辩的目的常常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一定要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有一位英国商人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他们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结果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出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需答辩了。”
有一位社交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那些专门要别人怎么做的人会提出抗议说:“我不是有意向别人唠叨,而是对方实在是个蠢材,如果不清楚讲明要怎么怎么,对方就不能领悟。”
请注意,这正是你做人的弱点,而不是长处,应该马上改变你面孔的风格。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休息时间,他看到几个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顶上方,正好有一块大招牌,清清楚楚地写着“严禁吸烟”。如果史考勃指着那块牌子对他们说:“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这样显然只会招致工人对他的逆反和憎恶。
史考勃没有那么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吸烟的人这时立刻知道自己违犯了规定,于是,便一个个把烟头掐灭;同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而是使用了充满人情味的、使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这样的人,谁不乐于和他共事呢?
你逼迫别人认了错,可能会得到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其内心意愿的做法不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在他心中积下怨恨。如果这种事发生多了,你应该明白“怨恨”会转化成什么。
4.责怪是捅破别人“面子”的尖刺
逼别人认错是愚蠢的,责怪别人更是下策。因为错误已经犯下了,责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并拼命辩解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同时,责怪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更直接地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严重挫伤了他的面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项实验发现:在训练动物时,奖赏要比惩罚更能使动物熟练新的动作技巧并能记住它所学的,在以后的研究中,他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奖赏能让人少犯错误,而指责和惩罚只能招致怨恨和不和。
卡耐基从斯金纳那里学到了这个道理,他请教了辛辛那提监狱的监狱长,那位监狱长告诉他说:“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犯人,他们总是认为他们是正常的没有犯罪的人,就像你我一样,你跟他们谈话,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他们的手会不得不拿起枪去杀人,为什么他的手在保险柜的密码锁面前会那样的灵敏。他们的说法很合理,你会认为他的逻辑成立,可你却知道一点,他们犯了罪,他们是坏人。”
卡耐基听了这番话以后,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人在犯了错误以后会责备自己,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加以辩解,那辩解的言词能把自己说服。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辩解,辩解不成功时,就会带着怨气和怒火对待别人了。
“西奥多·罗斯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卡耐基说,“当1908年西奥多辞去总统职务时,他表示要支持塔夫脱竞选总统,可是后来他却指责塔夫脱是保守主义者,并表示要参加竞选。”
在竞选中,由于西奥多·罗斯福的参加,塔夫脱只赢得了两个州的选票。
塔夫脱在竞选中失败了,可他并没有接受西奥多·罗斯福的指责,反而为自己辩解。
“最后塔夫脱含着眼泪说:‘我看不出来,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够做的有什么区别。’”
“在别人有错误的时候”,卡耐基说,“责怪他没有什么用,只是徒然招致怨恨而已。我在30年前就懂得了责怪人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克服我自己的局限性就已经够麻烦的了,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上帝没有恰当地把天资分配均匀而烦恼,可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人犯了不管多大的错,100次中有99次他都不愿意责怪自己。所以面对别人的错误,你可以恼怒,也可以不愉快,但你应该想想,这对你的处理问题有什么帮助?你不妨平心静气地帮他分析,帮他解决,并给他以勇气和信心,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你完全可以帮助他。”
他还为此举了个例子:
约翰·史达尔是俄荷拉马州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任务是督促工人们注意安全事项。
可是史达尔却发现不少人违反规定,在施工时不戴安全帽,每次他遇到这类情况,他都会走近劝说一番,可是等他一转身,那些工人们又解下了安全帽。
这使史达尔非常恼火,他想找几个工人大骂他们一通,可是转念一想,责怪他们又有什么用?可能当面他们会勉强听从,可是事后他们还会恢复原样。
史达尔想了个办法。当他再发现工人违反规定不戴安全帽时,他就走过去问是不是安全帽戴着不合适,如果不合适,他会通知安全保卫部加以调换。
然后他用轻松的语调向工人们讲解了施工时戴安全帽的必要性,并且还建议工人不要摘下安全帽,那样可能会因一点点小的事故而造成头部的损伤。
史达尔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可是这次工人们都听从了,因为他们觉得史达尔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在真心诚意地替他们着想,所以他们都再也不违反安全规定了。
或许相对于“面子问题”来说,外国人更注重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当然,在中国,你即使有做事的心意,也要首先注意:不要随便去责怪别人,你内心的想法不要表现在脸上,学会以另一种让人能欣然接受的面孔示人。给别人留面子,也给事情的进展留下空间。
5.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是感情动物、血肉之躯,难免都会有头脑发热、情感冲动的时候。这种“激情犯错”只要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情理上来说是应该原谅的。犯这种错误的人,未必不是贤人,不是能人,你只要宽容了他们,不加追究,保全了他们的尊严和脸面,因此而来的激励和感恩之情会使他们更加效力,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春秋时,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手下战将众多,个个都肯为他卖命。楚庄王也极力笼络这批战将,经常宴请他们。
一天,楚庄王又大宴众将。君臣喝得极其痛快,天色渐晚,楚庄王命点上蜡烛继续喝酒,又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向众将劝酒。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把厅堂里的灯烛全部吹灭,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间,楚庄王听得劝酒的爱姬尖叫一声,楚庄王忙问何事。宠姬在黑暗中摸过来,附在楚庄王耳边哭诉:灯一灭,有位将军不逊,将手伸向妾身来抓摸,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缨,请大王查找无盔缨之人,重重治罪,为妾出气。
楚庄王闻听,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对众将这般宠爱,竟有人戏弄我的爱姬,真乃无礼之极!定要查出此人,杀一儆百!他刚要下令点灯查找,但又转念:这帮战将都是曾为我流过血、卖过命的,我若为了这点小事杀人,其他战将定会寒心,以后谁还会真心诚意地为我卖命呢?失去这批战将,我将凭什么称霸中原呢?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放过这等小事,收买人心要紧。主意已定,他低声劝宠姬道:“卿且去后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为你出气。”
等那宠姬离开厅堂,楚庄王便下令说:“今日玩得甚是尽兴,大家都把盔缨拔下来,喝个痛快。”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原委,不明白大王为何让大家拔下盔缨。但既然大王有令,就只好照办了。那位肇事的将军在酒醉之中闯下大祸,听到庄王宠姬尖叫,才吓醒了酒,心想这次必死无疑。等庄王命令大家拔盔缨时,他伸手一摸,盔缨早已没有了,才明白楚庄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缨,楚庄王才下令点上灯烛,继续畅饮。肇事的战将暗中望着楚庄王,下定了效死的决心。
自此以后,每逢战斗,都有一位冲锋陷阵,拼命地出击作战的战将,楚庄王细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宠姬拔掉盔缨的肇事者。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爱妾私通,早已为外人发觉。有人劝孟尝君杀了那个门客,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过了近一年,一天,孟尝君特意将那个与自己爱妾私通的门客召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封到大官,而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本来就做贼心虚,听孟尝君召唤他,以为这下大祸临头了,却想不到孟尝君给他这样一份美差,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深深地、怀着无限敬意地向孟尝君行了个大礼。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对他也就十分器重。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仁大德,不计臣过。我也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刑马杀羊,歃血为盟,相约齐卫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你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大王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国君你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戕,卫国国君赶忙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了。就这样,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消息传到齐国后,人人都夸孟尝君可谓善为人事,当初不杀门客,如今门客为国家建下了奇功。
汉文帝时,袁盎曾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又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
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就派人去买来200坛好酒,请500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士兵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于是成了500个醉鬼。
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大人,你赶快走吧,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
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
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他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
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脸面之道之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以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事、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对犯错误的人不应总是凶狠责罚,而应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6.戳人脸面惹大祸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言行会让人颜面尽失甚至后果更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而若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会转化为报复行动。这种以“小事”而惹大祸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战国时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就此怀恨在心,偷偷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往国外。他逃跑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一直跟随他,便问:“事到如今,你们为什么还跟着我?”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无论有任何事变,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要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结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忠诚的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齐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剩下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对他叱骂:“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也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在当时,在宫内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在这里,刖跪因为夷射羞辱了他而怀恨在心,因此设计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杀身之祸竟是因为得罪了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下贱的仆人”。而正是这个“下贱的仆人”认为他自己的“面子问题”是件大事,丢了面子就要强烈报复,因而使夷射身首异处。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地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食指伸到汤里捞肉。这就让灵公十分难堪,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给他作谥号,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
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玩笑,但不能不看到,“面子问题”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演”,并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以近乎残忍的喜剧式调侃拉上帷幕。
7.死敌也要留面子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人与朋友之差,有时候只是在于“面子”上是否过得去。虽然不一定成为朋友,但只要不使对方颜面尽失,产生不共戴天的仇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成为“死敌”的,而一旦因为是“敌人”就无所顾忌地撕脸扒皮,路就会因此彻底堵死,潜在的危险可能就会爆发了。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伟大的人,都善于保住失败者的面子,而不会得意忘形地陶醉于个人的胜利。
1922年,土耳其人在同希腊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下决心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土耳其最终获胜。当希腊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两位将领前往土耳其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但土耳其的总指挥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现出胜利者的骄傲。他握住他们的手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累了。”他以对待军人的口气接着说:“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的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这使两位败军之将都十分感动,并没有因吃了败仗投降而产生沉重的羞辱感。后来希腊和土耳其两国之间也并没有大的怨隙,更没有因打仗而绝交。凯墨尔将军一番得体的话让敌人保住了面子,也赢得了发展友谊的可能性。试想,倘若凯墨尔也像士兵那样羞辱那两位投降的将军,使他们心怀怨恨,那么,可想而知,不但友谊无从谈起,战事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
对于敌人,对于铤而走险的对手,同样要留下回旋的余地。俗云:兔子不急不咬人。把对方逼上绝路只会导致负隅顽抗。而“歼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977年8月,几名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从纽约拉瓜得机场至芝加哥奥赫本的一架班机。在与机组人员僵持不下之时,飞机兜了一个大圈,越过蒙特利尔、纽芬兰,最终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在这里,法国警察打瘪了飞机的轮胎。
飞机停了3天,劫机者同警方僵持不下,法国警方向劫机者发出最后通牒:“喂,伙计们!你们能够做你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美国警察已到了,如果你们放下武器同他们一块回美国去,你们将会被判处不超过2至4年的徒刑。也可能意味着你们也许在10个月左右释放。”
法国警察停顿片刻,目的是让劫机者将这些话听进去。接着又喊:“但是,如果我们不得不逮捕你们的话,按我们的法律,你们将被判死刑。那么你们愿意走哪条路呢?”劫机者被迫投降了。
本例中的劫机者一方面因为机组人员的抗拒和警方的追捕而无法达到预定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不清楚警方的态度而不敢轻易放下武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痛苦局面。法国警察在劝说中明确地向对方指出了两条道路:投降或者顽抗,投降的结果是10个月左右的徒刑,而顽抗的结果只能是死刑。面对这两条迥异的道路,早已心慌意乱的劫机者肯定识相地选择弃械投降。
对铤而走险者最忌的一招就是不留退路。俗话说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撒了油,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人乎?所以,说话办事中,凡遇有一头撞南墙的人,切记不可把话说绝,否则物极必反,会把一个本来可以有挽救余地的人或事逼向绝路。
所以说,敌人不一定非要消灭不可。关键时刻不但要能变换面孔,也要会变换面孔。给面子,留余地,这不仅是做人之道,也是取胜成事的上乘策略。
8.学会替领导挣面子
自己勇于承认错误,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但我们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有时光有这种优秀品质并不一定够用。所以还要学会替人担责,尤其是替团队、替领导挣面子的本领。
领导者是人不是神,决策就必然会有失误之时。即使一贯正确,群众中也可能出现对立面,同领导对着干,这样情况就显得大为不妙。这时候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当领导与群众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甚至不妨替他背背黑锅。这最终还是有益于群众利益的。而作为领导人,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你支持了他,也就自然视你为知己。实际上,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诚然,领导与部下身份不同,是有距离的,但身份不同的人,在心理上却不一定有隔阂。一旦你与上级的关系发展到知己这个层次,较之于同僚,你就获得了很大的优势。你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级的特别关怀与支持。甚至,你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至此,是否可以预言,你的晋升之日已经为期不远了呢?
某公司部门经理方某由于办事不力,受到公司总经理的指责,并扣发了他们部门所有职员的奖金,这样一来,大家很有怨气,认为方经理办事失当,造成的后果却由大家来承担,所以一时间怨气冲天,方经理处境非常困难。
这时秘书小罗站出来对大家说:“其实方经理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在为大家据理力争,要求总经理只处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奖金。”
听到这些,大家对方经理的气消了一半儿,小罗接着说,方经理从总经理那里回来时很难过,表示下月一定要想办法补回奖金,把大家的损失通过别的方法弥补回来。小罗又对大家讲,其实这次失误除方经理的责任外,我们大家也有责任。请大家体谅方经理的处境,齐心协力,把公司业务搞好。
小罗的调解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按说这并不是秘书职权之内的事,但小罗的做法却使方经理如释重负,心情豁然开朗。接着方经理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纠纷很快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小罗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方经理当然另眼相看。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种事情明明是上一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面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例如,在某机关中就出现这样一件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下厂检查。某市轻工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里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整。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而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背这个“黑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领导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为领导解了围于公于私会有相当大的好处。另外,与上司相处时,还应注意不要和他发生冲突,无论是事实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领导的权威和面子比自己的更重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1)领导理亏时,给他留个台阶下
常言道:得让人处且让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对领导更应这样。领导并不总是正确的,但领导又都希望自己正确。所以没有必要凡事都与领导争个孰是孰非,给领导个台阶下,维护领导的面子,对你以后跟领导办事会大有益处。
(2)领导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
如果错误不明显无关大局,其他人也没发现,不妨“装聋作哑”。如果领导的错误明显,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种能使领导意识到而不让其他人发现的方式纠正,让人感觉领导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不是下属指出的,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声咳嗽都可能解决问题。
(3)尊重领导的喜好和忌讳
喜好和忌讳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有些人就不尊重领导的这些方面。一位处长经常躲在厕所抽烟,原因是这位处长手下有四个女下属,她们一致反对处长在办公室抽烟,结果处长无处藏身,只好躲到厕所里过把烟瘾。他的心里当然不舒服,还不到一年,四个女下属就换走了三个。
(4)百保不如一争
会来事的下属并不是消极地给领导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候给领导争面子,给领导锦上添花,多增光彩,取得领导的赏识。
张作霖在一次给日本“友人”题词时由于笔误,把“张作霖手墨”的“墨”字写成了黑,有人说:“大帅,缺个土。”正当张作霖一脸窘相时,另一个人却大喝一声:“混蛋,你懂什么!这叫‘寸土不让’!大帅能轻而易举地将‘土’恭手送给别人吗?”一句话既保住了张作霖的面子,又恰到好处地在上司面前露了一手,结果,他后来成了张作霖离不了的得力助手。
面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把关于面子的学问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相信你不论在哪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中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你的路子也会因此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开阔。
9.愈是大事面子问题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说错话、办错事,那最多是伤了和气、得罪某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机会补救。但在大事——比如军事、外交等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中,一旦犯下关于交往礼节、面子尊严上的错误,那可就非同小可了。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大夫克访问齐国和鲁国,克与鲁国的大使相约访问齐国,走在齐国的边界上,又遇到卫国的使臣孙良夫,曹国的使臣公子首,也是准备上齐国去的,于是四国的使臣结队而行,来到齐国见齐顷公。齐顷公见了他们差点笑出声音来。办完了公事,请他们第二天去后花园参加宴会。
齐顷公回到宫里见了母亲萧太夫人,忍不住就笑了。太夫人问他有什么值得笑的事情。齐顷公说:“今天晋、鲁、卫、曹四国的大夫一块儿来访问,本来就够巧了,那晋国的大夫克瞎了一只眼睛,只能用另一只眼睛看东西;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另有一种神情,他永远用不着梳头,脑瓜顶又光又滑;卫国的大夫孙良夫,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曹国的大夫公子首,罗锅着腰。他们一个独眼龙,一个秃葫芦,一个瘸子,一个罗锅儿,不约而同地到了这儿,真有意思。”萧太夫人说:“真有这种凑巧的事吗?明天我可要看看。”
齐顷公连年侵略附近的小国,一心想做东方的霸主。以前就怕西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后来晋国在必城把楚国打败了,齐国还跟楚国订了盟约,他还怕谁?他这回成心跟这四国的使臣开个玩笑,看他们服不服,也算是试探试探他们对齐国的态度。
第二天,齐顷公特意挑了四个人招待这四个大夫,陪他们上后花园来。招待一只眼克的也是个一只眼,招待秃子季孙行父的也是个秃子,招待瘸子孙良夫的也是个瘸子,招待罗锅儿公子首的也是个罗锅儿。萧太夫人在楼台上瞧见一只眼、秃子、瘸子、罗锅儿,双双对对地走过来,不由得哈哈大笑。旁边的宫女们也都跟着笑起来。谷克他们起初瞧见那些执礼的人也都带点儿残疾,还以为是凑巧的事,倒没十分介意,一听见楼上的笑声,才知道是齐顷公成心戏弄使臣,非常生气。
他们从后花园出来以后,一打听在楼上笑他们的是国母萧太夫人,更冒火了。三个国家的大夫对克说:“我们好心好意地来访问,他竟成心耍弄我们,真是岂有此理。”克说:“我们受了这种欺负,要不想办法报复,也算不得大丈夫了!”于是,四国大夫就对天发誓,决心报仇。
公元前589年,克带着晋国的军队,鲁国季孙行父、卫国孙良夫、曹国公子首各自带领着兵车会合,向齐国进军。
四国的军队与齐顷公的军队在鞍地作战,晋国的克带着军队打得很顽强,齐顷公在华山被晋军团团围住。齐顷公换上了齐国将军逢丑父的衣服,逢丑父装扮成齐顷公,齐顷公才得以脱身。这一仗齐国大败,终于臣服了晋国,还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退还了他们。
自古以来,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外交事宜。对于主动来访的使节,不管是友好国家的,还是非友好国家的,都应以礼相待。齐顷公反其道而行之,戏弄侮辱外国使者,把人当猴耍,这种愚蠢的行为使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像齐顷公与萧太夫人这样作为一国之主而故意轻薄取笑外交使臣的事,可以说是愚蠢至极。这种事关两国关系的大事是开得玩笑的吗?结果只能是逞了威风,取了乐子,而亡了国家。
10.赞美是最大的尊重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美和肯定。对于被赞美者来说,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句夸赞,而是从内心感到得到了尊重,脸上光彩,心中也愉快。尤其是人们在付出必要的劳动和热情后,都期待着一种回报的满足感。即使没“功劳”,就是“苦劳”也是希望得到承认的。
卡耐基曾讲述过自己亲历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在纽约的一个邮局里排队等候发一封挂号信;那位柜台后面的办事员显然对工作感到不耐烦,称重、撕邮票、找零钱、写收据,一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地工作。我对自己说:“我可以让那位办事员喜欢我。而要讨他喜欢,我显然必须说些关于他的好话。”称赞眼前的这位职员似乎并不让我感到困难,我马上找出可以称赞的话题了。
在他称我的信的重量时,我真诚地对他说:“我真希望能有你这样的好头发。”
他抬起头,吃惊地但马上脸上溢出微笑:“哦,它早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啦!”他谦虚地回答。我告诉他,虽然它可能已没有原来的好,但仍然非常漂亮。他十分高兴,和我谈了一会儿,最后说道:“许多人都说我的头发好看。”
我敢保证这位先生出去吃午饭的时候,一定会满面春风,晚上回家的时候,一定会将此事告诉他的妻子,他会照着镜子对自己说:“这头发多么好看!”
有一次我在演讲的时候提起这件事,有人问我:“你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
我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
假使我们真是这么自私,这么功利,从来都是吝啬于给别人带去一点快乐,一旦没有从他人身上得到好处,就不再对他人表示一点赞赏或表达一点真诚的感谢。如此我们的灵魂比野生的酸苹果大不了多少,我们的心灵会变得何等贫乏!
是的,我确实想从那个营业员身上得到一点东西。但那东西是无价的,而且我已经在真诚赞美的同时得到了。我得到了助人的快乐,这种感觉在多年之后,还闪烁在我记忆的天空。
与人相处有个极为重要的法则,这一法则就是: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我们遵从这一法则,就不会惹来什么麻烦,还可以得到许多快乐和永恒的友谊。如果我们无视这项法则,就难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人性中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还有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就是这种渴望使得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也正是这种渴望,产生了丰富的人类文化。
有史以来,世界上许多哲学家曾就这个问题做过深刻的思考。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这一法则并不新颖,可以说和历史一样陈旧了。2500年前,所罗亚斯特在波斯用这个原则教导门徒;2000多年前,孔子也这么谆谆劝导他的门生;道教的始祖老子在函谷关也这么说过;公元前500年,佛陀已在神圣的恒河边用这一道理教诲众生;甚至印度教的经典也这么记载着。这甚至可以说是世上最重要的法则。
依据这一法则,我们有必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处世准则和方法。学会换一种面孔做人,给人尊重,给人赞美。死要面子是一种顽固不化、自私浅薄的表现,而照顾别人的面子、自尊和内心感受则显示出一种君子风度。我们期望人与人之间表层的“面子关系”上升为一种人格和精神上的尊重,大家都懂得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荣誉。每一个人都脸面富有光彩,内心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