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33097300000015

第15章 勇举义旗,另辟抗清阵地(2)

清顺治三年八月二十九日(1646),桂王在广东肇庆被广西巡抚瞿式耜和两广总督丁魁楚等拥立为监国。参与拥立的还有检讨方以智、户部郎中周鼎瀚、肇庆知府朱治恫等人。丁魁楚担任东阁大学士兼戎政尚书,瞿式耜为大学士兼吏部右侍郎,摄尚书事。由于清军攻陷赣州,桂王监国政权于九月十日迁往梧州。这样,抗清的势力便又有了一个新的中心。但是,就在桂王被拥立为监国的那一天,另一位藩王也被拥立为监国,这就是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锷。原来,隆武帝殉国后,隆武朝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和唐王朱聿锷、大学士何吾驺先后来到广州。这样一来,他们便与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先是立唐王为监国,接着于九月五日又拥唐王即帝位,改元绍武。苏观生被封为建明伯,掌兵部事,何吾驺等也被任命为不同的官职。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南明小朝廷。但是,在这个国家危亡的时候,这些明朝的大臣们却还是整天想着自己的利益,仍然不停地争斗。当时,丁魁楚等人不服,他们随即于九月十八日拥立监国桂王即帝位,改明年号为永历元年。他们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到广州去颁诏,陈述按宗室谱牒辈分和称监国的先后,都是桂王在先,而且大敌当前,应同心协力,结果因激怒了苏观生,导致彭耀被杀。苏观生等甚至发兵进攻肇庆。鹬蚌相争时,清军进逼广东,进而开进广州,苏观生自缢而死,唐王逃跑被俘,也投缳而亡。

正当这两个政权相互争斗之时,清军挥军直下。唐王政权灭亡后,清军就又少一个对手,于是就更加猖狂地进攻。而此时的桂王政权已经无力和强大的清军抗衡了。危机之下,桂王永历政权逃往桂林,又从桂林逃往岳州,后又转回肇庆。曾跟着唐王向南逃的辅明侯林察从广东逃回安平。他向郑成功报告了桂王被拥立的经过。郑成功非常兴奋地说:“吾有君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虽然他想反清复明,但是威望显然是不够的,并且当时的势力有很多,如果没有一个人来约束和统领,那么,这些势力之间难免会有厮杀,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而此时,有了桂王,郑成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领导这诸多势力了。

郑成功当即派陈思明、郑宏远为朝贺团首席官员,当天赶赴肇庆奉送朝贺之礼。永历帝大喜过望,敕封郑成功为威远侯,勉励他竭诚为明室努力作战。朝贺团返回后,禀明了圣旨。郑成功无比欣慰,立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传达永历帝的旨意,同时宣读了义军的治军宗旨和纪律。郑成功怀着喜悦的心情说:“上有永历皇上的圣旨,下有诸位将领的支持和众兄弟的拥护、追随,我郑某甘愿做一名马前卒,冲锋历险在先,哪怕前面是万丈悬崖,也决不后退半步!”郑成功态度决绝,但面容蔼然可亲。他娓娓道来:“惠城与金门隔海相望,是南澳的门户。因此,应先拿下惠城,威逼泉州、南安,为全面开拓闽南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诸位意下如何?”

众将皆无异议。郑成功当即下令,命甘辉为先锋,率大军向惠城进发。甘辉领命,第二天便抵达惠城。城上乱箭齐射,战鼓擂响,城门大开,冲出一队清兵,为首的将领怒骂:“来者什么人?胆子不小,竟敢来犯老子的领地!”

“鞑子,未闻爷的大名吧,告诉你会吓个半死!我便是威远侯、招讨大将军国姓爷郑成功的先锋官甘辉。你是何人?快报上名来,我的丈八蛇矛不杀无名小卒!”

“老子是惠城守将祈光秋部将王庭。”说完,王庭策马奔来。

甘辉将手一挥,怒吼:“快滚回去,叫祈光秋出来受死!”

王庭大怒,抡起大刀便砍,使出浑身力气与甘辉厮杀起来。甘辉猛地一抽身,闪过了大刀,回身一矛搠去,王庭欲躲,但为时已晚,风响矛到,王庭立即人仰马翻。在城头观战的清军看到此种场景,无不吓得缩回了头。说到此,甘辉只用一个回合便轻取王庭首级,兴奋得手抖着长矛哈哈大笑。清军没有将领敢出来应战。甘辉士气大振,对着清军呐喊:“甘某奉命前来收复惠城,愿献城投降者,可免一死!若不识时务,斩尽杀绝!”

祈光秋原来是郑芝龙手下的将领,投降后奉命戍守惠城。一听是郑成功来收城,他吓得浑身发抖。这时,郑成功率大军兵临城下,命甘辉火速攻城。祈光秋见势不妙,打开城门逃跑了。甘辉见守将已经逃跑,就没有再追。就这样,义军一兵未损便收复了惠城。随后,甘辉和郑成功立即挥师直逼泉州。张进领命驻守惠城。

当时,泉州守将是博洛手下的红人,名叫巴尔孜。此人擅长攻守,谋略与勇武兼而有之,尤其擅长射箭,臂力超群,说他能百步穿杨毫不夸张。他获悉惠城失陷的消息,断定郑成功必会来争夺泉州,故而提前做好了准备。郑成功、甘辉率军来到泉州城下,巴尔孜闭城坚守。随即,他从身边取一弓箭来,搭弓便射,“嗖”的一声将郑军中的一面旗帜射落下来,相距有百步之遥。郑成功没被这小伎俩吓住,反而更威猛地下令攻城。城墙坚固,易守难破。义军虽数度猛烈攻城,但仍无法破城。郑成功正在思谋攻城策略时,忽然参军萧拱振来报军情。

萧拱振说,博洛一面向泉州派兵增援,一面暗派一路精兵急行军攻打惠城。博洛知道惠城只有张进的五千守城人马,又是一座孤城,易攻难守。军情十万火急!郑成功当即下令调水师急援惠城。谁知,水师来到石狮海域,却刮起飓风,船只受阻,贻误了战机。清军将广兵足,几乎两倍于义军。张进顽强抵抗,敌军屡攻不破。清军调来土炮数门,火力密集,轰城不止。城墙被炸开多处,清军潮水般涌进城内。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使得惠城再次落入敌手。

张进战斗失利,痛不欲生。但是,郑成功为了鼓舞士气,便对张进说:“此城之失,非将军之错。要说错,是天不助我也,陡起飓风,援军途中受阻,一座孤城在强大的敌军攻击下,岂能不破?况且,你作战勇敢,运筹有方,在强敌面前毫不气馁、毫不畏战,敌人屡攻不下,也足见你英雄本色也!”

惠城失守,泉州也没有攻下,这让郑成功感到非常的担忧。

与此同时,郑成功为了朝贺的人的安全着想,便命令丘缙、林壮猷、金作裕三将守卫同安,自己率领大队舟师到东山(即铜山),等候永历帝的诏旨。江于灿等向永历帝拜贺后,又向他陈述了郑成功关于双方会同心协力恢复明朝的方略。永历帝派太监刘玉前往福建向郑成功宣诏。在郑军攻克同安之后,清军提督赵国祚得到消息,飞报总督转奏朝廷。清朝皇帝立即下旨,派遣佟鼐、李率泰、陈锦三人督师恢复各处地方。

得知清军的这些情报之后,郑成功感到形势十分危急。郑家军把守同安的将领丘缙等得到清军攻击同安的报告,马上与叶翼云、陈鼎商议防守的对策。叶翼云说:“今新君登基,我延平王(指郑成功)志存勤王,以一城托我等,自当竭力御守。”随后叶翼云安排丘、林二将督兵守大盈岭,以阻挡泉州来的清军;金作裕把守芋溪岭,以阻挡漳州来的清军;同安城由叶翼云本人带兵把守。他们还通知郑芝豹在五陵出奇兵,从中截杀清军,以分散清军的兵力,同时他们又派人飞报“延平王”郑成功,请求郑成功回援。

清军将领佟鼐率军来到同安,丘缙、林壮猷列阵而待,被领旗黄有信带领的骁骑冲破。郑军三位将领又督军齐进,但因势单力孤,终难以抵抗强大的攻势。丘缙身中五箭,林壮猷独力难支,无奈之下,便退进了城中。金作裕听说丘缙、林壮猷战败,自己再空守芋溪岭于战局无益,便收军回返,与叶翼云、陈鼎分门死守同安。不久清军对同安城再次发起攻击,城墙上的雉堞都削平了。城终于被攻破,丘缙、林壮猷、金作裕与清军开展了巷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力竭战死。城破时,叶翼云被俘,押解去见佟鼐。叶翼云从容自若,与陈鼎一起被杀。

同安失陷的时候,郑成功正在铜山整顿船只,训练士卒,忽然接到叶翼云等从同安发出的告急请援文书,便立即率大队舟师回救同安。然而,天公不作美,海上逆风,航船难于驾驶,郑成功带兵五天后才抵达金门。而这时探军来报告说同安城已被攻破,诸将战死,叶、陈不屈被杀,全城惨遭屠杀。郑成功不禁放声痛哭。他设坛遥祭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军官、百姓,三军无不为之动情感愤。郑军不能再北上,于是便移师于镇海、铜山一带。

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终于成为强大的郑氏集团的首领。郑成功经多年奋战,对外抗拒清庭势力,对内要和其家族成员竞争。经过多年努力,郑成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郑成功意志坚定,性格果敢决断,极其精明善虑,道德高尚。这些特点使他能公正地推行峻法严规,赏罚分明,对家族近亲、功臣高官或普通士卒,无一例外。对所定法规,他率先遵行,以身作则,因此获得部属的尊重和敬畏。郑成功能力超凡,性格坚毅,富有抗争精神,这使他在当时全国反清诸人物中脱颖而出。他是少数几个人中,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能聚集仍然存在于中国南部地区反清力量的人物。在他的指挥下,一支经严酷训练的强大部队成长了起来。

郑成功成功地使他的支持者承担具体而又明确的义务:在他“管辖”的地区,他实行规范化饷税制度,分正饷、助饷、乐输等名目。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他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如果他认为有必要,他也和永历朝廷或其他效忠明朝的力量在意见、利益一致时协同行动,但也是在他的意志下进行的。而且南明小朝廷不在他的领地时,他也就不会卷入其内部的宗派争端。郑氏政权的结构具有独一无二的军事性质,无人能享有特权或额外待遇,其职权仅在其责任范围内。从“官僚机构”角度看,郑氏政权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军事实体,其军队的组织更是如此。

郑成功的势力日渐壮大,但是经过这么多次的交战之后,郑成功依然感觉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根据地。随着抗清斗争的继续深入,郑成功更是感觉到找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阵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来,经过郑氏集团内部的商议之后,郑成功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回到海上来与清军抗衡。郑成功了解到满洲人实际上极少或根本没有海上作战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清军要想进攻,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到达沿海地区。无论是要发动对扼守山隘的敌方哨所的突袭,或是停下来休整,恢复长途跋涉消耗的体力,清军都是处于劣势地位。即使到达了沿海地区,也很难守住已占领的地区。如果在当地合适的地区建立和保持牢固的长期性军事基地,则在经济上是沉重的负担,而且军需供应也成问题。

再者,闽南地区被崇山阻隔,不易从外省进入。而当地粮食无法自给,更遑论供给外来的军队了,组织长期的军需供应相当困难。南中国海岸曲折,到处是岬角,港湾和小岛,是走私和海盗活动的理想位置。如清军占领了某地而又军需不继,这意味着迟早还要得而复失,留给敌人。即使追击逃窜的敌人,也意味着要在海上作战和交锋,而这些对于郑成功来说,却是一种优势。

后来,虽然清廷虽然多次派兵征讨,但是都是无功而返,并且损失惨重,耗费也是十分巨大。经过数次交锋之后,清廷感觉要想一时消灭郑氏的势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权衡之下,清廷选择了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策略,其实这也是一种缓兵之计。然而,清廷没有想到,这也给郑成功的军队提供了休整和扩张的机会。很快,郑成功在中国东南地区的势力达到顶峰。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南沿海地区就成为了郑成功的抗清阵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