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兵场上失去了两名爱姬的吴王,回到寝宫后仍然余怒未消,好几天都不高兴。他心里十分恼怒孙武行事过分认真,毫无通融商量的余地,而且无视君主的权威。但转念一想,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孙武可以辅助自己实现称霸的夙愿,便又下不了逐客的决心。
正当吴王阖闾为孙武的去留颇费思量、沉吟不决之时,伍子胥再一次前来劝谏吴王说:“臣听说战争是一种凶险的事情,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把练兵打仗这样严肃的事情视为儿戏。所以自古以来,凡是那些为将统军的主帅,都十分重视将帅的职权和威严,并把掌握生杀大权看成是驾驭军队,夺取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如果作将帅的人连军队都管理不好,士兵和军吏们都无视军纪和军规,这就叫‘兵道不明’、‘必败之师’,这样的统帅和军队,怎能保卫国家和战胜敌人?从各方面来看,孙武的行为都是完全正确的,错误在于陛下没有认真地对待此事。陛下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宫女们去手持武器,却不向她们事先申明利害,致使她们恃宠骄纵,酿成不杀一儆百不足以整顿军威的局面。所以与其说是孙武杀姬,还不如说是陛下自己杀了她们更合适。”
看到阖闾脸色有所松弛,并不反驳,伍子胥进一步沉着诚恳地进谏道:“如今陛下正求贤明之将为己所用,希望借此大兴王师,称霸天下,使众诸侯俯首归附。在这种情况下,不起用孙武为将,那还能有谁比他更合适呢,将来陛下依靠谁去替您统帅大军,北跨淮河,涉越泗水,纵横千里去和天下诸侯争战呢?若拜孙武为将,吴国的强大便指日可待,若不用孙武,则一切都不可能立即实现,更可怕的是,若他被楚越聘去,那吴国可就危险了!”
阖闾毕竟是位英明的君主,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所以一经伍子胥的点拨,立刻变得清醒和理智起来,怀着对孙武将才的器重和赏识,亲往孙武处挽留这位旷世将才。对于阖闾的到来,孙武也深为君主的宽容豁达的襟怀所折服,决心衔命报答知遇之恩。
孙武首先向阖闾表示歉意,并申述了当日杀姬的缘由。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也是治军的通则。用兵莫贵于威严,威行于众,严行于吏,只有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
阖闾早已醒悟,听了孙武这番话,最终下定决心,任命他为吴国的将军,担当起军国重任。
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外交都很有起色,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是王极为倚重孙、伍二人,视他们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谋划治国治军的大计,议论历代帝王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分析当代各诸侯国政事利弊得失。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吴宫论兵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孙武与吴王讨论的问题来看,孙武不但在军事理论上具有广博的学识,而且对于春秋末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孙武被拜为大将、元帅兼军师,集数要职于一身,从此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人生旅途上的新的跋涉。
孙武并没有像吴王想象的那样,天天忙于训练,而是轻松自在,整日行色匆匆,这儿走走,那儿转转,很少有人看到孙武在军营的身影,更不见其练兵布阵。
大约半个月后,吴王阖闾有些沉不住气了,不知道孙武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天,吴王阖闾召见孙武,问他何时兴师伐楚。
孙武听了吴王的询问,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领着吴王去他的宫殿的各个角落参观。吴王虽然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宫殿,但在自己的地方,怎么可以让孙武来当“导游”呢?这不是反客为主吗?对此,他感到十分奇怪,但还是耐住性子,沉默地跟着孙武浏览观光。只见自己的宫殿风光秀丽,装修豪华。宫殿太大了,许多地方吴王都没有来过。他发现,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有些地方已经败坏狼藉,空旷的殿堂上,尘土飞扬,遍地灰垢木屑,窗下与柱侧尤其厉害,像似薄薄地撤了一层锯末。孙子用铜棒敲击殿柱,空空然,木梆子一般;再敲击门窗,无不如此。一阵狂风袭来,大殿似乎摇摇欲坠,孙武没有看吴王阖闾的表情,似乎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栋、梁、檩、门、窗、柱等,都已被蛀虫蛀空,不久即将倾覆。像这样的殿堂,朝不保夕,怎么还能再用它来遮风雨、会群臣、宴贵宾呢?拆而重建,固然不失为良策,但新殿建成,蛀虫仍在,仍然会将其蛀空,造成坍塌。因此,清除和消灭蛀虫,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吴王若有所思。
这时,日已西斜,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孙武和吴王阖闾回到孙武下榻的馆舍,孙武才说出了自己的感触:目前,吴国政治机体老化、陈旧,就如刚才看到的那些殿堂的木屑一样,栋梁檩椽,无不遭蛀,随时都有倾覆坍塌的危险。这蛀虫不是别的,正是各级贪官污吏。贪官污吏,掌权当政,吃喝嫖赌,腐败的风气笼罩着整个吴国的都城,官与民已形成了一道深沟,矛盾越来越深。长此以往,政权必岌岌可危,哪里还有条件兴师伐楚呢?
吴王听了孙武的分析连连点头。这时,孙武继续道:“我这些天不但查看了大王的宫殿,而且也在民间进行了察访。得到的结论是:要想取得伐楚的成功,应该先理内政。吴国想要强盛,惩治腐败是首要的工作。”
孙武还举了一个例子。在阳澄湖畔有一姓戚的渔霸,被人们称为“戚天大”,因为他虽然只是一介渔夫,可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抢占百姓财产,简直是权比天大。这一带的百姓一直挣扎在戚天大的欺压下,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有一天,戚天大驱使着数以百计的工匠为其建馆舍,可是当房舍建成之后,却只字不提工钱的事情。其中有一位姓刘的工匠,由于家里实在困难,无奈之下,只得向其讨要工钱。谁料到,他不但没有得到一分钱,反而遭其一顿毒打,遍体鳞伤,血肉淋淋,惨不忍睹……为什么戚天大敢如此嚣张呢?是因为贪官污吏的庇护啊!
吴王阖闾没有料到孙武竟然说出这些话,都城内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不由得自感惭愧。同时,吴王阖闾也隐约感到吴国内部确实存在着许多隐患,现在远远不是兴兵伐楚的时候。要不然,就会形成内忧外患,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吴王请求孙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让他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法。孙武刚正不阿,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先引导阖闾回忆那座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殿堂,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吴国的官场之所以这样龌龊,正是“上梁不正”造成的。
吴王听了之后,虽然不是很明白,可也知道孙武的话目标最终指向自己。当时就脸色惨白,嘴唇直哆嗦,两腿发颤,怒火不由得涌上心头,指着孙武,想说什么,却不知怎么说。孙武并没有理会吴王的表情,面不改色、不紧不慢地说道:“大王难道忘记了舞鹤于市,杀生送死之葬吗?”
听到这里,吴王一下子明白了孙武的意思,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吴王阖闾有一个叫小玉的女儿,从小骄横蛮野,泼辣娇气,从来不愿意受任何委屈,简直是目中无人、为所欲为。一次,阖闾设宴款待外国使臣,厨师端上了一盘蒸鱼,宾主共食。
正当大家对厨师的手艺赞不绝口时,小玉风风火火地闯进了宴会厅,所有的人都被小玉的莽撞所吸引,都停止了交谈。阖闾为了解除这尴尬的场面,忙招呼女儿坐在自己的身边,并将盘子里剩下的半条鱼赐给她。小玉不但没有对父王的赏赐表示高兴,反而埋怨父王不该让她吃别人吃剩的食物,当时她就怒火冲天,生气地冲着父王喊道:“父王这是用剩鱼侮辱我,我有何面目苟活于世!”说完,不顾满堂的宾客,满面泪水地甩袖而去。大家以为她不过是一时赌气罢了,谁知道,小玉就在后花园里上吊自杀了。
噩耗传来,阖闾痛不欲生。他决定把女儿厚葬于西闾门外。于是,他命令最好的工匠,在西闾门外的一块风水宝地开山凿石,雕文石成棺椁,用金鼎、玉杯、银樽、珠宝及“磐郢”名剑陪葬。公主厚葬,葬礼隆重,当时成千上万的百姓都赶去看热闹。阖闾命令所有的人都在沿途的街道上舞白鹤,还命千百名童男童女前来送葬。在公主的墓道内暗设伏机,待送葬的男女百姓进入隧道以后,便发动机关,墓门紧闭,又用土填实,千百名男女青年全都死在墓穴里。阖闾说:“万人为我爱女殉葬,她大概不会寂寞。”
孙武一字一句地说出了吴王阖闾当年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责备什么。阖闾静静地听着,心情就像暮色的天气一样灰暗,沉默了半天,才用商量的口气问:“当日确实是寡人冲动。依将军之言,寡人将如何弥补过错?”
孙武看到吴王阖闾有些后悔之意,而且竟然当着他的面承认错误,就坦诚地为他拟定了两条“赎罪”的措施:一是颁诏全国,公开认罪;二是重金抚恤殉葬男女的父母,以表痛悔之诚。
虽然改过比认罪更难,特别是对于一个面子胜过生命的国君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吴王阖闾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觉得自己要得到民心,只有这样做。于是,就接受了孙武的建议。此后,他还主动提出要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然后再指定相应的措施,改革腐败的现状,改善百姓的生活。
那年,吴淞江水患严重,毁田园,淹庄稼,噬禽畜,百姓叫苦连天。这里的官员没有领导百姓疏河道,筑堤防,除水患,反而编出了河神发怒的故事,每年必须选一名三岁的标致男孩,送给河神当儿子。由于这个传说,多少百姓的儿子被送去给河神当儿子,每年都祈祷不要有水患,可水患却年年发生。
当吴王体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立即惩办了那位地方官,同时下令百姓疏河道,筑堤防,除水患,种植庄稼,免其赋税,使百姓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
此后的几年,吴王经常亲自走到百姓中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感受百姓的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他的这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孙武一开始就告诫吴王,兵是危险的,战争是可怕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轻易使用,即要慎战。在《兵法十三篇》中,他也一再强调,战争只有对国家有利时才能进行,对国家不利就应停止,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件事,优秀的将帅也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件事,此即所谓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国君和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和出阵求战。因为愤怒还能回到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兴,人战死了就不能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和将帅一定要对此十分慎重和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