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壮国魂:孙武
33099500000034

第34章 拉开战幕

楚昭王即位以后,楚国江河日下。内部奸人专权,忠良被害。外则兵祸连年,东困于吴。楚国的附属国相继叛离,各国诸侯也纷纷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国发兵嗣攻蔡国,为沈国雪耻。蔡国向晋国求救,但是晋国没有答应,蔡国的大臣建议蔡侯向吴国求救。蔡侯同意了,当即把自己的二儿子公子乾作为人质,去向吴国借兵。

蔡侯的二儿子公子乾见了阖闾后说:“唐蔡两国满怀怨愤,愿为先驱。救助蔡国可以显扬吴国的声望,打败楚国可以获得丰厚的财物。大王想要攻破郢都,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

吴王也打算借此机会大举伐楚,便去征询伍子胥、孙武的意见。吴王问道:“当年寡人主张伐楚,两位一致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经过这五六年的准备,现在出兵,两位认为怎样?”

伍子胥回答说:“楚将子常贪婪无道,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两国国君对他疾恶如仇,现在他们来向我们求救,君王正好联合他们大举攻楚。”

孙武说:“楚国之所以难以讨伐,就是因为属国太多,不容易直接攻入它的疆界。现在晋侯打了个招呼,十八国就聚集在一块儿,其中陈、许、顿、胡一直都听楚国的,这次也放弃了楚国而跟从晋国,可见人心怨楚,不只是唐、蔡两个国家,这正是楚国势单力孤的时候,现在正是进攻楚国的最佳时机。”

阖闾听孙武也这样说,伐楚的劲头更足了,于是接受了蔡国的人质,答应出兵。

阖闾十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噽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公子山专督粮饷,征集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两个国家,总计数百辆战车,3万多兵马,数万随军民夫,号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阖闾大都的阊门出发,兴师讨伐楚国。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吴国大军从胥江入太湖,进胥溪,经芜湖,过长江北上,再经巢湖到州来,入淮水向西,进抵淮讷,即今河南潢川西北地区。这样的行军路线,是有意给楚军造成吴军要救蔡国的假象。

这时,孙武突然下达命令,全军舍舟登岸,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要入衔枚,马摘铃,昼夜兼程,向楚国东北边境急速前进。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于是吴军舍舟登陆,孙武从吴军中挑选了勇士500人,善跑的士卒3000人,组成3500人的先锋队伍,沿淮水继续向西挺进。所有吴军战船,全部留在淮水转弯的空旷地方。

吴军急行军,先进蔡国,后入唐国,楚国令尹子常见吴兵声势浩大,赶紧撤除了对蔡都的包围,掉头就跑,回到郢都报告楚王。

蔡侯出城迎接吴王,流着眼泪诉说楚国君臣的罪恶。过了一会儿唐侯也到了,两人自愿作为左右军,跟随吴兵攻打楚国。

在唐、蔡两国的密切配合下,吴军迅速通过了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厄三个险峻的关隘,直插楚国腹地,抵达汉水东岸。

吴军顺利抵达汉水东岸,完成了千里奔袭的任务。对下一步如何破楚军、入郢都,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等进行了认真策划,即所谓的“庙算”。

最后,君臣达成统一意见,制订了详细的破楚方案。具体方案是,先诱使楚军主力东渡汉水,然后吴军进行战略退却,诱惑楚军到柏举地区,进行全歼敌军主力的行动。也就是说,柏举将是这次攻楚的最主要阵地,如果能够成功,下一步攻破楚国国都郢,擒获楚昭王就轻而易举了。

获悉吴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汉水以东,楚昭王大惊失色,马上召集大臣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选将御敌。

当时有的主张任命公子结为将,有的认为令尹子常合适,双方争论不休,没料到,这一绝密军情被吴国的间谍获知,吴军大营立即作出反应。

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这两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于是放出风声说:“如果让公子结为将,我们就等着取他的人头,让令尹子常率兵,我们只好退避三舍。”

楚国得知后,果然中计,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而不用有勇有谋的公子结。子常统辖沈尹戍、部将史皇、武城黑等战将,指挥20万大军,星夜赶赴前线。楚军刚刚在汉水南岸驻扎下来,哨探即来报告说,吴军已经在汉水以北驻扎。

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他特地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令尹子常原来断定,吴军是千里来袭,物资供应方面一定是十分困难,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是持久恋战,却没料到,吴军却按兵不动,跟自己隔河相峙。

子常一时摸不清吴军的作战意图,不知吴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命令部队暂时扎营,处处设防,严加戒备。

正在子常犹豫不决的时候,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前来献策说:“兵法上讲,进行千里远征,粮草一定缺乏,士兵一定吃不饱饭。现在吴国进行远征,本来应该速战速决,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啊!”

楚军统帅令尹子常说:“是啊!我也一直在迷惑呢!不知道吴军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难道孙武脑子有问题了吗?所以我才会按兵不动的。”

沈尹戍说:“孙武的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我们大楚国啊!将军你在这里暂时拖住吴军,让他们不敢冒险渡河。末将愿意率领本部兵马,绕到吴军的大后方,征调方城以外的民众,烧毁他们的战船,然后我率领人马扼守大隧、直辕、冥陌这三道关口。等吴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将军再迎头痛击,末将再从后面进行掩袭,让吴军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吴军进退两难,插翅难飞,我军一定会大获全胜。”

两个人商量好以后,左司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动。其实,孙武这是故意在显露自己的失误,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诱楚军中计,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军力对比上有利于己的变化,然后再趁机发起进攻。

孙武向来十分重视军事间谍活动。这次楚军的军事行动很快被孙武派出的间谍人员获知后,迅速回报给了孙武。孙武与阖闾、伍子胥等分析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楚军“迂回包抄、前后夹击”的图谋得逞,吴军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最后商定,设法诱使敌人骄傲自大,引诱楚国主力出战。

这时,孙武下达命令,让一些士兵假装逃跑,制造吴军军粮不给的假象,同时派一些间谍,到楚军中散布吴军军心涣散的谣言。

楚军方面,在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楚军将领武城黑就立即拜见了楚军统帅令尹子常,他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久经风雨。我军战车外面包着皮革,用胶固定,一遇到阴雨天,胶化筋脱容易损坏。相持不下,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武城黑刚走,令尹子常的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他对于常说:“楚国人喜欢您的少,喜欢司马的多,要是司马领兵烧毁了吴军的战船,堵塞了汉东的道路,那打败吴军的第一功,可又是他的了。”

说着,史皇看了一眼子常,感觉自己的话奏效了,就继续说:“令尹官高名重,却屡次失利,现在又把头功让给司马,将来怎么立于百官之上?说不定司马还会代替您执政呢!不如按照武城黑将军的计策,渡江作战决一胜负。”

令尹子常听了二位部将的话,觉得有道理,正好这时有楚军的探子来报告说,吴军士兵忍受不住饥饿,正在纷纷逃跑。子常听说了这种情况,非常高兴,于是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的约定,倚仗自己兵多势众,下令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大战的架势。

哪知一招不慎,全盘皆输。楚军的错误行动,正是孙武梦寐以求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准备厮杀。所以孙武等楚军渡河刚到一半,立足未稳的时候,就先声夺人,击鼓进兵。吴方前有大军堵截,后有包抄的军队,正是陷于死地而后生,所以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

楚军大队人马刚刚渡过了一半,所以被河水分成了两截,前方一乱,纷纷溃退,中间的楚军还正在全力渡河,不知道怎么回事,前方的人又回来了,所以在河水里挤成了一团,淹死踩死了无数。

楚国部将史皇一看军队在向后退,就大吼一声说:“谁再向后撤,就地处决。”说着,他一连斩杀了几个后退的士兵。

其他楚军看到这种情况,只好继续前进。河里的楚军看到后面的楚军越来越多,无法后退,只好拼死前进。这时吴军那边却好像松动了,他们放弃了营寨,纷纷后退。就这样,楚军纷纷渡过汉水,登上了岸,终于在小别山列成阵势。

这时楚将史皇出兵挑战,孙武命先锋夫概迎敌。夫概挑了300名勇士,手里都拿着硬木头做的大棒子,一见楚兵,就没头没脑一阵猛抡。

楚兵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措手不及,被吴兵一通乱打,史皇大败而回。子常说:“你口口声声叫我渡江,好不容易渡了过来,现在才交战就让人家打成这样,你还有脸来见我?”

史皇说:“作战不能斩杀敌将,进攻不能擒获敌王,算不上兵家大胜,现在吴王把营寨扎在大别山下,不如今夜出其不意,前去劫营,一定能立大功。”子常又同意了。于是挑选了一万精兵,悄悄从小路赶到大别山后。

却说孙武听说夫概旗开得胜,众将都来祝贺,就对他们说:“子常见识浅薄,贪功侥幸,如今史皇小有挫折,没受多大损失,今夜必来偷袭大营,诸位不能不防备。”

于是孙武命令吴军先锋夫概和专毅各自带领本部人马,埋伏在大别山的左右,听到号角一响,立刻出击。

唐侯和蔡侯分两路进行接应,伍子胥领兵5000人,抄出小别山,反劫子常的营寨,大将伯噽带兵接应。还有公子山保护吴王转移到汉阴山,以避免冲突,命令大寨虚设旌旗,只留几百名老弱残兵守卫。到了半夜,子常果然带兵悄悄从山后杀出,见大寨里寂静无声,一点儿防备也没有,就命令士兵呼喊着杀人营寨。到里边一看,原来是座空营,子常心说不好,赶忙又带着兵往外杀。忽然听到号角齐鸣,专毅、夫概两队人马突然冲出来左右夹攻,子常一边迎战一边往回跑,一万大军,折了多半。刚刚摆脱了专毅、夫概,子常又听见一阵炮响,左有唐侯,右有蔡侯,两下里截住,唐侯大叫:“还我宝马,免你一死!”蔡侯大叫:“还我裘佩,饶你一命!”

子常又羞又恼,又急又怕。正在这时,只见武城黑领兵来到,大杀一阵,救出了子常。又跑了有几里路,一伙守寨的士兵前来报告:“营寨已被伍子胥攻破,史将军大败而逃,不知去向。”子常吓得心惊胆战,领着败兵连夜跑到大别山西麓的柏举,即今湖北麻城以东地区,看看再也没有吴国的兵马,才敢住脚。过了老半天,史皇才领着残兵赶来,剩下的士兵渐渐聚集,于是又立了一座营寨。

子常说:“孙武用兵,果然灵活多变!不如弃寨撤军,请大王增派援兵后再战。”

史皇说:“令尹亲率大兵抵抗吴军,倘若弃寨而归,吴兵一旦渡过汉水,长驱直入郢都,您怎么逃避罪责?不如全力一战,就是死在阵上,也给后代留个好名声!”

子常正在犹豫不决,忽听有人报告:“大王又派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子常出寨迎接,原来是楚国大将蓬射。

蓬射说:“主公听说吴兵来势凶猛,担心您不能取胜,特派末将领兵一万,听候调遣。”接着问起两军交战的情况。

子常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脸都红了。蓬射说:“要是听了沈司马的话,何至于如此。依我看,现在只有挖掘深沟,修筑工事,就地固守,千万不能再主动和吴军交战了,等司马来了以后,再合兵出击。”

子常说:“我因为兵力不足又去劫寨,才被吴兵反咬了一口。要是兵力相当两军对阵,我就不信楚军打不过吴军!如今将军刚到,乘着这股锐气,应该和敌人决一死战!”

蓬射不愿意,于是和子常各自为营,名义上说是成掎角之势,实际上离着有好几公里。子常自恃爵高位尊,没把蓬射看在眼里,蓬射欺负子常作战无能,也不听他指挥,两边各干各的,不肯一起商议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