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国际经验及治理启示
33121200000007

第7章 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析上述两节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点。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间,世界国有企业发展鼎盛时期各种类型国家国有企业的产业介入情况;二是对近期国有企业产业分布进行选样分析。两种分析方法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这些代表案例和样本,我们可以从国别情况与产业特征初步分析出国有企业产业介入的一般规律。

2.3.1 国有企业产业介入的范围和程度与国家意识形态

国有企业产业介入的范围和程度与各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占的地位有着直接的正向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国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与政策主张。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个国家强弱的不同,可以分为5个层次。

虽然没有相关的统计相关性检验,但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在该时期意识形态的力量对于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范围和介入程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当然,按照现代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其实质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酝酿和形成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从这一点而言,我们还不能认为意识形态是国有企业在世界上广泛存在的最本质的因素。意识形态与国有企业产业介入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种表象关系,不是最直接的关系。国有企业产业介入还应存在经济基础层面的解释。

2.3.2 国有企业产业介入的时机和领域与宏观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以后,各国宏观经济基础条件是促使国有企业在各国都出现大范围发展的最基础的因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结束的这一段时期,各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战前的经济危机使各国面临宏观经济运行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形;

第二种情况:战时的备战需要与战后的国家安全的需要,国家必须掌控军需物资的生产能力;

第三种情况:战后重建,完善基础设施,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种情况:殖民地国家获得解放独立,从殖民者及外国投资者手中接管相关企业;

第五种情况:后发展国家及工业化相对滞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寻求工业化赶超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考验,但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国家的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与动员的民间资源却非常有限:战后无论是曾经一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私营企业的生产力已经都遭到极大的破坏;银行、证券市场等投资融资体系在当时还远未成熟与发达,不可能有效动员国民储蓄。与此同时,战后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要产业发展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这些产业在当时而言要么公共性很强,要么风险很大,一般民间资本并不愿意进入。因此,在这种经济发展与市场自我推动产生脱节的时候,国有企业或者公共企业成为了弥补这一环节缺失的重要手段。首先,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直接进行全社会的资金分配,因此,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银行国有化措施,掌握社会资金,集中投入至重要项目;其次,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完成政府的施政目标,可以更直接、有力、迅速地推动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整个国家产业政策、管制制度缺失的时候,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运营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相关政策制度。

因此,国有企业产业介入的时机和领域与各国当时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相对应的。

2.3.3 国有企业产业介入与介入产业特征的关系

除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在产业介入时没有选择性外,其他国家的国有企业产业介入时存在着以下规律:第一,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设施行业是国有企业重点分布的产业。在国有企业发展鼎盛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自然垄断性基础设施行业都部分或全部实行了国有化,包括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这些产业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这些产业都具有网络型产业的特征,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所能产生的潜在效率越高,因此,这类企业往往在一国或一地区仅存在一家或少数几家,进而具有垄断性质。对于这类企业国家必须实行特殊的管制政策以最大化维护消费者利益。二是公共性。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时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些部门的经济效益往往是通过其他部门的发展效益间接实现的。三是规模性。这些部门所需的投资都很大,回收慢。四是基础性。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从这些产业先行。第二,国有企业会有选择地介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钢铁、化工等对于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在许多国家也曾是介入的重点,这在前述分国别考察时可以看出,但在近期的统计分析中由于1980年代后私有化浪潮,目前我们已看不到这些行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第三,国有企业有针对性介入涉及国家经济及国防安全的产业。由于涉及国防安全的产业非常宽泛,除了专门的军火制造企业外,通常还分布在航空、电子信息、交通工具制造等行业。

小结

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公用事业、电信、石油、铁路、交通工具制造等自然垄断性、战略性及涉及国防工业的产业具有集中分布偏好,这些仅是依靠现有文献的描述总结得出,本书进一步利用BvD数据库提供的全球企业样本数据,设计了国有企业产业分布偏好度指标,对近年(2005年左右)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这种对国有企业产业分布分析方法虽然并不复杂,但在世界国有企业研究领域里,在分析方法和数据范围等方面都是首次。这也是对经历了19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浪潮以后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状况的最新分析。分析的结论与现象的判断基本一致,但对于钢铁、造船等产业与以往的经验有些差异,即并没有在BvD数据库中反映出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偏好。

从分国别的考察中还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比发达国家更加广泛,尤其是在战略性制造业的分布比发达国家更普遍,这与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比重更高是一致的。这在某种程度是否也说明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国有企业,对于这一问题将在本书国有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作进一步解释。

通过对全球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特征的考察,本书将国有企业所涉及的产业主要分为三类:自然垄断、国家安全与战略发展的产业是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的产业领域。产业分布特征仅仅是说明了分布的表象特征,那么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分布于这些产业还要进一步深入这些产业的内在特质。这也是本书提出国有企业产业特质的第二层含义:国有企业分布产业的特质。在本书接下的三章中将分别重点分析自然垄断、国家安全与战略发展三大产业内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发展变化及治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