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满腔热血洒空林:左宗棠
33141600000003

第3章 少年英才,聪颖好学

左宗棠出生时,他的祖父左人锦(号松野公)已经74岁,晚年抱孙,心中十分高兴,视左宗棠如掌上明珠。左宗棠3岁时,左人锦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对这个孙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左家有两间屋子,屋前有几棵高高的梧桐树,还有一口池塘,取名“梧塘书塾”。夏天来临时,梧桐树上长满了八角形的叶子,浓阴覆地,宗棠在屋内咿咿呀呀地念书,聆听屋前树上无休止的吱吱蝉鸣声。散了学,左宗棠就和哥哥们拿着竹竿打树上的蝉儿。他还爱蹲在池塘边看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阳光和白云倒映在池塘中,引起了他许多幻想。到了秋天,梧桐树上结满了桐籽,秋风过处,桐叶纷纷飘落,他就从桐叶上收取那些桐籽。屋后有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灌木和野花,他常爬上山去玩耍。松野公发现这个小孙子特别颖悟。

有一次,松野公带宗棠上山,采了一大把毛栗子。祖父叫宗棠带回家,分赠给兄姐。宗棠将栗子分成五份,送给三位姐姐和两位哥哥,却没有给自己留一份。

大姐寿清很奇怪,就问宗棠道:“小三子,你自己呢?”

“我在山上吃了。”左宗棠回答道。

爷爷松野公知道后非常欢喜,夸赞说:“这孩子从小就知道公平地分东西,又不自私,知道谦让,胸襟开阔,将来一定会把左家的门庭发扬光大的。”

左宗棠之父春航公,有一次教两个大儿子读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是:“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春航公问他们:“二桃的典故出在什么地方?”哥哥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宗棠便在旁应声说:“古诗《梁甫吟》有这一句,‘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原来两位哥哥在平时朗读诗文时,宗棠在一旁听着,就记住了。春航公看出这个儿子颖悟过人。母亲余氏也发觉这个小儿子与众不同,她曾和家人说:“将来老三有封侯的希望。”对一个乡下孩子,母亲居然会想到将来他封侯,恐怕是过奢的希望了。

左宗棠只随祖父读了一年书。嘉庆二十一年(1816),左宗棠4岁,他的父亲左观澜将全家迁往长沙左氏祠,开馆授徒,三个儿子均随同学习。再过一年,祖父去世了。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左宗棠从5岁开始,就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兼读朱熹《大注》(即《四书集注》)。8岁时,学作应举的八股文章。他的父亲每次命题,必先令他体会《大注》,一字不许放过。左宗棠遵照父教,刻苦攻读。读经之外,“间读史,辄慕古人大节”。这使他深受传统的封建儒教、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熏陶。

左宗棠在12岁时,开始留意书法。最早接触的一本字帖,是宗植从劳崇光(字辛楷,后来做过两广和云贵总督)处借来的北海《法华寺碑》。宗棠已懂些书法,爱不忍释。他对同时先辈南园(讳沣)的书法也很佩服。

虽然家境寒素,左宗棠那一段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还是很愉快的。但是不久家中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件。自祖父母相继去世后,道光三年(1823),他大哥宗蒶也因病去世,只活了25岁。大哥的死,对父母是重大的打击。春航公从此对二儿子宗植和他的管教就不那么严格了。余氏多年来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养育了6个孩子,含辛茹苦,身体本来孱弱,宗蒶的死,更使她伤心万分,不久就恹恹成病。医生诊看后,说她身子太虚,要用上好人参滋补。可家中哪里有钱买参,春航公各处借贷,好不容易买了不到一两的参,但是于事无补。

道光六年(1826),14岁的左宗棠开始应童子试县试,名列第一,成为一名秀才。次年应府试,同样是名列第一,但为了照顾另一名年老的考生,发榜时将他改为第二名。本应再接着参加学政主考的院试,但由于母亲病危告归,因此没能取得秀才的资格。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

春航公为筹办夫人的殡葬费和生前的医药费,欠了几百两银子的债。靠他那坐馆的微薄收入,如何还得起?每到年关逼近,更是窘迫万分,于是只好将家中什物拿去典当,宗棠为此也常常上当铺。长沙当铺的柜台是有名的高,宗棠年少身矮,在柜台前要伸着头、踮着脚才能和柜台里面的掌柜、伙计打个照面,他家里又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掌柜很瞧不起这个穷少年,没少给他白眼。

春航公辛苦了一生,还欠了一身债。他经受不了接连丧子、丧妻的痛苦,于道光十年在长沙病逝,他和夫人都只活了53岁。左宗棠兄弟将父母合葬在长沙城北史家坡,这时姐姐们都已出嫁,一个美满的10口之家,就只剩下兄弟二人,还有一位寡嫂,领养了一个孤侄。嫂子的生活最困难,兄弟俩一商量,就将祖遗的48石谷田全部送给嫂嫂。宗植、宗棠兄弟二人从此相依为命。他们不仅无田无产,而且还继承了一笔债,这笔债直到几年以后才还清。

兄弟二人性格虽然不相同,但是感情极好。宗植文字优长,处世谨慎小心;宗棠则才华横溢,性格豪迈,对一切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兄弟俩常因为见解不同而争论不已。后来,还是嫂嫂为他们调停,这才罢休。宗棠后来常常回忆起少年时这些趣事,以及这些趣事给这个贫寒之家带来的温馨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