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播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对与无理之人的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孔子落魄于野,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问他是什么字,弟子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非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亲自去了,对富人说:“是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不愧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见。但是不该讲、无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绝不死板,可谓达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所以他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学会为人处世之道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决定你能否从人群中挺立起来的第一关键;反之,凡不知为人处世之道者,一定会在许多重要时刻碰得头破血流,跌入失败之境。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一生不败,关键在于掌握了为人处世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两个探险家在林中狩猎时,一头凶猛的狮子突然跳到他们面前。“保持镇静”,第一个探险家悄悄地说,“你还记得我们看过的那本关于野生动物的书吗?那书上说,如果你盯着它的眼睛,那它就会转身跑开的。”“书上是那么写的,”他的同伴说,“你看过这本书,我也看过,可这头狮子看过吗?”学会应变,不可形而上学。
事事顺通很难,但只要你多花点心思,多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很多人在办事的时候,往往会依据经验确定办事的原则和方法,然而这并非总能奏效。第一次遭到对方拒绝的时候,往往也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时候。善于办事的人懂得处世之道,这等于增加了更多机会。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来的。
懂得处世之道,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一定都是聪明的。他们总能独具慧眼,找到一条新的途径,让自己取得成功。而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的人,他们头脑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其他方法去想问题,结果当然是失败。
我们在办事中,怎样灵活运用方法,另辟蹊径,达到办事成功的目的呢?
1.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世界是经常变化的,人也不能固守着自己的思维而不求突破。有些有优势的人常常以为倚仗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无往不利,他们忽略了当外面世界变化时,优势也不会永远保持下去。不突破这种固定的思维束缚,原有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2.变换思维
有一家生产圆珠笔的公司,生产出的圆珠笔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其原因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圆珠笔虽然油很实惠,但油还没有用完的时候,笔尖就会坏,投入市场后效果一直不好,怎样解决质量问题呢?工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笔尖进行了改良,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最后,厂里决定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改良方案,并许诺重金。
广告发出后,征集的方案还真不少,但最后公司采用的却是一个小女孩的建议。她的建议也非常简单:缩短笔杆长度,笔尖寿命将尽时,恰好用完油墨。
小女孩的聪明正在于大家都把眼光放在笔尖上,只有她逆向思考,把眼光放在笔杆上,取得了成功。
3.学会改变思路
任何规则都是人制定的,在必要时我们要善于改变,而不能一味坚守着过去的规矩。改变做事的规则,我们就掌握了办事的主动权。很多人总是在路走不下去的时候,才想着改变,而事实上,这时已经太晚了。我们要获得主动,就应该未雨绸缪,在最适合的时候做出改变,这样才能永远走在他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