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一连划了十几根火柴才将煤气炉点着,在放锅时,右手腕被火燎。当甩动被烧伤的手臂时,不小心又将铁锅碰掉在地上,锅砸在双脚面上,水洒了一地。当他用拖把擦地时,脚下一滑,跌在地板上,疼痛使他站不起身。后被家人送往医院,经外科检查诊断,除左手中指伤、右手腕II度烧伤外,双脚面软组织损伤淤血,并有尾骨骨折。
这样的教训还不深刻吗?的确,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它劳动。一方面减轻你父母的劳动,是爱父母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从中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对自己日后创造美好的生活受益无穷。
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第六节)以俭为荣,以奢为耻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历来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奖勤罚懒。所以人们都是以俭为荣,以奢为耻。
勤俭持家者终将发家致富,好吃懒做,挥霍无度的败家子一定落得可悲的下场。历史上隋炀帝就是在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中把隋朝的江山葬送掉了。又如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是当时的多产作家,一跃而为大富翁,但他挥霍无度,入不敷出,坐吃山空,以至晚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借鉴?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起来了,有些同学却不懂得艰苦奋斗,不懂得勤俭节约,生活上讲排场、摆阔气,追时髦,花钱如流水。有的同学生活上的花销远远超出家庭的经济条件。无理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令父母不堪重负。青少年中的奢侈现象表现在:1.有些同学为祝贺生日,或祝贺自己考试取得好成绩便到宾馆、舞厅去请同学吃饭、唱歌、跳舞,一次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也不在乎。
2.升学或转学都要宴请。
3.结交新朋友,甚至什么“结拜兄弟”、“结拜姐妹”都要庆祝,都要送礼。
4.追求时髦,贪慕虚荣,爱打扮,或买高级衫裤、高级球鞋之类(买一双球鞋几百元),同学之间互相攀比。
5.过多的远足旅行和进行郊游活动。
6.玩电子游戏机甚至赌博。
上述这些现象多发生在城市一些学生当中,虽不普遍,但必需让所有的青少年引以为戒。
(第七节)成由勤俭,败由奢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这是司马光在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一封教学俭约的著名家信中说的。在这封信中,司马光谈到自己出身穷苦,不喜欢豪华奢侈。当大官后。尽管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而他却认为节俭朴素才算美。尽管别人笑他顽固,但他却不认为这是他的缺点。他很赞赏孔子下面的话:“一个人因为俭约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讲学问的。”
司马光由此总结:可见,古人是以俭约为美德的。接着司马光对当时愈来愈奢侈的社会风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告诫儿子说:“风俗坏到这种程度,我们虽然禁不了它,难道还忍心去助长它吗?”司马光还引用了历史上一些名人对某些规律性现象的说明来告诫儿子。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朴是所有德行共有的品质,奢侈是一种最大的罪恶。”宋真宗时的宰相张知白的话:“由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走向节俭就难了。”同这些观点相呼应,司马光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他举了历史上七件事例加以说明:春秋时宋国上卿正考父生活节俭,家风不绝,后代出了孔子这样的伟人;鲁国大夫季孙行父,连续三朝执政,但妻妾没有穿过丝绸衣服等,家里的马没有用粮食喂过;卫国的公叔文子,晋朝的何曾、石崇,宋朝的寇准等人,生活十分豪华奢侈,子孙照样这么干,结果或者很快破落、贫穷下去或被杀,或者逃亡。司马光举以上例子,是为了向儿子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希望他和他的子孙都能引以为训,继承俭朴家风。
以俭立名,以奢自败,历来如此。这是因为节俭的人私欲少,能够奉公守法,正直行事,处事谨慎,多贡献,少索取,为国为民多做好事,因而能确立好名声,垂名青史;奢侈的人满脑子私欲,为官就会以权谋私,贪脏枉法,以致身败名裂,为民就会不惜一切手段攫取钱财,又滥用钱财,以致丧身败家。
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正反两方面的无数经验教训都提醒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
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外出和到家时,要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第八节)父母恩,深似海
最爱孩子的是父母,孩子也最爱父母,这种美好的感情与生俱来。父母为养育儿女,饱受无数的折磨,有的贫穷人家,做父母的简值就是用血泪去培养儿女。儿女一天天长大,但他们却一天天衰老了,然而他们对儿女的希望永远也不会泯灭,他们每一天都要跟孩子说心里话,或教诲,或嘱咐,或期望,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而他们又每天都想听听孩子的心声,那怕是不愉快的话语,他们都想听听呵。从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情上说,儿女和父母应不断谈心,加强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儿女有说不完的话语,当你们渐渐长大了,就应该经常主动向父母反映自己的一切,这是尊重父母的最起码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最早对儿女言传身教。
也们的人生阅历,学习和工作经验,知识水平是较高的,当然有一天你会超过他们,但当你们还只是中小学生时,你虚心向他学习,恭敬请教,他们不但会倾尽全力帮助你,还会惑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即使父母文化水平低,而他们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一定能在人生经验上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无论如何,孩子是应该尊重父母意见的。当然为人父母也有不足,那也只能以尊重父母为前提创造家庭的民主氛围。
一个具有民主气氛的家庭是最幸福的。所以,一家子人互相尊重,互相鼓励或批评都能对少年一代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孩子们应该把自己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或自己有什么见解都带到家中和父母一起分析研究,以商量的口吻和父母或长辈交流思想和学习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
做儿女的,要自觉摒除万事都依赖家长的行为,但你做任何一件事,行动之前都要把自己的想法甚至计划告诉父母,他们或赞同或反对,总会有个正确的见解。即使某方面不对,你也不能动辄发脾气,撒娇撒野的孩子会使父母伤心的,遇上矛盾,你怎么不与他们好好沟通以后再行动呢?主动跟父母沟通,会增加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做儿女的千万不要做“小皇帝”,不需要溺爱,更不要凌驾在父母之上,稍不满足就暴跳如雷,视父母为牛马,此等儿女最是无礼和愚蠢。
随着青春的来临,许多生活上的困难,许多难以启齿的生理问题,你最好还是大胆地跟父母说出来,他会耐心地教导你应该怎样去做,大胆些吧,父母会无微不至地关爱你的,因为他们曾经有过你的今天。
不要借口学习忙呀,找时间好好跟父母聊聊,并深情地说声:爸爸妈妈,感谢您。
的确,父母恩深似海,懂得这点,你在家就会做个好孩子,在学校会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就会做个好公民。
体贴帮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第九节)孝敬长辈,体贴父母
“体贴帮助父母,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品德养成中的反映。由于社会的复杂,学校、家庭的育人的不平衡性,有些青少年并未一开始就懂得这些,甚至形成不良习惯,突出了他们对父辈天生的依赖性,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体贴、尊敬、关心和照顾。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很普遍的,主要表现为:1.“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分依赖父母、长辈,表现出极其懒惰。
2.骄横任性,父母、长辈稍有不从就大发脾气,与他们对抗,认为他们对自己的“服务”理所应当。
3.对父母、长辈的艰辛劳作和病痛表现出冷漠,毫不关心。不做家务,厌恶劳动。
4.做“小皇帝”,不把父母、长辈,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放在眼内,认为他们老了无用了,呼喝他们,盛气凌人。
5.认为父母、长辈对其教育是唠叨哆嗦,对父母长辈的批评或嘱咐总是不在乎地回答:“行了”,“不用管了”,“算了”。听父辈们谈话,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甚至悻然离开。
6.对兄弟姐妹有困难不关心不帮助,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命令他们为自己做事情,让他们代替自己做家务。
对照一下,如果你沾染着上述的不良习惯,你就应迅速改正,否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
体贴帮助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体贴帮助父母还在于不但要为父母分担忧愁,还要为父母减轻劳作等压力。父母养育儿女千辛万苦,儿女一天天长大,有能力了就应该体贴和帮助他们,这是理所当然的。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令人感动,她不忍年老的父亲征战疆场。便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故事在我国人民中有口皆碑。的确,为人儿女要时时处处替父母着想,特别是无论能力大小都应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帮助父母,要自己动手。
还应该自觉帮助爷爷奶奶干活,甚至抽空到姥姥家中替他们老人家做家务,增进感情,填平代沟。即使有些工作不易做也要学着做好。吃饭、穿衣、洗脸、洗脚,必须从小开始自己动手,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将是一个“废人”。长大一点还应帮助父母把家务大小做得整整有条,令人夸奖。你应当自觉替爸妈煮饭、洗衣、拖地板、抹桌椅,到了中学阶段还应该利用假日为家里买米、买煤、交电费、水费,甚至学会修理破烂的家俱,真正成为爸妈的好帮手。
农村的青少年放学或放假在家还应帮父母干农活,不应该怕脏怕苦怕累。在帮助父母收割、浇地等劳动过程中,你会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你还会更深一层体会到“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从而更珍惜。参加家中劳动可锻炼意志毅力,又能加深对他们的感情,更热爱他们。
有个6岁的小女孩,他家住六楼。爸爸不在人世,母女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小女孩自小就知道疼爱妈妈,能干的事都要做好,还争着帮妈妈做事情。有一天,妈妈终于病倒在床上,小小的女儿咬着牙关做一切家务。饭煮糊了,又哭着做一次,做好了便把饭菜端到妈妈床前。家中没米了,就自己尝试着用一小斗车到附近粮店买一点儿,自已一步一步拖上楼回家做饭给妈妈吃,一次两次,卖米的阿姨怀疑这小女孩为什么这么小就帮助父母干活,就主动为他把米袋子杠上楼去,当得知小女孩这么懂事这么体贴母亲时,人人都感动得落下了滚热的泪水。这才是妈妈的好女儿呵。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少年时代十分体贴母亲。他6岁开始做家务劳动,放牛、割草、锄草,很勤快、扎实,特别是在13岁至15岁停学的日子里,他整天在地里和长工一起劳动。这样自幼养成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的习惯,他不但体贴自己的母亲,对邻里长辈同样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常常不顾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一年秋收季,节一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都忙着抢收晒在坪上的谷子,他却跑到一个老大娘那里帮着抢收,然后才回到家里帮忙,致使自己家快要晒干的稻谷又被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一些。还有,一个冬天,他去学校读书、路上遇到一个穷苦青年,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打颤。他和这个青年谈不了几句话后,就脱下自己一件夹衣送给他。
毛泽东13岁开始,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要帮父亲记帐。通过劳动和读书的实践,使他的思想开始由同情劳苦大众受压迫、受剥削、抱不平的朴素感情,向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