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团结友爱,礼尚往来
团结友爱,是与同学相处时应具有的优良品德。
有一支歌这样唱:“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说明了团结重要意义。古时候,有一个做父亲的养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平时从不团结。父亲到临终的时候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让三个孩子折筷子,首先让他们折一根,轻而易举地折断了,再折两根,就不那么容易断了,再折一把就终于折不断了,三个孩子顿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以后再也不闹分裂了,团结起来振兴了家业。这对我们青少年是有启发的。
团结是搞好学习和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做到这一点,一个班、一个中队就难以有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就不会形成好的班风,也不利于每个同学的成长。团结是重要的,它必须以同学们的相互友爱为基础,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玩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不打架,不骂人,善良和睦,礼尚往来,这才有利于团结友爱气氛的形成,达到团结友爱的目的。
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有礼),讲话注意场合(说话文明),要讲普通话。
(第二节)注重语言和行为礼貌
青少年在养成文明礼貌习惯过程中,语言文明礼貌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传递出人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语言上的文明礼貌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能使本是陌生人的距离缩短拉近,使人迅速沟通,亲切接近。相反,如果语言不文明礼貌,会使亲人朋友疏远,造成许多误会和不理解,产生许多不愉快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就说明了语言礼貌的重要性。恭敬有礼的话语温暖人心,能提高语言的交际效能,美化人的生活;恶语伤人,言词粗野,就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冷淡,甚至败坏社会风气。
对人说话文明有礼,对中小学生而言,应该具体理解十个起码要求:①早上遇到家人、老师、同学、邻居时,切勿忘了说声“早上好”;②要别人帮忙时说“请”;③得到他人帮忙后说声“辛苦了”或“谢谢”;④不小心影响了别人休息或工作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⑤别人不小心影响了你,并且向你道歉时,应宽容地说“没关系。不用介意”;⑥与亲友、长辈相见时,要主动热情地说“您好”;⑦与亲友同学分手时说声“再见”;⑧晚上睡觉时要对家人说声“晚安”;⑨别人工作或学习时,有特别事情一定要找他的话,应该说“对不起,先打扰一下”;⑩客人到访,应热情地说“请进来、请坐、请喝茶”;当客人离开时应送客人出门口,并说声“再见”,“有空请再来。”这是养成语言文明礼貌的起码做法。
对中学生来说,以上的要求要严格做到,并能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年龄较大了,社会交际范围更广。需要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人际交流,需要处理更多的事情,与人交际过程中,更应注意使用好礼貌用语,应懂得注意谈话的分寸和讲话的场合,不要破坏环境气氛。谈话时力求做到态度热情诚恳,表情大方,和蔼可亲。无论与什么人交谈或请人帮助都应做到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要羞羞答答,躲躲闪闪;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决不能言不由衷,拐弯抹角,故弄玄虚,说假话,说空话。无论坐着还是站着与人交谈要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目光要轻松自如地注视对方眼睛,耐心听人谈论,不要到处张望,左顾右盼,给人心不在焉的感觉,那是很坏的习惯。要尊重对方,多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要盛气凌人,强词夺理,说话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切忌“口水比茶多”,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唱独脚戏,不给别人插嘴说话的机会是极不礼貌的,会使人产生厌烦;对别人好的见解要报以微笑或点头赞同,不是的地方要保留意见,不要立即反驳,让人家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见解,留心人家的谈话内容,必要时做好笔记;切忌说脏话粗话,与人交谈要注意避讳,一般不宜问妇女的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尽量避开对方不愿提及的话题。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向不美的语言宣战,就应该做到“六讲六不讲”:讲文明话,不讲低级下流的脏话;讲优雅话,不讲野蛮庸俗的粗话;讲兼虚话,不讲恫吓放肆的野话;讲客气话,不讲恶语伤人的刺话;讲普通话,不讲影响文明的土话;讲和蔼话,不讲强词夺理的气话;讲热情话,不讲态度蛮横的冷话。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说礼貌用语外,还要注意礼貌行为。的确,礼貌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失礼或无礼又往往把自己推向尴尬或麻烦的境地。
例如,拥抱和亲吻是外国场合中流行的,是表示欢迎、祝贺、感谢等隆重礼节。但各个国家的拥抱、亲吻礼又各有“法度”,造仿者应该入境问俗。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一次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席间出于一个美国人的礼貌,他热切地赞美了王后的美貌,并拥抱、亲吻了这位王后,结果使这位国王强按怒火闷闷不乐,肯尼迪“意外失礼”的原因在于他没有考虑对方国家的传统禁忌。结果,惹起主人勃然大怒,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可见失礼决非小事。
青少年往往容易做出失礼的事情,造成自己的行动寸步难行。在山东的一个县城,有一青年向老汉问路:“喂,到李庄还有多远?”老汉答道:“还有800丈左右吧。”那小伙对老汉的回答十分奇怪,问:“你们这儿怎不论里而论丈呢?”
老人答:“这里没有‘礼’,你刚才不是也没有礼吗?”年轻人恍然大悟,连声道歉。
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尊重他人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
(第三节)谦恭礼让,和睦相处
谦恭礼让,历来被誉为君子风范,这种人往往具有美好的品德。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为人非常谦虚,总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时时处处向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我们青少年要修身立德,很重要的是要谦虚谨慎,切勿“夜郎自大”,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孤芳自赏是没有好结果的。
除了虚心好学,做人还应谦恭礼让。孔融四岁能让梨,这个故事在我国千秋万代永远留传,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崇尚这种美德。
我国古代社会是十分讲究礼仪的,历史上一直倡导人与人之间应以礼相待,请看下面这个故事:古时候的周文王,就有以礼治国的美名。其它诸候国之间有了纠纷都愿请周文王调解。当时虞芮两国为了一块土地的归属发生争吵,很久不能解决,两国诸候就去找周文王裁决。一路上,他们看见周文王那里连耕田的人都互相谦让,谁也不越过对方的地界。
路上行人也彬彬有礼,令两国诸候很惭愧,也不好意思再去见周文王了。两人一同往回走,路上就互相谦让,不再争地,还结成了友好邻邦。这是耐人寻味的故事,难道在今天文明社会里,我们还不能做到谦恭礼让?
谦恭礼让的范围很广,只要你首先从对方考虑,关心对方,就会时时处处做到礼让,就拿中小学生来说,你可以在吃饭时训练自己的礼让,吃饭的礼仪应该规范化:一是主动帮助摆放碗筷;二是端菜端饭;三是让客人和长辈先入座;四是先叫大家吃饭,大家动筷时自己才动筷;五是吃饭时咀嚼声不要太响;六是不要把喜欢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七是吃饭时如果打喷嚏要转过头,用手绢(手纸)捂住嘴;八是吃完饭后要招呼大家慢吃。这样规范自己吃饭的礼仪,严格训练,就能帮助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而广之。
在其它方面,你也能做到谦恭礼让。
文明社会永远需要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
礼让与谦逊一样,有着人格的力量。我们做错了事,扰乱了别人,作出道歉,请求原谅,那是真心诚意的。同样,对影响了自己,扰乱了自己的人以礼让,不斤斤计较,那更显出人格的高贵。但在青少年中有些人就缺乏礼让。有这样一件小事使人想起心里不好受,在学校的单车保管棚,放了许多单车,放学时,小明不小心碰翻了自己的单车,接着也碰翻了小刚的单车,小明红着脸忙不迭作了道歉,可是小刚不服气,对小明又是白眼又是骂,还冲了上来拉着小明的衣领,欲动手打人。小刚太没风度,太不礼让了,一致受到师生们的谴责。
一个人能否谦恭礼让,反映了他的精神面貌,假如我们人人都能谦恭礼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将有多好啊。
让我们人人谦恭礼让,和睦相处。
(第四节)尊老爱幼,树新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律义务。
为什么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高尚风气呢?我们的老前辈为社会的发展,为儿女的幸福,劳累了大半生,贡献了大半生;同时,老年人经验丰富,阅历广博,是社会的财富,在家中“有一老如有一宝”,而现在已两鬓染霜,年老体衰,甚至疾病缠身,难道我们青少年还不值得去尊敬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年幼体弱,自理能力差,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材,需要全社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怀和照顾。
尊敬老人的基本要求:首先,在家里对老人家不仅要从物质生活上给予赡养和照顾,还要在精神上给老人体贴和安慰,不许嫌弃老人、虐待老人,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虽然在经济上还未有这种能力。但起码具有这方面的责任感;再次,青少年要为老人做好事,做实事。例如,帮助老人家洗衣服,擦鞋换袜,端水盆倒痰盂;吃饭时为老人家盛饭挟菜,把最好的留给他们吃;行路时,为老人家提东西,扶老人家过马路;睡觉时,为老人家铺床垫,暖坑头,给老人家盖被子,赶蚊蝇;老人家病了,立即为他请医送药,细心照料,问寒问暖。尊敬老人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还有,在公共场所,要尽量为老人家提供方便,力尽所能,尽一片孝心。然而,有的青少年就不是这样,娇生惯养,俨然一个小皇帝,对父母、对爷爷奶奶呼喝如牛,稍不顺心,就拿老人家出气,甚至惩罚老人家,不给他饭吃水喝,缺德无良。处处嫌弃老人家,不是认为他老态龙钟,笨手笨脚,就是认为他唠叨多事,总看老人家不顺眼。有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竟然命令爷爷奶奶下跪,骑在背上赶牛般吆喝,用以泄忿,这简值是天理难容之事。
这个孩子在社会上也是极端冷漠无情,甚至欺侮老人。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容忍的吗?
爱幼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我们年长的要爱护年少的,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刻苦读书,奋斗成才。在家中帮助指导弟妹复习功课和做好作业,带动他们一起做家务,一起洗衣服,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再次,出门上学要带小同学,要教育小孩子不到水边、山崖旁这些不安全的地方游戏玩耍,要帮助他们过马路,参加公共活动,要自觉维护秩序,确保小同学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不欺侮小同学,做他们好榜样,决不能恃强凌弱,打骂和欺骗小孩,见到小孩被欺侮,要见义勇为,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坚决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有个令人发指的事件,做哥哥的残杀了自己的亲妹妹。
说起来荒唐可气,那做哥哥的读书是聪明,但是家境贫寒,如果兄妹俩一齐上学,他就没钱上重点学校读书,他想了一个歹毒的办法,把妹妹引到后山上,挖了一个坑,骗妹妹玩游戏,把她推进坑里,再用铲子一把一把将泥土往里填,要把妹妹活埋。当妹妹挣扎着呼喊:“哥哥不要这样玩了”时,他竟然用铲子残酷地砸死了亲妹妹并埋掉,这是什么罪孽呵,简直就是毁灭人性。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老爱幼,只知甜不知苦,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自私冷漠,最终是没有出息,甚至没有好下场。
(第五节)为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奉献爱心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对于他们,我们有能力的所有“健全者”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片爱心,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真诚地帮助处于逆境中的残疾人。我们少年儿童现在也还被人关心和提携帮助,也还是社会的“弱者”,但是我们会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强健,而断了腿的残疾人却永远也难站得起来,瞎了的人就很难复明,伤残人的不幸是“永远”的,“弱者”的阴影是很难摆得脱的。这样,身壮力健的年轻人对残疾人更应具有同情心,即使你没有金钱和财物的大力援助,但你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多做一点好事。
你可以为盲人引路,可以为轮椅上的瘫痪者助一把力,可以为不能下楼活动的残疾人前往自来水公司交水费,到供电所交电费,可以为他们读报写信,可以为他们定期做好事,还可以通过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开展关心残疾人的活动,持之以恒,关爱到永远,也可以单独行动,或把零钱积蓄起来捐给他们,或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残疾人度过难关。关心、帮助残疾人,不在能力大小,重在参与,重在真诚献出一片爱心,以美好的情操灸暖他人的心灵,去吧,多关爱残疾人,他们会感激你的,会因你高尚的行为而鼓足生活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
今天,许多地方开展“健残儿童一帮一”大家争当“小天使”的活动。让一个健全的中学生、小学生与残疾儿童交朋友的“一帮一”,从小养成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好习惯,既鼓舞别人也激励自己,那是十分有意义的。社会上有许多残疾儿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学习、生活、娱乐上有着许多健全儿童感受不到的困难。因此,健全的孩子与残疾的儿童结交朋友,互相激励,双双自强不息。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分温暖,我们的明天就更美好。
让我们为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奉献爱心。
尊重全体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
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第六节)尊师重教好风尚
在学校,尊重全体教职工,是中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教者父母心,老师对学生只有奉献而没索取,他(她)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全都交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爱都默默地献给了学生,自己只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然我们最需要的是这种精神,一种高尚的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精神。
敬礼,亲爱的老师。
向老师敬礼,是学生一种简单而又形象的“自律”行动,是尊师重教的真情流露。
老师,为我们辛劳,老师为我们奉献一切,我们向他致意,向他敬礼,深情地表达学生们的一份挚爱。
向老师敬礼,要至纯至真,要表里一致。在学校生活,学生要常常向老师集体敬礼。早上,当老师走进教室上课时,班长就会发出“起立”的口令,接着又发出“敬礼”的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