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学生素质培养读本
33171700000009

第9章 明确人生观念,矢志奋斗成才(3)

就拿高考来说吧,无非是通过考试手段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可实际情况哪有这么简单!只要看看考场内心情紧张的学生,考场外眉头不展的家长和老师,就会明白高考决非一般的考试,而是关系到终身前途的大事,真有点像以前“一举及第,荣耀终身”的八股学士。所以在我国,高考已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工程,它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之多、社会阶层之广恐怕是他国所不能及的。对于每个考生,这不只是个学识、智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每个考生从家长、老师、社会那里接过的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随着高考的迫近,那种如临大敌的紧张和压力足以使人崩溃。谁能在这场学识、智力,心理战中过关斩将,走向胜利,就意味着踏上了人生成功的阶梯。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超负荷的高考压力,的确使处于成人节骨眼时的青年人增长了才干、锻炼了心智,为今后的人生进行一了一次厚实的铺垫。

一个人成长中的压力不只是来自学习,更多的还是来自人生的各种追求中的失败,还有贫困、疾病、恶劣的生活环境。有人在经历后一蹶不振的一次次失败、本来是天才也变成了狗熊,有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发愤图强,只要生命不息就奋斗不止。人生是没有平坦笔直的大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苦,不怕失败,一步一步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十二节)名人的启示——自古雄才多磨难

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遇上的许多压力都是来自贫困、疾病和外界的恶劣条件。任何一个伟人和英才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心和不死的精神,困难和压力可以摧毁他的一切却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一个人能进入这种境界,是不可能不成才的。

贫困的音乐天才舒伯特为人类留下了《死神与少女》、《冬之旅》等1000多首歌曲和乐曲。但由于贫困,他有时不得不寄宿在朋友的家里,甚至饿着肚子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

贫困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以及残酷的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但是人类却因为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供我们一代又一代享用。

1、愈发深重的苦难使巴尔扎克更获得创作的巨大成功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出身于普通的法国家庭,从小母亲就不喜欢他,未满月就送给外人抚养。7岁时,被送往一所像监狱似的寄宿学校。

好在图书馆成了他的自由世界,一个好心的馆员成了他的救星,使他有幸把各类书刊带进去尽情翻阅。知识的火炬点燃了他生活的热情。少年时代,苦难的生活为巴尔扎克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灵感。他在学校写出了一篇富有哲理的论文《灵与肉》,惊动了整个校园。然而这浸透了巴尔扎克心血的论文却被他的老师当作废纸卖掉了。这以后,巴尔扎克的苦难愈发深重。

后来,年轻的巴尔扎克进入大学法律系学习,并旁听文学课。由于很少得到家里的资助,他在学习之余还要做零活,还要做苦力工。然而,巴尔扎克并不愿就此停止思想与工作,他心底一直燃烧着反叛的火焰,冲动着开拓与创造的欲望。

他要当文学家,要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写出来。

他在巴黎的贫民区租了一间破旧的房子。就在这斗室里,巴尔扎克以不懈的奋斗开拓了文学创作的艰苦生涯。

巴尔扎克开始了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有时甚至三四天不出房门。他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粗陋的饮食,一些提神的咖啡;他衣着寒伧,又不修边幅;他不善交际,无暇看戏,无钱听音乐会。冬天来了,小屋像冰窖一样,连空气似乎都要结冻了。该生火了,可灯油钱都成问题。他身上穿的还是秋天的衣服,抵挡不住破窗而入的寒风。有时,他不得不搁下笔来搓搓冻僵的手指。当寒流袭击时,气温骤降,他就躲在被子里写作,一呆就是三四天。

终于,他完成了一个剧本。然而,他惨重地失败了。后来写的两部小说,也是同样的命运。怎么办?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他毫无节制地工作,每三四天就用完一瓶墨水,几乎每天都要用坏两三支笔。连他母亲都说他“工作得像个野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望,他有时一天工作18个小时。

通过不懈的努力,巴尔扎克终于在法国的文坛上崛起了,但没有很好地休息过一天。为了更大的成功,他又开始构思宏篇巨制《人间喜剧》,原计划由137部小说组成。这部巨著耗尽了作者毕生的心血。不幸的是,他在写了91部后就与世长辞了。《人间喜剧》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巴尔扎克因而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文学巨匠。

然而这个文学巨匠是为饥寒交迫,不断的人生惨败而造就的。

2、无数次的失败更坚定诺贝尔前进的步伐

“事业是我们‘妻子’,发明就是我的‘孩子’”,这是世界闻名的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献身科学的誓言;也就是这位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不畏劳苦,勇猛攀登的真实写照。

诺贝尔1833年诞生在瑞典一个发明家的家庭里。父亲是个对发明兴趣极浓的人。他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造出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但他的发明一再失败,家庭生活很困难,然而他一点也不气馁,继续坚持试验。父亲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诺贝尔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年幼的诺贝尔虽然贫困交加,但他自幼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他只读过一年正规小学。16岁时就到美国的一家工厂里工作,开始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崭露头角。

他坚定“科研要为人类造福”的志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埋研究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具有强烈爆炸力液体。诺贝尔想:既然硝化甘油具有强大的爆炸力,那么用来开凿隧道,修路采矿、将是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他用尽办法想用硝化甘油制成强力炸药。诺贝尔用一根长长的导火线,一端插入硝化甘油,从另一端点燃,但硝化甘油却只燃烧不爆炸。试验失败了。但诺贝尔却从无数次失败中受到启发:硝化甘油只有同时受热或同时受到撞击时,才会发生全部的爆炸。要做到这一点极其困难,他试验了一次又一次,是为了寻求理想的爆炸物。为此,他冒着生命危险,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虽然失败了几百次,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试验。

对诺贝尔打击最严重的一次是1864年斯德哥尔摩实验室的爆炸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不仅炸毁了工厂,自己心爱的小弟弟和亲密的助手与工厂同归于尽了。事故的发生,使他受到很大的压力,人们把他当作“疯子”,对他抱敌视态度。

为了的安全,他在市郊马拉湖中造了一个平底船,继续进行研究。经过几百次的实验,他终于在1867年获得成功。在最后一次实验中,他聚精会神地注视实验的变化。突然一声巨响,实验室爆炸了、入们都惊恐地喊着:“诺贝尔完了!”

可是不一会儿,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带着满身淋漓鲜血,满脸乌黑,兴奋地狂呼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这样,诺贝尔以极其顽强的信念总结经验教训,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向死神挑战,最终试制出安全稳定的固体炸药。

后来,诺贝尔开办的炸药工厂遍布整个欧洲和一些美洲国家。他成了亿万富翁,但是他从来不考虑个人的物质享受,终生未婚。他临终前立下遗嘱:“请把我全部的财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作为奖金……”不分国籍和民族,奖给世界各国对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有重大发明,对文学有杰出贡献的人。并设立和平奖金,以奖励对世界和平和裁军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是不断攀登高峰的一生,是不断向困难挑战的一生。他的成功和千百次的失败分不开,一次次的失败更一次次地坚定成功的信心,更坚强不屈地走向研究和探索,最终以血汗换来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人生的辉煌价值。让我们每个有志于事业成功的年轻人都立志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不但是物质和荣誉的获得,更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创业精神光芒四射。

(第十三节)人总是为一个奋斗的目标而活着

乍一听,很空,其实不然。一个人的目标可远可近,可大可小,有了目标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生才更丰富多彩。

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也只有心中那个信念才能支撑着你度过难关。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也应该是他们心中一直奋斗的目标。高考是每个莘莘学子面临的人生的转折关口,你必须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作出重要的抉择,压力不可避免,然而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却是至为关键的。

这时,你要唤起人生的使命感和为人生拼搏的激情;要立志赢得高考的胜利,将它当成人生第一场硬仗与实现人生飞跃的重要时刻。成为一个天之骄子——大学生,这个目标一旦清晰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会不怕困难,就会珍惜时间的分分秒秒,一天复习十几小时都不觉累;你就会更加虚心学习,学而不厌,生怕自己不够“料”;你就会更热爱和尊敬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因为他们像你一样渴望你高考成功,爱护你。关心你,全力以赴支持你,为你助考,你就会倍受感动就更下决心为亲人为老师争光。假如你没有确立进入大学的明确目标,你就不会为此付出激情和努力。

参加高考是这样,高考以后的事业也是这样,一定要树立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益、对祖国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如因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注定是会痛苦一辈子;没有目标的人生,是一种折磨;没有目标的人,是地道的窝囊废。

(第十四节)永不服输,力争上游才是人的精神

读书,做学问,即使不能“第一”,也要为“第一”而奋斗。在人生的阶梯上,每一步,我们都应该踏得最响,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你要力争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读书不想拿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是在和别人的较量中,你未必马上成为“将军”,成为“状元”,你还可能面临失败,一个个“更高更强”的人走在你的前面。这时,你应沉得住气,不要急躁,要冷静,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里不对,找出落后的原因,戒骄戒躁奋力拼搏。即使是一次次落后,或者“确实”,比别人“蠢”,也不要气馁,更不要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放弃与人竞争。在“成人”的关键时刻,放弃学习,放弃与人竞争就等于放弃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那才是真正的蠢才,无出息的学生。当然,学习上的“第一”

并不意味你人生的“第一”理想已经实现,它只是一个努力积累知识的过程。为你日后冲向社会的拼搏作铺垫。其中·最宝贵的不只是你比别人聪明,得了“第一”,重要的是你养成一股正气,一股永不服输的正气,总是力争上游,水不退却,哪还有不能做好的事情。

永不服输,力争上游,不是拍胸脯,喊口号,而是要真正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并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求知欲望。

人在青年时期,激情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要紧的是学会稳定自己的心态,不让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要相信显然学习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它们终会为你所克服。求知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比直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里自信心不灭,热情就会不熄,热情常涌,求知欲强。你就自然会把全身心投入到求知中去,力争上游,为之进行实际的拼搏。

永不服输,力争上游,也不等于“我每天头悬梁,锥刺股,死读书,读死书”。过去,有一位,“英国的大历史学家”

亚克敦。他的书斋里,井然排列着大约7万卷图书,据说每一部每一卷,都留下他的手迹。而且在空白处还用了铅笔细字,记下了各种意见和校勘文句。他的无尽的知识,没有一个人不佩服,然而他一生却毫无创见。他的朋友穆莱评论说:“他就像戈壁的沙漠吸流水一样吸了知识,却非如一泓清泉,不能喷到地面上。”这不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或书袋子吗?所以,一个人“力争上游”就是要发现真知灼见,要有自己的建树。要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不但需苦斗,还需要用脑,真正从乐学到苦学,走上巧学的路子。这样,你“力争上游”就有本领了。我们的学习要培养“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你们向老师学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方法。不要希望教师把现成的金子送到手上,而是希望把开采金矿的能力和工具交给你们,你们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