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学生素质培养读本
33171700000008

第8章 明确人生观念,矢志奋斗成才(2)

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重视荣辱问题。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把道德、荣辱观念同物质消费水平联系起来,包含了进步的因素。这种观念对现代人有同样的意义。我们这代人现在的生活环境好起来了,经济条件充裕了,物质需求容易满足,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有些年轻人,在追求人生的物质享受中,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提高,缺乏人生成功的荣誉感,对高尚的思想和行为不易理解,自己实践起来也觉困难,而对低级庸俗的东西则容易接受,这是很危险的。

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强调知荣辱的重要性。此后,古人又提出不少有关荣辱的格言,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立大志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等等。这些格言都包含有强烈的荣辱感,在我国伦理道德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有些人认为金钱和权力至上,把荣誉归结为金钱的多少和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把工人和农民以及他们的艰苦劳动看作是下贱、耻辱。这种人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自私自利者,他们把个人的荣耀,把自己的“出人头地”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而他们常常利令智昏,狂妄自大,自欺欺人。只有那些热爱劳动、技艺高超、勤俭朴实、见义勇为、忠于爱情、为人正直、主持正义的人,才是最受尊敬、享有荣誉的;而那种不劳而获、欺诈勒索、巧取豪夺的行为是卑鄙的,那些沽名钓誉、谄媚取宠、卖身求荣的人,则是可耻的。在今天,立志改革、诚心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是高尚的;反之,阻碍改革、腐败堕落、损害人民的利益、丧失国格、出卖国家的利益的人,是极端可耻的。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

祖国的荣誉、人民的荣誉高于一切,个人的荣誉则从属于祖国的荣誉、人民的荣誉,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国为民增光。成长中的公民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小团体主义,而应该懂得国家荣,人民荣,个人也荣,反之,国家辱,人民辱,个人也辱。个人的荣辱与集体、国家、人民的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不会忘记,解放前,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宰割,没有任何尊严,在帝国主义的租界内的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人在世界上倍受欺凌,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和说话的权利;建国后,社会主义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受到尊重,有了自己的地位,每个爱国者都感到扬眉吐气,为祖国感到光荣。事实证明,个人荣誉是以集体、人民、国家的荣誉为保证的,没有集体、人民、国家的荣誉,也就没有个人的荣誉。

成长中的青少年,应确立个人的荣誉从属于人民和集体的荣誉的观念,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只为个人争名争利,沽名钓誉,贪天之功为已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甚至嫉妒别人,造谣中伤;也不会为了追求个人虚荣而不惜损害他人荣誉和集体荣誉,因而也就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表现出崇高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把自己的荣誉归功于人民和集体,并对他人的荣誉视为自觉地、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第七节)能真正推动一个人努力的,一定是人内心更本质的东西

“白饭好吃书难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读书的艰难和清苦。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你必须把整个身心扑上去才行。繁重的课程、激烈的考试竞争,就像一个无形的茧紧紧束缚着你,使你感到无限的压抑,似乎失去童稚的自由,莫名奇妙地忍受着巨大的负荷。

从小到大,关于学习目的的教育已有不少,哪一个老师不是头头是道地为你讲解,为你设置成长的目标。为你寻找学习捷径,添加前进的动力?但他们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不可否认老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人毕竟有他本性的弱点,那就是惰性。不希望自己受到别人强迫或牵着鼻子走,希望能缓着完成需要艰难地思考的问题,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让自己有个喘息的机会,“等明天再做吧”,于是惰性使一个人形成了拖延时间的坏习惯。这一点别人是不能帮你克服的,无非是批评和督促而已。能真正推动一个人努力的,一定是人内心更本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有时是在生存竞争中迫不得已的奋斗,比如说为了升学,你必须接受考试这一无情的优胜劣汰制度,所以只能拼命学习。有时这个本性的东西又是人们自我卓著欲,即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我就企望在考试名次上盖人一头”。

争强好胜是一个人青年时代最可宝贵的内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是说他不可能战胜惰性,不可能去拼命去奋斗,在学习上,他哪会取得优等?在人生战场上,他哪会胜利?

失却了力争上游的意识,他就会未老先衰;丢掉了青年人最可宝贵的元气,他在今后压力重重的中年老年也定会毫无出息,一无建树。

你可以平心静气地和那些学习尖子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体会,问问他们那股独占鳌头的进取意识是怎样来的。他们的真实体验是,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渴望出入头地的本性从不泯灭,与其在别人追赶中落后,不如在那难熬的逆境中变得更加强劲。于是,他们常常把握着取胜的机会。

成功的人士从来没有太多的顺境,逆境始终困绕他,于是他奋斗,持之以恒地奋斗,终于搏到了成功的一刻。一条铺就好的不算坏的顺风顺水的路子,让人安安稳稳、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也就容易让人产生惰性。而成功的人士却时时体会着对世界的种种感受,一刻也不停止对事业的追求与对成就感的渴望,的确,一个内心具有力量的人是不苛求环境的,无论逆境、顺境,他都会自觉挺进。

(第八节)如果对于别人的长处十分敏感,真乃是一件大好事

在读书和做人上,有些人先知先觉,所谓天才;有些人后知后觉,所谓聪明;有些人后知不觉,所谓愚钝。一个人的聪慧与愚钝就看他们的“悟”性了其实无论什么人,头脑里都同样存在着“悟”性,只是有的人能自觉地发挥了自己的“悟”性,有的人掩盖了自己的“悟”性。你看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人家的“悟”性是否也能在你的头脑中出现?

契机是我在无意中发现,一个功课很好的小姑娘下了课总是缠着老师问为什么。这些问题只有对课本进行了充分理解后才提得出来,因为它们往往涉及课本中有意省略的部分或内涵极深不易挖掘的地方。我深深敬佩她的钻研精神。站在这个小巧玲珑的女孩子身边,高高大大的我不禁感到一种内心的难堪。为什么她的思维如此深入细腻,而我却不行呢?

从此我也开始细细研读课本,不耻“上”问,经常缠得老师误了下面的课。逐渐地,我知道了很多别的同学没考虑到的东西,可谓把书学厚了、钻深了;知识又像一个有机体融入我的脑子,使我可以把它提纲挈领,又可谓把书学薄了。这一厚一薄,使我的成绩一下子窜了上去。

由此,我发现了一条规律:人如果对于别人的长处十分敏感,真乃是一件好事。你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某种具体的成功方法,更重要的是当你受到他人优势压服时,会因此自惭形秽,痛而思变。这时,人内心的推动力是异常巨大的。

任何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奋发源泉常会出其不意地给人带来成功。

所以,接受他人的启发,这种“悟”性,存在于每一个人,就看你能否让它在你的内心形成一股推动力量。只有这样,人家能做到的东西,你就一定能做到,人家能达到的思想境界,你也一定能达到,甚至超过。

(第九节)在人群中,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

立志成功的人士,一定要在人群中把自己区别于别人,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一定要有详细的了解,千万不要骗自己,你可以吹牛骗一个人,从而使自己感到骄傲,可是你对自己不能欺骗。了解自己之后,才会在学习及任何方面找到办法和出路。

且听一个高考“状元”如是说:“说起来有意思,曾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心理学家发现,喜欢红色的人成功的欲望最强烈,他最难对自己满足,所以他们常常可以付出极大的努力以取得超人的成绩。偏巧,我正是喜欢红色的人,细想起来。我也的确是极好强要胜的人,就比如我对待英语的态度,别人也许落后一点儿,努努力,略提高些也就满足了,不会像我这样非要一鸣惊人不可。可见决定一个人成绩的因素,除了天资和环境外,个性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它在内心深处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点靠外界劝说、教育,是改变不了的。”

在人群中,特别是在与自己一起竞争、奋斗的人群中,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够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第十节)人的体力与心力成正比

人的体力的确与心力成正比。当你决心很大抱负很高的时候,你也好像永远不觉累。坚毅不拔的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倒下了,但他仍在奋斗着走向成功,这正是他心比天高、“海枯石烂心不变”的誓不转变的心态所产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的真实写照。多少个莘莘学子为了高考的成功,经常熬夜,白天却从不瞌睡,只感到心在紧张地跳动,从早到晚都像上了发条的闹钟,走得嘀嗒响。

此外,巨大的压力有时反而刺激人活跃的思维,压力越大,反抗心理越强,大脑也更易兴奋。因此人在困厄环境中,受压力的作用常会急中生智。

我们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明知力不能及,但成功的愿望太强烈了,又不肯服输,于是咬紧牙关。下定决心,不怕困难,经历一系列超人的死缠烂打,精力依然旺盛,真可谓是天垮下来擎得起。一旦目的达到,精神上那根绷紧的弦一松,就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俱乏。几乎每一个迎接中考、高考的同学在每一次大考之前,脑子里不断产生各种关于假期的设想,“我要在考试后去旅游”,“我要把电视看过够”,而一旦考完试后,人又像泄气的皮球,一点劲儿也提不起来。

人的潜意识,总是驱使自己过得更舒服,更轻松,而人的意识又叫我们不要松懈,要去劳作,去吃苦。如果意识能和潜意识达到一种共容、相对协调的状态,人就可以比较健康地生活、工作。

一个学习勤奋的学生,学习越刻苦,就发现更多的时间没有利用,自我评价就越低,只好进一步刻苦。这种人在大考的时候自己觉得考不好,成绩公布反而优异。这应验了“天道酬勤,春华秋实”’的老话。的确,老天爷偏偏钟爱那些苦斗的人们。

(第十一节)油,不榨不出;人,不锻炼不成才

花生仁里的油是榨出来的,不是自己淌出来的。假如你要等它自动淌出来,恐怕等来的只能发霉变质而已。一个人能成才也往往需要外界条件的压力,有时压力越大,前进的动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