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让夫差的生活变得腐化的同时,越国的君臣还想办法耗尽吴国的国力。文种认为,夫差的野心很强,很想做出一番大事情来。所以,要是夫差能够下决心称霸中原,越国的计划是很容易完成的。于是,勾践把越国仅存的兵力全部打包送给夫差当马前卒,协助吴国争霸中原。
对于越国的无条件支持,夫差没有丝毫怀疑,很坦然地接受了。毫无疑问,夫差的想法被越国猜到了。夫差之所以不想对越国有什么动作,是因为他对中原的野心远远大于对越国的兴趣。换句话说,夫差之所以不灭越国,不取越国国君的性命,是因为在他的眼中,越国是个不人流的角色,不足以成为吴国的对手和敌人。要不是吴王阖闾死在征伐越国的过程中,要不是勾践积极地挑战吴国,越国不会这么快就会进入自己的视线。
因为在吴国的生存历史中,中原才是它积极变强的极大动力。在吴王阖闾兵败的同一年,夫差便派兵侵入吴国的西北邻居——陈国的领土。陈国是楚国的盟国,和吴国比邻而居,也被吴国虎视眈眈了很久。
夫差这个人做事也比较心狠手毒,侵入陈国的时候,竟下令吴军毁坏陈国的宗庙,并且不放过那些有病的俘虏。这种行为是大多数霸主们不屑于做的无耻行径之一。但是,夫差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个国际惯例。陈国的太宰非常气愤,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来到吴国的大营痛骂夫差说:“古人征伐别人的国家,只要使得对方屈服便可以了。绝不会毁坏别国的宗庙,不会伤害那些无辜的人以及伤患病人,更不会俘虏和虐待头发斑白的人。你们这支军队真是一支野蛮的军队,居然做出这种完全违背礼法的暴行!”
夫差被人痛骂了一番,非常愤怒。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态度强悍地告诉陈国,自己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误,自古以来弱肉强食才是正经。
这事的后果对吴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伤,中原各国包括南方的楚国,自此都认为吴国是一个没有文化和礼仪的蛮夷之国,每当吴国参加重大的国际会晤或者向其他各国派出使者的时候,都会遭到来自其他国家鄙视的目光。
夫差这个人,脾气暴躁,心胸也不是那么宽阔,对于陈国这件事情,已经记在了心上。在把勾践放回国的第二年,夫差为了心中那口气,迫不及待地就去攻打陈国。这一次,陈国的邻国楚国看不过去,接受了陈国援助的请求。双方在陈吴边境展开了拉锯战,双方实力相当,打得热火朝天,但难分胜负。恰巧在这个时候,楚国的君王楚昭王去世了,楚国军队赶回去奔丧,吴国的军队才从这个战争的泥沼中抽身出来,打赢了这场战争。
楚昭王去世不久,齐景公也去世了,齐国的政局就此陷入混乱之中。夫差觉得这是个机会,如果能出兵干涉成功,吴国树立在国际上的主导权就指日可待。
伍子胥对这件事情很不看好,觉得吴国最大的敌人不在北边,而是南面的越国。吴国应该彻底从地图上抹去越国再北上也不迟。如果出兵干涉齐国,对吴国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齐国是个大国,出兵齐国要耗费吴国很大的精力和物力,会得不偿失,尤其是从长远看来。
伍子胥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错误,但他和夫差的沟通已经完全出了问题。伍子胥的注意力在勾践身上,而夫差完全不在意越国的威胁。伍子胥每次关于勾践的谏言,几乎都能引起夫差的暴怒。夫差对伍子胥的言论早就产生了审美疲劳,除了呵斥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反应了。
从此,吴国的国家战略和伍子胥的思路相差越来越远。伍子胥在国家决策层中被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