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33220500000002

第2章 2 均势与制衡概念的界定

寻求国际均势以维持国家生存的思想几乎从国际关系的历史产生以来就出现了,关于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理论也是荦荦大端。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就认为,18世纪的“基督教欧洲”“一致统一奉行尽可能维持彼此间的平等均势这个明智的政策”,然而,均势理论或均势思维方式虽然在政治分析和政策决策中普遍存在,但由于使用者对其不同的理解和使用角度,也最容易引起争议。首先,作为其分析基础的权力概念及其作用就缺乏共识。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把权力看成国家的一种重要目标,他指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夺权力的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其直接目的。”而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Waltz)则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国家的最高目标,但“权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国家不能让权力这种可能有用的手段变成追求的目标”。因此,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说过,“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其次,均势概念本身也含义混乱,无法精确地量定。伊尼斯?克劳德(Inis L。Claude,Jr。)批评一些使用均势概念的学者经常不说明其确切的含义,而是“任意地从这个词的一种用法跳到另一种用法,然后又跳回来,往往不预先警告说它存在着多种含义”。而尼古拉斯?斯拜克曼(Nickolas J。Spykman)则认为这一概念不能充分地解释事实,他写道:“实际情况是,各国感兴趣的是对它们有利的平衡(不平衡)。它们的目标不是均衡,而是最大限度的边际优势。”由于均势概念的多义性和人们使用的随意性,不少学者主张均势不能作为科学分析的工具。

但是,均势这个概念能够在学术界和政治家中流行,也并非没有经验事实上的理由,毕竟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确实反复出现过均势状态,许多国家在国际斗争实践中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奉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从这个意义来说,均势一词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特征。正如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指出的,“在我们的词汇中不能没有‘均势’一词,所需要的是慎重地加以解释,前后一致地加以应用。”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人们对均势概念存在着四种理解:一种局面或状态,一种普遍倾向或国家行为的法则,政治家的一种行动指南,或某些类型的国际体系特有的维持自身系统的方式。这四种认识虽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内涵有相通之处,因为“只要我们从平衡而不是从优势来界定势力均衡,那么这四种用法并不一定相互矛盾”。

本书对均势的假定是,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都首先面临着生存安全的压力,虽然强国和弱国感受的压力可能不太相同,但正如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一样,国际无政府状态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因而相互之间必然存在深刻的疑惧和利益冲突。基于生存的第一压力和对外部威胁的最坏打算,即使是追求维持现状的国家也会像侵略者一样寻求扩张,即寻求领土和影响的扩大和相对于他国的军事优势,从而产生出国家之间的紧张、冲突和对抗。获得安全的最理想状况是成为对手无法挑战的霸权国,但由于国家间竞争的绝对性,处于权力角逐中的大国为了避免其他霸权国的出现而危害自己的安全,必然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来抵消他国权力增长的威胁,其结果使得国际关系形成一种相对的力量均势,这正是世界历史上全球霸权从来没有真正出现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来说,均势既是一种主观行为,又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从均势概念作出预测:倘若出现破坏平衡的国家,即一个具有实力的企图建立霸权(不管是世界霸权还是地区霸权)的国家诞生时,该体系中感受到其威胁的成员国将设法寻求某种方式与之抗衡。

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实践的均势就涉及到制衡(balancing)这个概念。制衡指的是受到威胁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发出威胁来威慑对手使之打消进攻的念头或者发动战争来削弱对手以维持既有均势,也就是说大国直接承担阻止崛起国扩张和维持均势的责任。摩根索分析了作为制衡的直接对抗模式和竞争模式,并进一步区分了制衡的五种具体方式:将竞争对手分而治之,重新划分领土疆界和势力范围,军备竞赛,结盟,由某大国来充当对抗双方的平衡者。他认为,在自身军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结盟是最重要的方式。概括来说,国家实现制衡政策目标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内部制衡(internal balancing),即为了防御对手的进攻型行为,受到安全威胁的国家通过有效的内部动员来合理地配置资源、增加军事开支和提升军事实力。亨利?基辛格认为,增加实力来制衡对手可在一国之内实现,比如发展核武器就能极大地提升制衡能力。这无疑是一种国家自助性质的行为。二是外部制衡(external balancing),即现状维持国通过外交渠道向崛起国发出清晰信号,表明坚定地履行均势原则;或者通过建立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军事联盟来遏制潜在对手,从而消除自身安全上的隐患并保证盟国免遭崛起国的侵略之虞。从效率看,内部制衡策略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外部制衡策略常常启动缓慢,并可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盟友之间在分摊任务上的分歧。

增加自身的军事实力来制衡崛起国比较容易理解,需要进一步作出解释的是,现状维持国为什么要寻求结盟呢?结盟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只靠自身扩军并不一定能平衡敌对国家实力的增长,寻求盟国的援手无疑能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其次,即使现状维持国有实力免遭崛起国的侵略,如果不向受到威胁的其他国家提供安全保证而任由崛起国的宰制,将会破坏现有均势和削弱霸权国的主导能力;第三,借助盟友的实力来来制衡敌人也是比较经济的战略选择。虽然结盟有这些好处,但现状维持国一般会同时利用内外制衡两种手段。因为,首先,大国的幅员广大,利益需求复杂,它只能在特定利益上与潜在盟友形成合作,不可能完全依赖外部盟友提供安全保障;其次,一个国家想力图避免付出国内资源代价而又得到结盟带来的安全利益,那么这种联盟会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可能由于相互之间的承诺问题而使之陷于松懈,从而达不到威慑敌手和增加自己安全感的目标。总之,这两种制衡方式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国家在这两者之间必然有所侧重。